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不可逆),眼睛酸脹的人要小心了

生命時報 發佈 2024-04-07T03:46:19.139849+00:00

血液流動會產生血壓,血壓高,血管就容易破裂。我們的眼球內部也會產生壓力,眼壓高帶來一系列症狀,還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青光眼。青光眼是全球第一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也就是說,一旦出現視力下降,無論怎麼治療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了。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

血液流動會產生血壓,血壓高,血管就容易破裂。

我們的眼球內部也會產生壓力,眼壓高帶來一系列症狀,還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也就是說,一旦出現視力下降,無論怎麼治療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了。

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哪些人的眼壓容易偏高,並教你離青光眼遠一點。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眼科主任 朱思泉

北京老年醫院眼科主任 陳建華


眼睛的「壓力」是怎麼升高的?


眼壓主要是一種叫「房水」的液體產生的,正常範圍是10~21毫米汞柱。

眼球內部是一個液態環境,睫狀體相當於水龍頭,產生房水;同時眼內也有排放房水的「管道」。房水的產生和排泄處於動態平衡中,眼壓就正常,眼球也就健康。

但青光眼患者的眼球,由於各種原因,「排水管口」和「水管內部」很容易堵,導致房水排泄受阻。新的房水在源源不斷地生成,眼內積水越來越多,便造成了眼壓升高。

眼壓升高,使眼底的「視神經」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會導致頭痛、噁心等全身症狀,還可能引起視野縮小、缺損或失明。


而且和得了白內障「換晶體」手術不同,青光眼如果不積極治療,引起完全失明是恢復不了的。


眼壓高了,狀況頻出


青光眼的主要原因就是眼壓增高,可分為兩種類型:開角型和閉角型。


開角型青光眼,相當於溫水煮青蛙

多見於年輕人,進展緩慢,早期無症狀,視野在不知不覺中縮小,當發現時基本已無力回天,主要通過定期體檢發現。容易被忽略的跡象有:


1、偶爾眼脹、眼痛,喝水多時會出現頭痛、鼻根部酸脹,休息後可以很快好轉,容易被忽視。

2、成人近視加重,很多人認為只是度數加深了,就沒有多想。


3、易摔倒撞物。視野範圍慢慢減少但並未察覺,容易撞牆角、撞到門,閱讀時跳字跳行,打羽毛球時看不到球的完整運動軌跡。


閉角型青光眼,是個急脾氣

這種類型的青光眼會在某個瞬間使眼壓陡然升高,症狀相對明顯:

1、眼睛脹痛。眼睛又酸又脹、發紅或眼眶疼、鼻根疼,也可引起嚴重頭疼、偏頭疼。

2、噁心嘔吐,伴隨著眼痛或頭痛出現。


3、視力下降。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視力明顯下降,能看到的範圍也逐漸變窄。

4、虹視。盯著燈光時(尤其晚上),會看到一個彩虹樣的光圈。

出現上述症狀時不要大意,尤其是過度用眼後眼眶脹痛或鼻根部酸脹,或眼睛看燈光時能在周圍看到彩虹一樣的光圈,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6類人中招風險高


青光眼可以悄無聲息地偷走視力且不可逆,一些易患人群有必要定期檢查,防患未然,高危人群包括:


  • 喜歡關燈看電視、玩手機的人;
  • 6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
  • 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 年齡>40歲;
  • 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 體檢發現眼壓高的人群。

有人認為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對年輕人來說,如果視疲勞比之前明顯加重,或比同齡人明顯嚴重、頻繁,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到眼科檢查。近視患者若長期視疲勞,且驗光配鏡時視力不能達到1.0,也需警惕青光眼。

整體來說,青光眼患者治療原則為降眼壓,醫生會根據降壓情況選擇1~3種眼藥水結合使用。若3種眼藥水仍不能將眼壓降下來,才會考慮手術。臨床上還有口服和輸液降眼壓藥,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讓青光眼離你遠一點


青光眼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不論大人小孩都要預防,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

避免關燈玩手機

黑暗環境下瞳孔處於開大狀態,容易堵塞房角,誘發青光眼急性發作。

不要在黑暗及弱光下工作、逗留,看電視要有一個弱光燈照明。

儘量不喝酒

酒精可使血管擴張,導致眼壓升高,因此應避免過度飲酒。

少趴桌子、少蹲著

衣領不宜過緊,乾重體力活兒量力而行,避免做長時間低頭、趴桌子、彎腰或蹲下,以免使鞏膜上靜脈的回流阻力增加。


每年查一次眼壓、眼底

由於症狀不明顯,建議40歲以上人群都要查眼底,因為即使有些類型的青光眼沒有症狀,也會損傷眼底的視神經。老年人還要檢查房角,房角窄的患者則建議檢查眼壓或做雷射手術來預防急性發作。


控好情緒很重要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病多數與情緒激動、過度興奮有關,其發病明顯;而對於「慢性子」青光眼,也有部分是由於情緒低落、焦慮、生悶氣等。


總之,不要有僥倖心理,如果你經常感到眼睛脹痛、發紅,甚至出現視力下降,就要及時去眼科做個眼壓眼底檢查。▲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