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馬皇后賞的水果,劉伯溫突然冷汗直冒,急令:全家人趕緊逃命

若愚史話 發佈 2024-04-07T16:16:04.542722+00:00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掃平群雄,一統江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年輕時的劉伯溫抑鬱不得志,三次在元政府任職,都受到同僚的排擠和上司的打壓。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掃平群雄,一統江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與姜子牙、諸葛亮齊名,被人們戲稱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年輕時的劉伯溫抑鬱不得志,三次在元政府任職,都受到同僚的排擠和上司的打壓。一直到50歲那年遇到朱元璋,他的才能才有了施展的舞台。就這一點來說,劉伯溫與朱元璋應是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才對。


可後人卻如此評價劉伯溫的一生:「不得其時,不得其人」。意思是說他生不逢時,所遇非人。這是怎麼回事?

一、身負奇才,無處施展才能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從小聰慧,天賦極高,讀書時不僅能一目十行,且記憶超人。他12歲就考中秀才,被鄉親父老稱為「神童」。


14歲時入府學讀《春秋》,不僅能快速記住原文,還能領悟到書中所蘊含的意義。老師暗暗稱奇,認為他以後必定是不凡之輩。


17歲時,劉伯溫離開府學,跟隨名士鄭復初學習周程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他不僅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之書,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等更是潛心研究,頗有收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本《六甲天書》,憑著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從中習得了奇門遁甲之術。


出類拔萃的劉伯溫,很快就在浙江一帶有了名氣。老師鄭復初對他更是看重,不僅把平生所學都毫不保留地教給他,還在劉伯溫的父親面前預言,說他將來一定能為劉氏光大門楣。


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義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明史》


公元1333年,23歲的劉伯溫一舉中第,先後在元政府擔任正八品高安縣丞從五品江浙儒學副提舉等職,但因為他不願意「同流合污」,與別人一樣貪污受賄,所以,遭到同僚的排擠,無奈之下只得辭官回家。


當時元政府統治腐敗,各地苛捐雜稅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積怨已久,一些有膽識的義士有了反抗元政府的念頭。


1348年,以販鹽浮海為業的農民首領方國珍在海上起事,打響了反元的第一槍。他本是衝著享受榮華富貴去的,反元決心不大。浙江官員一利誘,他就歸降了。但他歸降後過得並不如意,於是棄官再次起義。如此反覆多次,讓當地官員十分頭痛。

1352年,劉伯溫第三次被元政府啟用,任命為元帥府都事,幫官府出謀劃策鎮壓方國珍起義。


劉伯溫上任後,憑藉加固城牆、建造防禦工事等措施,成功阻擋了方國珍的進攻。方國珍心中大亂,他本就糧草不足,經不起長期作戰,如此拖下去肯定要大敗而歸。


眼看劉伯溫的策略就要成功,不料,此時元帝卻派來左丞帖里帖木兒帶來大量的財物,招降方國珍。


劉伯溫立即向帖里帖木兒提出,方國珍反覆叛變,毫無誠信可言,招降他只能換來一時的平靜,而不是長久之計,不如殺了他以絕後患。


方國珍得知後非常害怕,忙托人偷偷給劉伯溫送上金銀財寶。劉伯溫不所為動,嚴詞斥退了來人。


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明史》


方國珍深知元政府官員貪污腐敗十分嚴重。既然劉伯溫此處走不通,他轉頭就去賄賂其他朝廷大臣。果然,很多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他的「好意」,紛紛為他在元帝面前說好話。方國珍再次接受招降,並得到朝廷的官職。


而一心一意為元政府著想的劉伯溫,卻被元帝斥責目無長官、作威作福,被囚禁在紹興。方國珍見狀,行事益加肆無忌憚,對劉伯溫更是明嘲暗諷。劉伯溫心灰意冷,深知元政府已形同枯木死灰,難再得一線生機。


劉伯溫曾立志,當官後要憑著自己的能力,為一方百姓謀得福祉。卻沒想遇上亂世之秋,滿身才能無處施展。他再次憤然辭職,回到故鄉青田隱居,潛心著書。《郁離子》就是他在這段隱居時間所寫。

二、重新出山,助朱元璋一統江山


劉伯溫歸隱後不久,朝野上群雄並起,其中數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實力最強,元政府岌岌可危。


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變化,認為以朱元璋為首的紅巾軍,才最有可能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權。


公元1360年,朱元璋仰慕劉伯溫的名聲,兩次盛情邀請他出山輔助。50歲的劉伯溫應邀前往金陵(今南京),並獻上「時務十八策」。


他認為,元政府眼下已是強弩之末,欲取天下,宜先定東南再揮師北上;要得到民心,必須重視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以耕備戰,以戰護耕;如想成就大業,不僅要保持良好的軍隊紀律,還要招賢納士重用能人……


如果說朱元璋此前是黑夜中一味往前沖的孤勇者,那麼這份時務策就是那盞為他點明方向的燈火。


朱元璋立即茅塞頓開,多次評價劉伯溫的建議「可勘天下之機」。他特意叫人修建禮賢館,用來安頓劉伯溫。


劉伯溫給朱元璋分析當下的形勢,指出他現在已經占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但如果想北定中原,一定要先把西北的陳友諒和東南的張士誠幹掉,才能解決後顧之憂。


接著劉伯溫又指出,張士誠見識有限,野心不足,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不會有太大的出息,不足為慮;但陳友諒就不同,這個傢伙殺主篡位、野心勃勃,而且還詭計多端,是個非常危險的對手。


陳友諒不僅兵精糧足,還有強勁的艦船。如果先集中兵力把陳友諒拿下,再去攻打張士誠就容易多了。


朱元璋依計而行,他先是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接著又與陳軍在鄱陽湖決戰,徹底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


在此戰中,朱元璋作為統帥,親率水師與陳友瓊作戰。為了隱藏自己所乘坐的指揮艦「白海」,他特意將所有的戰船都塗成了白色,然而,他還是暴露了。


陳友諒發現朱元璋後,馬上命令士兵將炮口對準朱軍指揮艦,準備轟擊。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劉伯溫突然看到「難星」划過,深感不妙,連忙讓朱元璋換船躲過了一劫。

第二年,朱元璋將張士誠的勢力幹掉,然後又派兵北上攻打元政府首都北京。至此,天下大局已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建立大明朝,改元「洪武」。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劉伯溫本應跟李善長、常遇春一樣,被封為公爵。但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曾為元朝官員,而且也不是主動投靠他的,多少有些勉強的意思。再三權衡之下,朱元璋決意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劉伯溫深知朱元璋此舉之意,不僅沒有表現出半分不滿,反而欣喜受之。


朱元璋心裡過意不去,就下了道旨意,規定劉伯溫的老家青田縣不用增加稅收。如此一來,青田縣的父老鄉親就對劉伯溫感恩戴德。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明史》


劉伯溫深感皇恩,一直忠心耿耿地為大明朝效力。他任御史中丞期間,不徇私情,嚴懲貪腐,大大鞏固了明朝政權。但也因此,他得罪了不少權貴和同僚,其中就包括丞相李善長和太常卿胡惟庸等等。

三、遭到朱元璋猜忌,與世長辭


有一次,李善長的侄子李彬貪污受賄被劉伯溫抓個正著。


身為丞相的李善長親到劉伯溫府上為李彬求情,希望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饒過李彬。然而,生性剛直的劉伯溫卻半點情面都不講,直接將此事上報給了朱元璋,李彬最終被繩之以法。


李善長與劉伯溫之間的仇結的更深了。


早在劉伯溫初到朱元璋身邊效力時,李善長就對他頗為忌恨。李善長與武友、徐達、常遇春等都是淮西人,而劉伯溫卻是浙江人。在講究同鄉情誼的古代,胸懷大志的劉伯溫就像是一個入侵者,受到了朱元璋親信圈的排斥。特別是後來,朱元璋對劉伯溫越來越倚重,凡事都要與他商量,越發引來李善長等人的不滿。


如今,前恨加上新仇,李善長几人更是對劉伯溫恨之入骨。這也為劉伯溫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公元1371年,李善長辭去相位,朱元璋私下召見劉伯溫,問他:「誰可替代李善長?」


劉伯溫有點意外,人人皆知他和李善長的關係不和,沒想到如今皇帝卻來問他的想法。思索片刻後,劉伯溫謹慎地答道:「這個需要皇上您來決定,臣不敢多言。」


朱元璋笑道:「朕只是想聽聽你想法,你覺得楊憲怎麼樣?


劉伯溫說:「楊憲做事可以,但為人氣量不足,難堪大任。


朱元璋點了點頭,又問道:「那汪廣洋如何?」


劉伯溫說:「此人狹隘淺薄,比楊憲更不稱職。」


朱元璋繼續問:「那胡惟庸呢?」


劉伯溫鄭重地答道:「如果把朝廷比作向前行駛的馬車,丞相就是那控馬的駕駛員。胡惟庸任丞相,恐怕會掀翻車轅。」


朱元璋一聽笑了:「看來我選的幾個人,無一人能比得過先生。還望先生不要推脫,來當朕的丞相。」


劉伯溫連忙拒絕道:「臣生性耿直易得罪人,加上丞相之位事務繁雜,怕處理不好辜負皇上的一片好意。如今能人眾多,只要皇上有心尋找,終會找到適合的人選。


朱元璋聽後久久不語,認為劉伯溫不願意為他效力,恐有不臣之心。


他雖心有疑慮,但面上一點都沒有帶出來。回到後宮與馬皇后進餐時,朱元璋才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


馬皇后大吃一驚,沒想到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竟開始忌憚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屬下,如今更是對劉伯溫起了殺意。


馬皇后為了保住劉伯溫,立即派人給他送去一筐水果。劉伯溫看到裡面的棗和梨,頓時明白過來馬皇后這是要自己「早早離開」。


劉伯溫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事事都小心謹慎,然而還是沒有逃脫被猜忌的命運。


洪武四年,劉伯溫以年事已高為理由,向朱元璋辭去官職,準備返鄉養老,朱元璋欣然應允。


劉伯溫回到家鄉後,越發謹言慎行,除了飲酒詠詩自娛自樂,從不在人前說自己的過往,也不與任何地方官員往來。就算如此,他仍然遭到了繼任丞相胡惟庸的暗算。


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進言,說劉伯溫私下占用了一塊帶有「王氣」的土地,再次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便一道聖旨發到劉伯溫的家鄉,剝奪了他的俸祿。


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慮,劉伯溫只得再次來到南京,並留了下來。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明史》


後來,劉伯溫抑鬱成疾。胡惟庸便每日派太醫送藥來,盯著他服用。劉伯溫明知藥中有詐,但已無反抗之力,只得含淚喝下。劉伯溫服藥後,病情愈發嚴重,漸漸臥床不起。朱元璋這才安排人把他送回老家。


1375年,劉伯溫不治而亡,終年65歲。


在所有的開國功臣里,劉伯溫雖得以逃過被誅殺的噩運,但他的子孫後代無一倖免,劉伯溫的長子劉璉被迫害致死、次子劉璟在獄中絕望自盡、長孫劉廌被奪爵流放。


僅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名揚天下的青田劉氏,就從開國元勛變成了罪臣之家。


據野史記載,劉伯溫臨終前,曾給兒子留下了九字遺言:劉家8代後必出奇才,果然到了1531年,也就是劉伯溫死後156年,劉伯溫的八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文武雙全,屢建奇功,嘉靖皇帝念其大功,決定對劉氏家族翻案。

自此,劉伯溫不僅被恢復了所有的名譽和爵位,還得以配享太廟,除姚廣孝之外,劉伯溫成了大明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



總結:

劉伯溫身為奇才,為了一展抱負,三次入元政府為官,可最終失望而歸。後來出山為朱元璋效力,陪他東奔西跑征戰天下,為他出謀劃策,最終助他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皇朝。可以說,沒有劉伯溫就沒有後來的朱元璋。


可惜,劉伯溫所遇非人。朱元璋生性多疑,猜忌心極重。面對多才的劉伯溫,先是利用,然後忌憚,最終借他人之手將他除去。


劉伯溫的一生,可悲可嘆,令人唏噓!不過他的才華和事跡並不會因此而被淹沒,而是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