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寺院經濟:世俗王權與教權相結合,走向成功還是滅亡?

枕夢子 發佈 2024-04-07T16:24:37.765354+00:00

眾所周知,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著名的佛教國家,它更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整個國家自古以來雖以農業發展為主,但佛教文化一直流淌在百姓的血液里。而在當權者的有效統治和佛教持續性發展的促進下,所謂的緬甸「寺院經濟」,更是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呈現空前繁盛的景象。

眾所周知,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著名的佛教國家,它更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整個國家自古以來雖以農業發展為主,但佛教文化一直流淌在百姓的血液里。

而在當權者的有效統治和佛教持續性發展的促進下,所謂的緬甸「寺院經濟」,更是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呈現空前繁盛的景象。

佛教不僅早就融入東南亞國家的人民社會生產生活之中,寺院經濟的繁榮還更加離不開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廣泛延續。寺院經濟緬甸化,更是打破了佛寺僧侶的傳統發展模式。

佛教的由來與緬甸封建社會的關係

古老的佛教誕生於種姓制度森嚴、階級鮮明的公元前六世紀印度,而後分流成了上座派和大眾派這兩個重要佛教派別。

直到公元前一世紀,因為其他十幾個佛教小派別的逐漸崛起和不斷爭鬥。最終,正統教派確認為上座部,以此定為佛教的嫡系宗源。而他們爭先恐後要確定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也不再具有針對性的意義。

而向來接受度極高的緬甸人,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允許了來自印度梵文上座部佛教的正式傳入。據《新唐書•驃國傳》記載:「喜佛法,有百寺。民七歲祝髮止寺,至二十,有不達其法,復為民。」

由此可見,上座部佛教對百姓佛學思想的啟蒙和在緬甸封建社會的流行程度實屬「全民性」的大活動。

阿奴律陀是緬甸歷史上首個封建王朝的正式建立者,更是在征戰直通後一舉將珍貴的三藏經和部分上座部佛教僧侶統統帶回國內。出名的蒲甘王朝,則在驃國消亡後成功繼承了緬甸的政治文化核心。

而統治者阿奴律陀也大力發展佛教改革,其後世子孫也將佛教學派、寺廟雕塑、壁畫等文化代代相傳。

在經歷了久遠的緬甸佛教派別之爭後,緬甸的王權成為了佛教教權的「大樹」,他們彼此互為依靠。

上座部佛教至此在緬甸大肆傳播開來,全國的佛教文化及衍生政經更是被當朝統治者牢牢掌控。

在緬甸歷史中,不僅有阿奴律陀這一位統治者守護佛教文化,還有曼同王也是如此。

在19世紀中後代,曼同王更是廣召社會地位極高的僧侶自由進出王宮,只為創立系統的佛教宗法相關事務管理層。

以此來整頓國內宗法,護持佛教文化,加強對其他僧眾與民眾的監督。

不得不說,緬甸寺院經濟能得到迅猛發展不僅僅依賴於蒲甘王朝的崛起,更是和世代王權的護持息息相關。

緬甸寺院經濟的興衰起伏

佛教的確是緬甸社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南傳佛教也正是在阿奴律陀所帶領的蒲甘王朝走向了興盛之路。

①寺廟經濟的興起及原因

上位之後的阿奴律陀不但肅清了管理不嚴的其他佛教門派,還妥善安排了遺留的僧侶,根據他們的個人意願或歸入上座部佛教門派、或允許還俗。對此,《東南亞史》更是有載:「國王及諸大臣都放棄鄙見,依善法而立」。

阿奴律陀麾下的軍隊只用了幾個月時間便攻下了緬甸南部的直通,國王被俘。其後,三藏經等佛教典籍和當地的能工巧匠及重要農業牲畜都被一一運回蒲甘。

在這之後,阿奴律陀本人命部下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佛寺院舍。不但為諸多佛寺塑造佛像、鍍金身,還撥了大量金銀財寶給寺廟負責人,用以買進廉價勞動力和今後的所有土地規劃相關事宜。

在統治階層的帶領下,緬甸當時的社會各階層都附庸而上。所有的佛教信徒都爭著向寺廟捐贈金銀珠寶等財物,並讓出自家土地,還在統治階層的號召下為寺廟輸送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以供使用。

《緬甸史》有載:「佛曆560年9月8日,那羅波蒂悉都王安置塔頂時,賜僧袍千件,奴隸千名」。國王的親自御賜,更是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佛寺僧侶的社會地位。

無數僧人誦經禮佛,全國各地都能看見上座部佛教門派的身影。其「國教」的地位,也就此奠定。

蒲甘王朝前期,因為百姓想要用捐獻功德來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積攢福報,加之有些寺廟規定達到一定捐獻額度還能免除部分賦稅和苦役,所以寺院經濟在此階段處於蓬勃發展的態勢。

②寺廟經濟的逐漸抑制及原因

即使由王室建造的佛寺塔廟耗銀無數,王權與教權也都在社會權力中心周圍緊密相連,並未產生過多的不和諧。

不過,當一個國家的政權和教權都發展到頂峰階段時,教權對於王權的威脅也就應運而生。國王及統治階級在護持佛教的基礎上提高了統治者的地位,但是一些宗教衝突和其引發的佛教動盪社會關係也無法避免。

隨著寺院經濟的不斷發展,僧伽及大小寺廟的負責人也時常會因為金錢的趨使而做出違背個人意願的事情,寺院經濟和王權的矛盾愈發嚴重。

蒲甘王朝歷經幾代,來到了那羅波蒂悉都的統治時期。看著當前僧伽集團經濟的實力增長如此之快,他也萌發了危機意識。

畢竟,當時已有頭部僧眾牽扯到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當中了,甚至有些人還捲入叛亂里。如果統治者不加以干涉和控制、任由寺院經濟膨脹發展,其弊端顯而易見。

為此,那羅波蒂悉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寺院經濟改革。首先,他將原來的戒律進行重新制定,以約束諸位僧侶。其次,他罷免了一些重要寺院的負責人職務,並將其貪下囤積的財富全部充歸國庫。

此外,他還將各個寺院之間的著名僧侶進行隨機交換並派出國外遊學,以瓦解他們的抱團情況。

番大動作下來,蒲甘王朝的國庫日漸充盈,國家所有的土地份額也在不斷提高,王權則更為集中。

雖然最後封建王權統治階級依然沒有繼續控制住寺院經濟的無限膨脹,但是這也是政教關係失去平衡後的必然走向。

緬甸王權對寺院經濟的主要影響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王權為代表的國家經濟狀況如果實力穩定,會給寺院經濟帶來良性循環發展。甚至,能影響國家財富密碼。

自蒲甘王朝創立以來,每一代統治者都會花費大量金銀財寶從各方面來供養寺院,使其香火不斷、繁盛如初。這種代代相傳的做法,不僅使寺院資產成年遞增,還使寺院經濟得到了空前迅猛的發展。

緬甸王權對寺院經濟的扶持,大大提高了上座部佛教的社會地位。一個國家有穩定的統治與發展,對國民意識和民族關係都會有極大的改善。

雖然後來寺院經濟逐漸沒落,但其存在的階段卻直接地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止如此,更是改變了下層人民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態。

要知道,當時能被選派進入寺院幫工的奴隸都會給予稅務徭役等方面的免除,家人也能因此受惠。

佛教對緬甸社會局面的主要影響

佛教這等風靡緬甸的宗教,不但能影響當時那個封建社會的經濟秩序,還能在自身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改變原本的生產關係。

同時,更能刺激和引導社會消費面,社會資金流向發生變動。

教權引起的一系列紛爭,還會使得封建社會下的緬甸國統治階層受到不小的影響。從而,逐步改變其統治模式,革新部分社會制度。

作為「國教」的上座部佛教,它的佛法理論和僧眾對百姓的思想普及與傳授都分別給予了緬甸國內王權及貴族階層強有力的支持。

在關乎民生政策、國家政經法條等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活動里,社會地位極高的僧侶有時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不過,若統治階層過度以佛教為後盾,也會從各方面打破多年來的王權統治平衡。教權的派系鬥爭,一直是蒲甘王朝歷代君主都親眼所見的事實。

而利用捐獻功德來壓榨老百姓的貴族階層,更是會擾亂緬甸封建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關係,使得原生矛盾進一步激化。

結語

王權與教權,本就屬於相輔相成的合作共贏關係。

緬甸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需要崛起的教權為自己的御下做有力的支撐,不僅是從社會輿論角度出發,更是當下政治力量的一種必要社會需求。而教權主要派系,也需要通過政教相結合的模式來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

不管王權與教權怎樣發展,雙方都不能有任何一方「越過雷池」。如果在自身有序發展之外還要為自身謀取更多的「利益」,那麼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局勢都會遭到破壞。

因此,蒲甘王朝創下的王權最終被教權所覆滅的歷史教訓,大家應當銘記在心。只有統治階層和教權懂得相互配合,才能創造真正和諧的社會局面。


參考文獻

《緬甸史》

《寺廟經濟論》

《新唐書•驃國傳》

《東南亞史》

《緬甸封建社會政權與教權的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