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母子認祖歸宗

濰坊日報 發佈 2024-04-07T19:50:00.958592+00:00

道鄉「三大墳」即為閻氏墳墓,其中一座埋葬的是順治皇帝唯一的漢人貼身侍衛閻惟明。奔波千里來道鄉為他守墓的閻元嬡母子被官府誤抓,公公閻芹倉促之下認下了母子兩人。傳說「三嬸子」貌美 曾為宮中舞劍老師劉統勛口中的「三嬸子」是誰,為何能憑一己之力救下道鄉?「三嬸子」也姓閻,名叫閻元嬡。

道鄉「三大墳」即為閻氏墳墓,其中一座埋葬的是順治皇帝唯一的漢人貼身侍衛閻惟明。奔波千里來道鄉為他守墓的閻元嬡母子被官府誤抓,公公閻芹倉促之下認下了母子兩人。

傳說「三嬸子」貌美 曾為宮中舞劍老師

劉統勛口中的「三嬸子」是誰,為何能憑一己之力救下道鄉?

「三嬸子」也姓閻,名叫閻元嬡。道鄉的閻姓族人均為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遷移至此,而「三嬸子」卻是土生土長的陝西省米脂縣人。

俗話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傳說道鄉的「三嬸子」年輕時長得很美,道鄉人只說在整個高密南鄉找不出第二個。

據閻方聖說,由他曾祖父閻培茵撰寫的家譜上,有段有關「三嬸子」的記述,說「三嬸子」是清初順治年間,皇宮從民間選美選中的秀女,後因其家傳武藝高強且劍術超群,被順治皇帝選為舞劍的老師。作為皇宮中的藝人,「三嬸子」為什麼會從禁閉森嚴的皇宮來到千里之外的道鄉,這還要從道鄉的「三大墳」說起。

過去,在道鄉的東嶺上有三座規模較大的墳墓。在道鄉,筆者的同齡人都知道也都見過,但誰也說不清墳里埋的是誰。

這三座大墳各有說道,高密不同版本的縣誌上也有詳載:靠東頭那個最大,墓主名叫閻仲宙。閻方聖介紹,閻仲宙是道鄉閻族由山西遷來後的三世祖。

閻仲宙一生沒有官職,但縣誌在善行欄目內介紹他「秉志公正,操行慈良,不侮鰥寡,不畏強御。鄉鄰有疑難事,得其一言無不立決」。可見其威望是相當高的。不過,若憑官職和身份,閻仲宙上不了縣誌,也得不到表彰。但高密縣誌不光對他有此記載,其身份和墳墓介紹都排在很靠前的位置,這或與他的兒子閻芹官職高有關。

閻仲宙育有三子。長子閻藻,官至南京省(即現在的江蘇省)祭酒;次子閻芹,為萬曆甲戌科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政,也是道鄉閻姓家族歷史上進士及第且官職最高的一位;三子閻蘭,為太醫院院判。三個兒子如此出類拔萃,縣誌把閻仲宙的墳墓排在第一也有道理。緊挨閻仲宙墓旁的另一大墳,墓主就是閻芹。

攜子守墓悼亡夫 墳前偶遇大伯哥

「三大墳」還有一墳,其墓主是閻芹次子閻惟明。閻惟明死時才三十多歲,當時他是順治皇帝唯一的漢人貼身侍衛,其死因朝廷一直沒有公開,只派萊州房姓知府親自護靈至道鄉,並按官家規格選址造墓安葬。奇怪的是,在殯葬閻惟明的新墳前,為他守墓的不是他在道鄉老家的原配夫人,而是位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的年輕女人和一個不滿周歲的小男孩。

一聽說有外地女子在為閻惟明守墓,閻芹長子閻惟信忙背著糞筐前去查看。閻惟信雖是閻芹的兒子,但不愛讀書,據說在第一次參加鄉試時,他哭著鬧著死活不願進考場,被爺爺閻仲宙踢了三腳。因此他考中秀才後,被人們戲稱為「三腳秀才」。

「三腳秀才」務農卻是把好手,平時不管是趕集上店,還是探親訪友,總是「筐不離肩,手不離杴」。

閻惟信來到東嶺「三大墳」前,見其二弟閻惟明的新墳旁邊,有人用白綾和松枝設了個簡單的祭台,那白綾上有用血寫的「痛悼夫君閻惟明」和「閻元嬡母子哭奠」等字樣,祭台旁有一座用槐樹枝和山草搭成的茅棚,還有一匹棗紅色高頭大馬。

不一會兒,一名灰頭土臉且披著麻衣重孝的年輕婦女,領著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走出茅棚,娘倆邊跪在閻惟明墓前焚香燒紙,邊念念叨叨地說著什麼。但見娘倆為閻惟明祭奠完畢後,又拿著香紙走到閻芹墓旁時,閻惟信忙喊道:

「這裡不能燒……」閻惟信走上前:「這是我父親的壽墳,他老人家還健在哩!」

一聽閻芹還活著,且明白眼前人是自己的大伯哥,那女人忙跪下磕頭。誰知一聲大哥還沒喊出口,旁邊便擁上一群清兵,不容分說架著女人,牽上馬就走。

「為啥隨便抓人?」閻惟信氣得渾身發抖,高聲叫道:「本人是崇禎十三年正統秀才,不許你們非法胡來……」

清兵見他身著長袍卻背著糞筐,並且還留著拖腰長辮,與清政府早就頒布的剃頭令不符,於是對他一陣拳打腳踢。見清兵架著女人和孩子、牽著馬走進村北大廟,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閻惟信急忙走進茅棚,把女人所用之物和一把寶劍背在身上,臨走又把一堆馬屎裝進糞筐,一切收拾停當,才急忙跑回家中向父親閻芹報告。

誤被抓入關帝廟 閻芹著朝服營救

此時的閻芹正在家中慪氣。作為曾經明朝萬曆年間的四品大官,他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改朝換代。儘管清初統治者實行懷柔政策,對一些老實守法的明朝官員不但不予追究,且還按原職待遇發放服裝和生活補貼,但閻芹對清政府的所作所為一直嗤之以鼻。不過,當他得知自己從未見面的兒媳和孫子被抓之後,再也顧不得老臉,忙讓人剪了發,穿上清朝官服向北廟趕去。

道鄉村北有座古廟,過去叫天齊廟。該廟於清初重修,因閻芹寫的《重修道鄉關帝廟記》一文被刻成碑文並記載在縣誌上,於是道鄉人又把天齊廟稱為關帝廟。身著官服的閻芹進廟略一打聽,方知廟內清兵抓來的女人也不光兒媳一人,還有一群尼姑。原來,自從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在青州被鎮壓後,其頭領巾幗女豪唐賽兒又在安丘、高密一帶,假扮尼姑組織起反清復明的白蓮教,清政府為把白蓮教徒一網打盡,派出大批清兵,到處搜捕尼姑和會騎馬的女人,抓到後一律押到北京,統一審問。

閻芹找到清兵頭目問道:「為何把為我兒子守墓的兒媳婦和孫子抓來?」

清兵頭目見閻芹穿著四品大員朝服,不敢怠慢,忙解釋說:「可能是因為那匹馬……」「那馬是我退職時從任上帶回的坐騎!」閻芹說:「是為兒媳和孫子駝東西到墳上去的。」

「誤會,誤會!」清兵頭目連忙道歉,說:「實在是冒犯,還請老大人原諒啦。」

「謝公爹救我!」恰在此時,閻元嬡也領著兒子走上前來。

隨後趕到的閻惟信見事情已經解決,忙到樹下解開棗紅大馬,剛牽著欲走,又見馬身後有堆屎蛋,結果在往糞筐撿裝時,被棗紅馬狠狠踢了一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