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黑彩繪出一個北魏梁拔胡,他是誰?

大同市博物館 發佈 2024-04-08T06:30:02.520316+00:00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作者劉思祺。瓷器、青銅、玉器,壁畫、造像、古建…繼續推出大同市博物館系列專題:文物短史記 那時風雲,那些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作者劉思祺

瓷器、青銅、玉器,

壁畫、造像、古建……

每一件文物上,

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獨特的記憶和歷史。

記憶鏡像人間,

歷史洞徹古今。

大同市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下轄9座分館。

在這一山西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群里,

17餘萬件文物見證了無數風雲變幻,

記載著多少歷史人物的前塵往事。


本期

繼續推出大同市博物館系列專題:

文物短史記 那時風雲,那些人


北魏梁拔胡:

朱墨斑駁 彩畫如生

歷史掌故,如浩瀚星海。
你的名字,同一粒塵沙。
三兩筆,只言你姓何名誰。
幾行字,寫不盡畢生經歷。
牆上畫,勾勒出平城記憶。
散騎常侍,選部尚書,安樂子,

都是你——梁拔胡。

2008年,

為配合城市基建,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所聯合

對大同市南郊仝家灣村南的10座北魏墓葬

進行發掘,

其中編號M9的墓葬,

是唯一一座有文字紀年和壁畫的墓葬。

它們揭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

也是墓主人梁拔胡想留給世人的平城記憶。

梁拔胡墓坐北朝南,

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

由墓道、過洞、天井、墓門、甬道和墓室組成。

墓室有被盜痕跡。


01 朱書墨跡解生平

《魏書》《北史》,
未見名號。
文字記載,鮮有蹤跡。
你是誰?
來自何地何方?
又有怎樣經歷?
僅能憑靠隻言片語,
管窺蠡測你的故事。

梁拔胡墓甬道東壁朱書題記

梁拔胡墓甬道東壁靠近墓門處有墨書和朱書兩種題記,墨書位於朱書之前,僅有「和平二年」四字,朱書為「大代和平二年歲在辛□」三月丁巳朔十五日辛未」□□(散)騎常侍選部□□」安樂子梁拔胡之墓」


大代和平二年即為北魏文成帝和平二年(公元461年),根據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北魏文成帝和平二年,歲在辛丑。當年三月朔(初一)為丁巳,十五日應為辛未。同時,在大同市靈丘縣發現的文成帝《皇帝南巡碑》也有記載「維和平二年歲在辛丑三月丁巳朔」可印證或補齊上述時間記載。由此可知,梁拔胡下葬於公元461年3月。散騎常侍前缺失兩個字,有學者推測為員外散騎常侍;選部後缺失兩個字,應為尚書,即為選部尚書。

梁拔胡墓甬道東壁墨書題記

《魏書》中,選部尚書多為第二品下階的散騎常侍充任,與第二品中階的尚書相配。又《魏書·官志》中,員外散騎常侍,從第三品上。北魏平城時代,王是第一品、公第二品、候第三品、子第四品。同時,北魏時期,為子爵且為尚書的情況也有存在。由此推測,梁拔胡其人可能是太武帝、文成帝時期的高官。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一般一人所任官職、軍號和爵位相差不大,根據《皇帝南巡碑》,散騎常侍安南將軍書羽真南郡公毛法仁,其官爵基本為二品,梁拔胡散騎常侍為贈官。因梁拔胡墓曾被盜掘,僅存8件隨葬器具,主要為釉陶器和一些銅棺飾,其中還有一件石灰枕(因質地疏鬆無法提取)。結合墓葬保留下來的壁畫內容,梁拔胡的品階地位應該不會太低。

《皇帝南巡碑》拓片

關於梁拔胡的籍貫,根據姚薇元所著《北朝胡姓考》推斷,墓主人梁拔胡應為匈奴休屠種之安定高平梁氏,與大同沙嶺壁畫墓M7的墓主人破多羅氏同鄉,也是來自後秦或赫連夏的移民。梁拔胡與破多羅氏、宋紹祖、賈寶等人的墓葬被發現,也證實北魏平城的人口遷徙和流動,文化也因此交融且交互。
  

02 紅白黑彩繪生活

墓葬,
經年被盜,
所剩之物無幾。
僅存的8件(套)隨葬品,
無法體現墓主人的地位品階。
甬道、門楣及墓室的壁畫,

引人深探其曾經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梁拔胡墓壁畫

梁拔胡墓壁畫見於多處,分布於墓門上方門楣處、甬道兩壁以及墓室四壁,以朱彩勾邊,保存較為完整,總面積約30平方米。壁畫主要有紅、黑、白三種色彩,基本手法是先用紅色起稿定位,再用黑線勾畫整體輪廓,隨後進行塗色。不過,門楣上方的圖案和墓室北壁西側部分圖案不見黑線勾勒痕跡。
  

門楣及甬道東西壁受限於保存狀況,壁畫脫落、圖案模糊,從斷痕殘跡中依稀可以辨識出鳳鳥、怪獸、猛虎、忍冬枝蔓等圖樣。雖此處的圖案紋樣多有不清,但仍舊可以感知當時的氣魄。
  

墓室四壁繪有狩獵圖、宴飲圖、雜耍樂舞圖、人物圖、牛耕圖及車馬氈帳圖等內容,場面宏大、內容豐富、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四壁除南壁殘損嚴重、泥皮大多脫落、僅邊緣處可見多彩勾勒的線條、不可辨識內容外,北、東、西三壁均有反映北魏貴族或世俗生活的圖像資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有力佐證。
  

宴飲、雜耍,愜意歡樂。
  

北壁中部是墓主宴飲圖。墓主居於畫面正中,較此幅壁畫中其他人物形象高大,端坐於帷幕下有長方形圍屏的床榻上,墓主頭戴黑色鮮卑帽,身著白色交領袍衫,袖口施紅彩,臉龐方圓,五官辨別不清。圍屏後左右各站立一位侍女,二人裝束一致,頭梳矮髻,兩側垂髮,著圓領緊身衣。墓主人右側跪著一侍者,頭戴白色風帽,著白色交領長袍,雙手攏於胸前。墓主人左側站立著兩位侍者,裝束一致,上身著白色交領長袍,下身著豎直條紋褲,腳上似踏黑靴。墓主人正面擺放一案,案上放置一橢圓形紅色食器,內部露出一長柄食具。案的右側擺放著紅、白、黑等色彩的細頸壺、罐等器具。這些器具的右側站著一位男子,頭戴黑色高帽,身穿交領袍服,下著長褲和黑色鞋履,雙手拱於胸前。案的左側有一位侍女,上身著短袍,下身穿長裙,身體前傾,高高揚起右手舉向食盒,左手平舉像端著一物。侍女之後站立二位侍者,形體較為高大,前面一人頭戴黑冠,垂裙向後翹起,兩撇八字鬍,下巴留著髭鬚,著V形領紅色袍服,雙手籠於袖中,下部似著白色褶褲和黑鞋。其後的侍者頭部已殘毀,著白色條紋袍服,下著紅色褲子、黑鞋,同樣將雙手籠於袖中。

宴飲圖(局部)

宴飲圖的西側壁畫損毀嚴重,上部為四個面向墓主人的人物形象。最西側像是一位深目高鼻的胡人,右手高舉,左手托盤,其餘人物已無法辨識。下部為一人牽馬形象,馬匹健碩,背上馱著白色布袋,還可看到繪有馬鐙,由此側面記錄北魏時期馬鐙的使用。牽馬者短衣裝束,面向墓主。
  

宴飲圖的東側壁畫是一幅雜耍樂舞圖,保存較完整。底部是著白色交領條紋袍服、紅色褲的托舉者,頭歪著,左肩承托著一個豎直的「十」字形杆柱,左手緊抓杆柱。往上在杆柱的下部有兩個穿著緊身衣的小孩;杆柱中部一人沿杆向上攀登,他的兩側各有一位在空中翻騰的表演者;杆柱頂部有一人仰身向上,雙臂舒展。這些雜耍形象與同時期宋紹祖墓中出土的雜技俑有異曲同工之妙。舉杆人身後一人頭戴高帽、身穿淡紅色窄袖交領短袍,似為喝彩者。舉杆人前方有一手執琵琶者,頭戴白色小帽,上身穿紅色緊身袍衣,衣擺下部呈波浪形彎曲,下著白色褲子和氈靴。此人身後的兩個人物形象,一人似吹奏樂器,一人似拱手而立,因破壞嚴重不易看清。雜耍樂舞圖東側最上部為四個頭戴尖帽、身著緊身衣的舞者,均為雙手伸開,一腳後翹,單腿站立。在四人下方站著三個人,隱約可見西側者深目高鼻,著白色短袍腰系紅帶,似雙手張開;中間者面龐豐潤,手中似有樂器;東側者頭梳後翹的小辮,身著淺綠色圓領短袍,拱手而立。

雜耍圖(局部)

宴飲圖、雜耍圖向我們展示了北魏貴族及侍者的穿著,為復原當時的服飾不可多得的圖像記錄。這兩幅圖反映著北魏貴族的逸樂場景與形式,同樣為我們了解北魏貴族生活提供依據。

(請橫屏欣賞)

北壁壁畫——宴飲、雜耍圖

狩獵、騎射,快意馳騁。
  

東壁繪有大型狩獵圖,保存較為完整。整幅壁畫被黑、紅彩勾畫出連綿起伏的山巒分為南北兩部分,每個部分相對獨立,卻又表達相似。南北壁都表現出野獸驚慌奔逃、獵人張弓欲射的場景,其間的空隙以紅彩勾畫出樹木枝丫。北部壁畫中,三維狩獵者頭戴白色高帽,飄帶後揚,身穿紅色緊身袍服,策馬張弓,向北追逐獵物。在他們的對面,有一人騎馬向南奔馳,或為圍獵場景。四人周圍,有矯健的獵犬、受驚嚇的鹿、騰躍的虎豹、奔命的狐兔。南部壁畫內容與北部近似,只是狩獵之人有三人在馬上,一人下馬徒步射箭。整幅狩獵圖頗有氣勢,從而反映著狩獵在北魏平城時期的重要性。

(請橫屏欣賞)

東壁壁畫——狩獵圖

狩獵圖(局部)

農耕、勞作,合意安居。
  

西壁中部以兩個紅色條帶作為分界,將壁畫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壁畫繪有牛耕、舂米等生活場景,南部壁畫以車馬氈帳圖為主。北部壁畫用紅色條帶將畫面分成四塊,左上角繪有三頭耕牛並列而行,中間一頭為白色,其餘為紅色;三牛面前站著一位頭戴高冠、身著紅色長袍、雙手籠於袖中的人物,他身體微微前傾,嘴角翹起,俯視耕牛;牛耕圖的右側為舂米圖,上部是方形水井,其下有一人頭戴小冠,身著紅色交領緊身衣和白色褲子,雙手緊握木樁,一腳踏著舂米的木桿,木桿的另一頭有一人協助舂米;舂米圖下部右側紅色框內是三頭騾馬,騾馬後面有一人頭戴小冠,站在灶台後,似在煮飯。西壁南部的壁畫脫落嚴重,其北端上部是一個紅彩勾勒的方形氈帳;它的南端為三輛馬車,其中一輛馬車頂部有一個撐開的「人」字形篷子,最南面一人頭戴黑色冠,著寬大的紅色袍服;其餘畫面渙漫不清,隱約可見四個人物形象,空隙處填有紅彩枝丫。
 

勞作圖(局部) 

墓葬壁畫中人物服飾具有明顯的鮮卑民族特徵。壁畫中出現的雜耍樂舞、胡人牽馬、牛耕生活、氈帳以及狩獵等場景,為了解鮮卑民族定都平城的生活方式、漢化進程以及東西方交流提供了寶貴資料。

(請橫屏欣賞)

西壁壁畫——勞作圖

多彩的場景里,
是你美好的夙願,
再或是你生之所見。
1500多年前的時光里,
北魏平城的多元與輝煌,
也有你的參與。


你的名字,
雖不見於史冊,
但你留下的這些已夠後人尋味。
從你的精神世界望去,
生之嚮往,死亦絢爛。


顧問|段曉莉

文|大同市博物館 劉思祺

圖|大同市博物館 李航 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