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官紳一體當差」政策險造成清朝提前滅亡,乾隆一上台就叫停

蘭臺 發佈 2024-04-08T06:46:35.538847+00:00

歷史上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和電視劇里演的正好相反,這並不是什麼「善政」,險些造成清朝的提前滅亡,因此,雍正的兒子乾隆上台後就立刻叫停了「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


大家好,我是蘭台。


今天蘭台要和大家聊一聊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被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的真面目。


歷史上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和電視劇里演的正好相反,這並不是什麼「善政」,險些造成清朝的提前滅亡,因此,雍正的兒子乾隆上台後就立刻叫停了「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


01、


首先,「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從來沒有在全國實行過,雍正帝僅僅只是批准他的寵臣河南總督田文鏡在河南推行過一段時間。


其次,電視劇《雍正王朝》對這個政策的描述存在嚴重問題。


因為在明清,官戶(獲得功名的士大夫家庭)本來就要繳納國家的田租;在清代,即使是宗室親王的田莊也一樣要繳納田租。


換言之,官紳本來就是要「納糧」的。


有沒有官紳乃至勛貴故意不納糧?肯定有。



乾隆朝的雲南布政使彭家屏的弟弟在河南老家就選擇故意不繳納田租,結果被當時的河南巡撫,雍正帝的寵臣鄂爾泰的大兒子鄂容安直接彈劾。


乾隆帝接到彈劾勃然大怒,立刻讓彭家屏十倍繳納田租以當做罰款。


所以,故意不繳納田租,這屬於偷稅漏稅的行為,並不意味著清朝允許官紳不用納糧。


最後,「官紳一體當差」實際是可以顛覆清朝根基的惡政,所以乾隆帝一上台就立刻叫停了該政策。



02、


為什麼說「官紳一體當差」是可以顛覆清朝根基的惡政?


這就要從什麼是「當差」說起。


所謂「當差」其實就是明代的雜役。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為明朝設計的稅收制度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粗糙。


朱元璋把老百姓應該繳納的賦稅分為:田租、里正役以及雜役。


田租,自然就是根據田地的多少給國家繳納糧食,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種田人都可以算是皇帝家的佃戶;


里正役和今天「官紳一體當差」沒什麼關係,略過不談。


而真正「當差」指的就是雜役。


明代的雜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從修橋鋪路、打更守夜再到負責該縣往來官員的飲食,不一而足。


不過大體上還是採取「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原則,是地主的,朱元璋就讓他負責供給該縣招待往來官員的伙食,畢竟,窮人也負擔不起;而窮人雖然不需要出錢操辦伙食,但是需要出力,或者是修橋鋪路,或者是打更守夜……



當然,朱元璋雖然給老百姓安排了那麼多雜役,但是對於官員還是有所優免;畢竟,讓朝廷命官下了班再去修橋鋪路也不現實。


這就是明清都有的「官紳優免」政策,這也是明清唯一對於官紳的法律層面上的「優免」。


比如說劉伯溫被朱元璋徵辟到南京當官兒了,他在老家溫州所需要承擔的「為往來官員提供伙食」的雜役就被免了,畢竟人都到南京了。


到了明代中葉,逐漸有地主提出能不能花錢僱人幫自己服雜役?地方衙門一想,可以啊,收銀子更方便,於是慢慢的,不願意服雜役的人就可以花錢僱人服役。


這就是「雜役折銀」,也稱「丁徭銀」(因為只有成年男丁才需要服雜役),後來在晚明清初就被簡化為「丁銀」,這就是俗稱的「人頭稅」。



03、


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丁徭銀」從最初的「雜役折銀」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稅收,但是清朝並沒有廢除明朝官紳可以不用服雜役的優惠政策。


換言之,在清朝,官紳本來就不需要服雜役。


為什麼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廢除官紳的雜役優免政策呢?


這不是因為清朝的仁慈,而是服雜役在縣一級單位,這本身就是一種「合法傷害權」。


乾隆時期的廣東學政李調元曾在自己的《賣田說》裡提到清代基層衙門的雜役五花八門,雜役所帶來的負擔是朝廷田租和人丁銀的幾十倍:


過差、公館、驛馬、灑水、門包、長隨、書吏、衙役、夫轎。「計十畝之田,不足以食十口之家,又稱貸而益之,猶可支也。吾邑地當孔道,征徭俱按糧加派。每十畝征銀三分,每分加平三分三厘,則一錢矣。雖各家應完。猶可支也。而官府每遇大役,則按糧令鄉保加派,每錢加至一兩,猶可支也。每歲加派十次、二十次不等,則疊至十兩、二十兩矣。凡遇過差。公館、驛馬、酒水、門包、長隨、書吏、衙役、夫轎,皆於是乎出。而鄉約又借官私派,凡自用、置田,修屋、飲食、衣服,亦於是乎出。


換言之,明清基層衙門的一切行政開支都要分攤到該地區所有需要服雜役的老百姓頭上,而且這個費用不是固定的,完全看縣官的心情和需要。


而明清的任官制度又決定了官員除非致仕或者被免職,不然一輩子也回不了老家當官。


前面提到的乾隆朝時期的廣東學政李調元,他本來是四川德陽人,但是他一直在廣東、北直隸等地當官,後來還是因為被革職才回到了四川老家。


而「官紳一體當差」其實就是要官戶和老百姓一樣承擔地方衙門的一切行政開支。


要知道,雍正默許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官紳一體當差」政策的時候,清朝並沒有取消官紳雜役優免政策;也就是等於說田文鏡搞「官紳一體當差」,其實是違法的,只不過皇帝默許。



所謂的默許,其實就是雍正帝知道這麼搞不對,但是依然希望田文鏡在河南從官戶手裡搜刮點東西出來,所以默許了田文鏡「違法「。


但是,大家想過沒想過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相比於普通老百姓,官戶無疑要富裕得多。


在胥吏和衙役看來,官戶的油水可比普通老百姓大得多,一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也就意味著胥吏和衙役可以打著「要求一體當差」的名義隨意對官戶進行攤派。


對於胥吏和衙役來說,反正本省籍貫的官員一輩子都不可能回到本省當官;更何況,還是上級要求他們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的。


說大白話,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官紳一體當差」,就是田文鏡授權給河南的胥吏和衙役,讓他們可以「合法傷害」河南的官戶家庭。


其實在古代,壓榨老百姓問題不大,而壓榨官戶,是要動搖一個王朝根基的。


秦末的陳勝吳廣,他們可不是「老百姓」,兩人都擁有「不更」爵位,還在秦朝軍隊擔任「屯長」職務,這相當於近代的營長了。在秦國,能當上「不更」的,那都是人傑。


「不更」爵位的意思就是可以免充更卒,不需要再戍邊。


可是秦二世違背了承諾,還讓陳勝吳廣從安徽到河北去戍邊,於是,覺得自己利益被損害的陳勝和吳廣就直接在大澤鄉起義了。


可見,在古代損害了官戶合法權益是動搖王朝根基的大事。


雍正帝默許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官紳一體當差」其實就是自己刨自家的根基,幸虧乾隆看的明白,他上台後第一時間就叫停了「官紳一體當差」。


如果乾隆不叫停「官紳一體當差」,搞不好清朝滅亡的時間能大大提前。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