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東渠遺址發現大量夏時期農業遺存 「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或實錘

運城新聞網 發佈 2024-04-08T11:54:52.132985+00:00

上圖為東渠遺址發現的部分炭化種子。(資料圖片)運城日報訊(記者 張 越 趙卓菁 孫 雄)近日,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和運城市考古隊考古人員在我市稷山東渠遺址發現大量夏時期農業遺存,這些遺存或將成為「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的考古學實證。

運城日報訊(記者 張 越 趙卓菁 孫 雄)近日,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和運城市考古隊考古人員在我市稷山東渠遺址發現大量夏時期農業遺存,這些遺存或將成為「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的考古學實證。

考古人員從東渠遺址發現的豐富的動植物遺存中,已浮選出炭化植物種子25萬粒,僅H46中的一份樣品便浮選出粟14050粒。經初步研判,東渠遺址農作物炭化種子有粟、黍、水稻、大豆等,以粟為主。此外,還發現大量的牛、豬、羊等動物骨骼。

東渠遺址位於稷山縣東渠村北,遺址南距汾河約2公里,北距呂梁山約7公里,初步探明面積10萬平方米至15萬平方米。2021年、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市文物保護中心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房址2座、陶窯2座、灰溝1條、灰坑43座,發現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其中以陶器居多。器形有高領花邊雙鋬鬲、單把鬲、小口鼓腹罐、大口尊、小口尊、陶盆、陶盤、陶豆、單耳罐、蛋形瓮、陶甗、圜底罐、陶杯、陶盉、陶爵等,還發現少量的彩繪陶片。除石刀、石鏟、石鐮、石箭鏃、石錛等石器外,這裡同時還發現大量的石料及石器加工殘件。此處出土的骨器以骨鏃為主,包括少量骨鏟、骨針、骨簪等。

該發掘項目負責人崔俊俊介紹說,出土大量的動植物遺存表明,東渠先民已掌握了較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形成以種植粟為主、兼營畜牧業的混合農業生產體系。東渠遺址的這些新發現恰與稷山「后稷」傳說時空契合,有可能成為「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的考古學實證。另外,從出土遺物看,東渠遺址時代為夏時期,性質屬東下馮文化。東渠遺址的發掘是近年來夏文化研究的重大發現,為我們了解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經濟格局、文化面貌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市文物保護中心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金霞表示,東渠遺址的發掘表明,地處峨嵋嶺以北的稷山地區在夏代仍屬「王畿」範疇,遺址出土的陶器、灰溝、房址等各類遺存與東下馮遺址、西吳壁遺址兩處典型夏文化遺址同類出土遺存特徵基本相同,是近年晉南地區夏文化探索的重要收穫,填補了臨汾盆地西部夏文化研究的空白。稷山素有「后稷故里」之稱,東渠遺址的時代和內涵與后稷「興於虞夏之際」「好耕農、宜稼穡」的歷史記載相吻合,或為稷山「后稷文化」傳說提供了一個現實載體,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的推進將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