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何尊里隱藏了哪些秘密?回應讀者十一問

秦遙深度歷史 發佈 2024-04-08T12:17:32.638692+00:00

上篇作品對何尊銘文做了初步解讀和翻譯,得到廣大歷史愛好者積極讚賞和回應,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寶貴的問題。

上篇作品對何尊銘文做了初步解讀翻譯,得到廣大歷史愛好者的積極回應讚賞,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寶貴的問題。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回復。回復之前,為了增加可讀性,附上原文以及翻譯:

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㐭武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惟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錫貝卅朋,用作口公室尊彝。唯王五祀。

譯文:成王剛剛獲得王權時,居住在成周。再次領受來自天室武王豐盛的福胙,是在四月二十三號這天。王在寢宮訓誥宗小子何說:「過去你的父親輔佐文王,文王得到了大命。武王滅商後,就在朝堂昭告天下,說:『我要居住在這京城,從此統治民眾』。哎,你小子記住,要像你父親那樣,有勞於天,傳達天命,敬慎祭祀!」。王的大德恩澤天下,我這愚鈍之人深受教誨。王對何訓誥完畢,賞賜了他三十串朋幣。何於是用這些錢,製作了家族祭祀用的尊。周成王五年。

問題一:「惟王初遷」最後一個字應該是「雍」,你卻做「遷」字解讀,請說明理由。

答:含這個字的青銅器總共只有兩件,均出土於寶雞。一件是西周早期的「何尊」,另一件是西周晚期的「遷簋」。由於數量稀少且出土較晚,如何識讀一直無法確定。學者認為結合上下文,應識作祭名的「湮」字,也有人說是雍州的「雍」字。後來為迎合周成王遷都之說,最終被確定為「遷」字。不過比對其他器物解讀,即便是遷字,理解為遷都也是有困難的。

問題二:你說何尊里的成周不是雒邑,那應該是什麼地方?

答:成周一詞多出現於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且均無明確指向雒邑,倒是個別的跟豐鎬有聯繫。跟雒邑關聯的,只見於東周以後的書面文獻中,反應出東周時雒邑確實叫做成周。

《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周公旦代成王治,當國。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據一手文獻《尚書·周書》記載,營築雒邑是周公平息三監叛亂以後的事。叛亂發生前後雒地無邑,何以攻?當時三監的攻擊目標周公在豐鎬,「欲攻成周」自然是指攻擊豐鎬。

然而《史記·魯周公世家》卻記載:「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由於《史記》做於東周后,此處加「雒邑」,顯然是為了將此成周和彼成周區分,表明成周一詞先後所指為不同地方。西周時,成周指豐鎬,東周時,成周指雒邑。如果不加雒邑,就會和上面的成周在邏輯上發生衝突。

考古上,《德方鼎》也可佐證西周時成周指豐鎬:「惟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福自鎬。咸,王錫德貝廿朋,用作寶尊彝。」祭祀武王的福胙從鎬京送至成周給王食用,如果距離較遠,肉會壞掉,福運盡失,不宜天子和國運,此為國之大忌。這從側面反應出,成周就在鎬京附近。

我的觀點是,西周時的成周,100%是指豐鎬。這其中40%指鎬京,60%指豐京。在整個西周的275年裡,無任何文獻記載西周有遷都之事。成周作為王都之所在,直到西周末期,正史才記載平王遷都一事。此後,雒邑才被叫做成周。文王遷豐京,豐京成周;平王遷雒邑,雒邑成周,這是一脈相承的。

問題三:「復㐭武王豐福自天」,「豐福」是說肉很多嗎?

答:這是肯定的。但此處「豐福」,重在說明祭祀過的肉,攜帶的武王福運很多。

問題四:「王誥宗小子於京室」,「小子」是說何的年齡很小?還是對何的蔑稱?

答:能擔任祭祀官,肯定不是小孩子了。西周人自稱小子,表示謙恭。對他稱,則是對某某後人的敬稱,並無貶低之意。

問題五:祭祀官是什麼官?很重要嗎?

答:古之大事,在祀與戎。先秦祭祀是王朝的一等國政,祭祀部門作為「中央」機構,位置顯赫。能夠擔當此任的,定是天子信任且有本事的人。祭祀官懂神靈語言,負責天人溝通,以豐盛的祭品表誠心,上傳人間的喜怒哀樂,下載神靈的旨意和福運,儲存在祭肉中,曰福胙。吃福胙的人會得到福運,得到福運會被福佑;被福佑,才會有福享;有了福享,國運才會昌盛。可見,祭祀官對於王朝的國運,是多麼重要。

問題六:福胙任何人都能吃嗎?

答:非也!福胙賦予國運,只有天子才有資格吃。無天子授權,任何人都不可僭越。

問題七:既然何是祭祀官,為什麼德方鼎送福胙的卻不是何?

答:何作為祭祀部門的一把手,送福胙的差事即可親力親為,也可指派信任的屬下擔當。當然個別時候,也可能天子會指定某人去做。

問題八:你是怎麼知道何的家族世代擔任祭祀官的?

答:「昔在爾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這句話說,何的公氏輔佐文王,文王正是依靠何的父親,得到了天命。而「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則是對何提出期許,要他效勞天室,傳達天命,敬慎祭祀!可見從公氏到何,都是傳達天命的祭祀官。

問題九:「武王廷告於天」,一定是在朝堂嗎?

答:這是肯定的。古人用詞嚴謹,天子更是一言九鼎。這種昭告天下的國之大事,是新官上任治國理政的擔當承諾和開始,一定是召開「中央」會議,由能代表天下的臣子和有威望的人列席,規劃布置大政方針和宏偉藍圖,是嚴肅認真的,不可能隨意在非正式場合草草行事。根據文獻記載,武王這次廷告天下的朝政,至少有九州之長到廷參加。

問題十:「惟王五祀」時,武王已經去世七年了,成王為什麼還要對武王頻繁行祭祀之禮?

答: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天子認為,國運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死去的人。只有敬天法祖,崇尚道德,仁政保民的國策才會順利落實。蒼生得到了福佑,國運才會風生水起。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正常情況下,有春祭,還有秋祭;有大祭,還有小祭。成王得位於武王,這年周公還政,得權是重大國事,祭祀更是重中之重,必不可少。萬事開頭難,為感恩戴德和祈求國運,這年的祭祀尤其是對武王的祭祀,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定是隆重頻繁的。這從成王對差人的賞賜中可見一斑,也許一般情況下,天子不一定會對行份內之事的人賞賜,但這年不一樣,三月份賞賜了德,四月份又賞賜何,足見成王的開心和重視。

問題十一:何尊銘文真的沒有折射出武王欲居天下之中,以及成王在成周營建都城雒邑之事嗎?

答:就何尊銘文的本身內容來看,是反應不出任何以天下地理版圖的中心為都的治國理念的,雒邑也並不是天下之中,後世強勢王朝也都不在洛陽建都。銘文「宅茲中國」,所指為中原人之國,或者西周王朝的行政中心京師「豐鎬」。

至於在成周營建雒邑之說,首先西周時,雒邑不叫成周。其次銘文以祭祀為主線,追述了先王以及何氏家族的功德,並對當時的祭祀官提出希望和要求,僅折射出這年周公還政成王一件事,而並沒涉及任何營雒事件。我們作為解讀歷史的後人,是不能超脫文獻本身所反應的事實範圍的,這是對文獻和歷史的基本尊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