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 | 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

蘇拾叄城 發佈 2024-04-08T15:21:10.591196+00:00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4年在中國政府網上正式公布。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53項),2014年在中國政府網上正式公布。其中,江蘇省鎮江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作為江蘇省申報項目入選第4批國家級非遺。

水陸法會是我國最隆重的一種佛教經懺法事,源於鎮江金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融合了南北朝以後各朝代的音樂成分,具有淨化心靈、行善積德、嚮往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具有重要的大乘修行宗教價值,以及音樂、繪畫、語言、儀式等藝術價值,教化面廣,影響廣泛。

鎮江是長江中下游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甚多,自然景色秀麗,特別是金山、焦山與寶華山,被稱為鎮江三大佛教名山,各呈風姿,爭奇斗秀,馳名中外,在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山,雄峙在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山勢巍峨,風景優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看不見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稱。與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鮮明的對比。

江天寺,又稱金山寺,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東晉。《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志、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宋宗鑒《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因去公之勸,搜尋貝葉,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類意,用制儀文,遂於潤州(今鎮江)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主要活動有結果灑淨、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舉行這些法事活動,最少得7晝夜,多者49天。參加法事的僧人少則48人,多是上百人,十分隆重。

宋朝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年),名僧佛印住金山寺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規模宏大,遂以「金山水陸」馳名天下,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人史浩嘗過鎮江金山寺,仰慕這裡水陸道場之盛,乃施田百畝,於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

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舉行盛大的水陸道場,命江南教、禪、律三宗諸師說法,參加僧眾1500人。至治二年(1322年)又舉辦了一次規模宏大的水陸法會。正印《金山大會歸堂》稱:「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諦。」可見,金山寺的水陸道場在歷史上享有盛名。

 正由於金山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歷代對它都倍加關注。唐代武則天的侄孫靈坦出家後,任金山寺住持,相國裴休的兒子出家後,也曾任金山寺住持。宋神宗把高麗金缽賜給金山住持作佛印。元代皇帝在此舉辦水陸大會,賞賜甚豐。明代釋澈法師任金山住持時,曾為萬人開堂傳戒,皇帝賜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題字作詩,贈送藏經珍品。

  金山寺主要傳禪宗臨濟宗,與高旻寺、天寧寺、天童寺並稱為禪宗四大叢林。明代周忱在《贈文海禪寺還金山序》中說道:「歷代以來,僧伽攸聚者,常以於計;禪林老宿之欲倡其道者,常在於此,誠四方撣剎之冠。」金山寺歷代高僧輩出,唐代有靈坦、法海;宋代有佛印、寶印;元代有應深、行端;明代有德全、正性、釋澈;清代有起樂、明詮、觀心、隱儒。近代有宗仰、太虛等。


END

文章參考:中國佛教協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