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英山黃梅戲的台前幕後

長江影像中心 發佈 2024-04-08T16:16:21.555891+00:00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黃梅戲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在湖北黃岡的英山縣,黃梅戲劇團是該縣唯一的公益性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

黃梅戲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在湖北黃岡的英山縣,黃梅戲劇團是該縣唯一的公益性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成立於1952年,1960年正式改為英山縣黃梅戲劇團。

劇團成立以來,堅持走出人、出戲之路,致力於黃梅戲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創作演出了一批有影響的戲曲作品,如《銀鎖怨》《深宮孽海》《天堂夢》《拆不散的冤家》《春到江灣》《天職》《百丈崖的女兒》《布衣畢昇》《鐵面金光悌》,小戲《一壇酸菜》《小樓風雨》《生命之光》《特別彩禮》《女兒》《底線》《欠你一場婚禮》等等。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熒幕前的所有精彩表演,離不開劇團全體職工的團結協作。從前期的化妝定型、燈光布景,到演員出場、戲劇正式開始,任何環節都要嚴絲合縫,不能出一絲紕漏。每次演出舞美工程部都提前到達,做著各項準備工作,他們經常忙活到晚上十點多甚至更晚。不辭辛苦,力求為演出提供最完美的舞台效果。

台上風光無限,台下苦辣酸甜,說不完的故事,演不完的人生。戲比天大,對英山縣黃梅戲劇團全體演職人員們來說,能為觀眾奉上一台好戲,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精彩劇目



大型新編古裝戲《活字畢昇》

大型新編古裝戲《活字畢昇》

傳統戲《羅帕記》

傳統戲《淚灑相思地》

大型新編古裝戲《活字畢昇》

現代戲《杜鵑山》選段

傳統戲《女駙馬》


幕後工作



燈光、音響操作員在演出中

演員在裝置燈光

演員在裝置燈光

傳統劇目《啞女告狀》,演員在趕場

傳統劇目《羅帕記》演出中,演員走出化妝室

工作人員在農村布置舞台


觀眾



英山縣金家鋪鎮象鼻咀村村民在尋找看戲的位置

劇團演員從小路去演出地

傳統劇目《漢宮怨》在象鼻咀村演出中

英山縣金家鋪鎮龍潭河村,傳統劇目《羅帕記》的演出後台

龍潭河村臨時道具間,演員從中走過

龍潭河村,演出中的打擊樂

象鼻咀村,87歲的方光英奶奶坐在觀眾正當中,神情專注的看戲

象鼻咀村,被演出深深吸引的觀眾

傳統劇目《漢宮怨》在象鼻咀村演出中

作者簡介




編輯:劉宇陽

審稿:欒 方

終審:陸運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