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風物·驚蟄】綻蕊無心畏雪衙,早春二月染輕紗;蒲河一望桃花島,照水紅蕾日影斜

瀋陽日報 發佈 2024-04-08T16:30:31.930155+00:00

北京時間3月6日4時36分,我們迎來驚蟄節氣,仲春時節開始。《左氏春秋·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

七十二候·溯源

問典驚蟄 靜動相宜

北京時間3月6日4時36分,我們迎來驚蟄節氣,仲春時節開始。

二十四節氣到了驚蟄,說道要多一些。一是驚蟄和雨水的排序有變,二是驚蟄的名字前後不同。

《左氏春秋·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冒鼓,必以啟蟄日。」《禮記·夏小正》:「正月啟蟄。」《漢書·律曆志》註:「驚蟄今曰雨水,雨水今曰驚蟄」者,乃東漢所改,班氏紀於史耳。

漢(景帝)之前,立春之後的節氣是「啟蟄」,之後是雨水。漢景帝名劉啟,前承其父漢文帝劉恆,後啟其子漢武帝劉徹,後人常說的「文景之治」「秦皇漢武」,除了秦始皇,就是說他們祖孫仨了。當年為了避漢景帝名諱,「啟蟄」被改成了「驚蟄」,「驚蟄」「雨水」的順序也被調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又被稱為「二月震節」。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斗指丁時為「驚蟄」。立春二候「蟄蟲始振」,那時候蟄蟲就有所準備了,應該是抻抻懶腰、打打哈欠什麼的。到了這時節,它們該起床活動了。據考,蟄蟲通常是聽不到雷聲的,此際春回土暖它們地下有知,應該更真實,所以用「啟蟄」也似更確切。

風物有信,如期而來。花期不誤,臨節而開。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花開、黃鸝(又名倉庚、黃鶯、黃鳥)叫,布穀鳥(鳩)也出來了。驚蟄三候的花信——一候山茱萸、二候連翹、三候瑞香,次第綻放。這些花鳥除了桃花,在瀋陽似乎都不太常見,桃花的事通俗而廣泛,這裡不說了。「驚蟄後五日倉庚鳴。」這個倉庚,黃鸝也,鳴以求伴,驚蟄正是相親好時節。此後再五日「鷹化為鳩」,鳩,鷙鳥也。傳說春時鷹化為鳩,至秋鳩復化為鷹。鳩即今之布穀鳥。

瀋陽人常說的一句話是「驚蟄烏鴉叫」。烏鴉雖叫聲不如黃鸝喜鵲動聽,但其為鳥卻有德有義,知恩反哺,鳥格崇高,令人動容。能在驚蟄時常被人提起,也是它應有的待遇。魏晉李密在《陳情表》中引「烏鳥之私」陳孝老之義,令人肅然。

唐元稹作《驚蟄二月節》:「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眠過,靜過,休養過,也是時候起來動動了。


國畫《驚蟄三候》 陸允銘 繪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遼寧中國畫研究院理事)


月令瀋陽七十二候詠(三)

□初國卿

驚蟄初候:桃始華

綻蕊無心畏雪衙,早春二月染輕紗。

蒲河一望桃花島,照水紅蕾日影斜。

按:驚蟄初候,陽和生發,桃花綻蕾。蒲河於洪段河心一島,盡種桃花,紅蕾一片,遠遠望之,燦若晚霞。

驚蟄二候:倉庚鳴

冷煙輕澹傍幽叢,雨打杏花半樹紅。

東望福陵殘照里,又聞黃鳥憶豳風。

按:倉庚,黃鸝也。《詩經·豳風》有「黃鳥」一篇。

驚蟄三候:鷹化為鳩

三農著眼事田疇,阡陌稻畦舊瀋州。

潢水鷙鷹難化雨,永安橋畔響春鳩。

按:驚蟄三候,瀋陽西郊永安古橋至舊稱「潢水」之遼河兩岸,因鷹躲育子,遂空中少見。而蟄伏之鳩則鳴叫求偶突然增多,古人以為此時鷹化為鳩。見明劉基《郁離子·鷹化為鳩》。


七十二候·風物

驚蟄烏鴉叫

在東北版的節氣歌中,驚蟄這個節氣留給了一種特殊的鳥——烏鴉。「驚蟄烏鴉叫」,烏鴉這個並不是很討喜的鳥,以這樣一種方式刷刷存在感,獨占了一個節氣。

烏鴉不似喜鵲,樓前的樹木上常常可以看到,它們似乎飛得更高。「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我們常見的烏鴉,總是在天空盤旋,且成群出現。抬頭看天,烏鴉群飛過,「寒鴉點點」這個詞就生動起來了。

烏鴉是瀋陽這座城市的常客。驚蟄到來的前幾天,「瀋陽站上空烏鴉聚集」居然上了熱搜。瀋陽人卻在文章下方的評論里淡定地寫著:「年年如此,何必大驚小怪?」的確,瀋陽人對烏鴉並不陌生。瀋陽故宮的索倫杆上,冬天是要放一些食物的,以此來紀念烏鴉曾經「救主」,幫助努爾哈赤脫險。前些年,烏鴉盤旋的地方,集中在南京街,現在則轉移到了瀋陽站。正所謂「枯藤老樹昏鴉」,白天的時候,烏鴉出城覓食,黃昏返回,這時候如果路過瀋陽站,漫天的烏鴉飛舞,的確是難得一見的情景。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烏鴉一度是吉祥鳥。後來不知為何,烏鴉「人設崩塌」,逐漸被黑化,很多人認為烏鴉叫是不祥之兆。但據說,烏鴉在冬天的時候是啞鳥,驚蟄天暖才開始鳴叫。究竟是不是這樣,因為沒有經過仔細觀察,不敢下定論。但對於瀋陽人來說,因為熱島效應聚集的烏鴉,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城市現象。在瀋陽,有一個地名叫老瓜堡,這個地方和「吃瓜」沒有什麼瓜葛。這個「老瓜」,就是東北人對烏鴉的另外一種稱呼——老鴰。老瓜堡,原意就是烏鴉(老鴰)的棲息地。

到了鄉村,烏鴉在驚蟄的鳴叫,卻是一種友善的提醒。「過了驚蟄節,鋤頭不能歇」「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在農諺里,驚蟄是離不開田地的,而在農民嘴裡,「驚蟄烏鴉叫」可不是亂叫,那是在提醒,蟲子都開始「蛄蛹」了,該下田好好幹活了。


驚蟄時節,瀋陽三好橋如渾河上展翼的蝴蝶。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張文魁攝


七十二候·舌尖瀋陽

尋味驚蟄

驚蟄時節,民間有吃梨的風俗。關於驚蟄吃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梨」「離」同音,吃梨寓意可以遠離蟲害,讓莊稼在新的一年獲得豐收;另一種則認為驚蟄天氣乍暖還寒,氣候也比較乾燥,人們容易口乾舌燥,而梨的水分充足,有助於潤肺止咳。

古時候,民間傳說,驚蟄時會有白虎出現,白虎獠牙尖利,只有吃飽後才會停止傷人,而白虎尤愛吃雞蛋。時至今日,雖然人們不再相信有白虎的說法,但是驚蟄吃雞蛋的習俗卻被保留了下來。

早春忽冷忽熱的天氣會讓人的腸胃發生變化,這段時期更要注意飲食,養護人體的陽氣,增強抵抗細菌病毒的能力。韭菜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健胃、強腎等功能,其中春韭的味道尤佳。美食家周顒在討論哪種菜食最為鮮美時,給出的結論就是「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韭菜的吃法多種多樣,炒菜有韭菜雞蛋、韭菜蝦仁、韭菜豆乾、韭菜豆芽等,而韭菜加入蝦仁豬肉製成的肉三鮮水餃,更是深入人心,餡大皮薄爆汁,每一口都是驚喜。

陸游在《春晚書齋壁》詩中言道:「早筍漸上市,青韭初出園;老夫下箸喜,盡屏雞與豚。」又在《稽山農》中盛讚「園畦剪韭勝肉美」。可見放翁不僅喜食韭菜,而且為了能隨時吃到鮮美的韭菜,晚年的他更是彎腰務農,自給自足。

驚蟄這天早晨,不妨做一道簡單美味的韭菜雞蛋餅,與家人同饗。所需材料不過是雞蛋三個,春韭一把,油鹽適量。韭菜擇去老葉,清洗乾淨,切成碎末。雞蛋磕入碗內,加少許鹽攪打均勻,再將切好的韭菜放入蛋液中繼續攪勻。平底鍋加油燒熱,淋入調好的蛋液,輕輕晃動,讓蛋液鋪滿鍋底,攤成圓餅狀,中小火慢慢煎制幾分鐘。一面凝固定型後,再煎制另一面,最後盛出擺盤即可。表皮有些微脆,內餡兒又是柔軟的,吃起來蓬鬆彈牙,利落爽口。

《爾雅翼》云:「韭,俗稱懶人菜,圃人種蒔,一歲而三四割之。」由此我們也了解到一些關於韭菜的生物學方面的習性:潑辣,好活,省心,一年到頭都能給菜籃子增加分量。


甘海民 篆刻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瀋陽市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七十二候·節令

輕雷隱隱 桃紅柳綠

春雷驚萬物,水暖染新綠。驚蟄來了。

二十四節氣中,驚蟄最為特殊,它不指向雨雪風霜,卻關注鳥蟲走獸,展現生命的細微萌動。「春雷鳴,萬物發。」驚蟄一來,雷已不遠。南方的雷聲在3月,北方的雷聲要到4月才能聽見。在氣象學上,雷的形成得益於逐漸升高的氣溫,土地的濕氣連同熱氣一齊升騰,冬的冷氣與春的暖意交融互撞,天空划過第一道閃電,發出春的吶喊。

中國氣象局預計,今年3月除雲南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遼寧氣溫將偏高1℃至2℃。融融春意已現,花蕾衝破了枝頭,瀋水泛起了綠波,蟄蟲開始蠢蠢欲動,鴿子、黃鸝、燕子的音浪也在天空中蕩漾。人們嘴上數著「九九」,臉上卻早已沐風如詩,目之所及,都是新生的美好。

驚蟄有季節的「重音」,也藏著桃花的輕柔寫意。「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在此時節,人們開始尋找「桃花盛開的地方」,今年的第一枝桃花,會在哪裡綻放?在鐵西衛工河畔,還是青年大街304巷?等到桃花次第開放,一樹粉紅煙霞,一岸綠柳風急,在淡紅淺碧中追趕春光,這時的瀋陽便也有了幾分桃源意境。而在遙遠的時代,古人早就在想辦法留住春天。從《桃花扇》中「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到《和子彥涼字韻》中「清泉白飯桃花酒」,以花入饌,滿口留香,樸素而不失詩意,讓驚蟄也有了別樣韻致。就連乖僻如金庸筆下的黃藥師,身入漫天盈落的桃花雨中,也要飲一口桃花酒,道一縷相思愁。

驚蟄的雷聲,也是起跑的「鼓聲」,催動萬物,奮躍生長。不同於其他節氣講究循序漸進的自然變化,驚蟄一到,電裂長空,破除沉睡的秩序,振拔萬物,雷厲風行。至此,蟲破土,魚翻浪,鳥振翅,獸奔行,生機無限。它也催動了人們的奮進步伐。在瀋陽,田間地頭上,農民忙著春耕備耕;城市裡,拉項目、忙開工、搶訂單……竭力走過嚴冬的人,會倍加珍惜春的溫暖。人們像種子一樣,在這片土壤上,隨萬物生長。

「你每天都能看到春天在來臨,直到一夜暖風突然在一個早晨把它帶來了。」驚蟄的意義便在於,付出越多越見其珍貴。經歷了電火的豐美,雷鳴的激盪,風雨兼程、萬水千山,才能驚現天際間的那道彩虹。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趙威 詹德華 王若若 胡瀟文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張紅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