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孫二娘開了「人肉包子店」,卻為何不殺三種人?

對酒談歷史 發佈 2024-04-08T19:15:11.873416+00:00

孫二娘是《水滸傳》中個性最鮮明的一個女英雄。在施耐庵的筆下,他將孫二娘塑造成一個潑辣、直率、勇猛、重義氣的江湖女豪傑,並賦予其綽號「母夜叉」。也正是由於這樣的人物設定,讓大家覺得她開的包子鋪一定不簡單。故而,包子店成了孫二娘的在江湖上的金字招牌。

孫二娘是《水滸傳》中個性最鮮明的一個女英雄。

在施耐庵的筆下,他將孫二娘塑造成一個潑辣、直率、勇猛、重義氣的江湖女豪傑,並賦予其綽號「母夜叉」。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人物設定,讓大家覺得她開的包子鋪一定不簡單。

故而,包子店成了孫二娘的在江湖上的金字招牌。

孫二娘開「人肉包子鋪」有一個特殊的經營理念,那就是她不殺三種人。

至於是哪三種人,這其中可是大有奧秘。

孫二娘的「人肉包子鋪」

有句著名的歇後語:孫二娘開店——坑害人。

為什麼這麼說?

這其實和孫二娘開店的包子鋪有很大的關係。

孫二娘的包子鋪可不是一般的包子鋪,她是賣的包子,裡面的肉餡那可是大有講究。

《水滸傳》的第七十二回中就專門有介紹,孫二娘和丈夫張青將過往歇腳的商客用蒙汗藥迷暈,然後綁起來殺掉,大塊的好肉會被當作黃牛肉來賣,零碎的小肉就會調成包子餡,然後包成包子。

包子鋪的生意要想紅火,那選址必然是十分重要的。

千挑萬選後,孫二娘和丈夫張青決定在一個叫十字坡的地方開店。

十字坡,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交通非常便利,人流量大的十字路口。

這裡往來經過的主要還是一些在外經商和遊玩的人。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形單影隻,沒有拖家帶口,處理起來也省事,無後患之憂。

因此,孫二娘的包子鋪生意還是很火爆的。

張青的綽號叫「菜園子」,在酒店的後廚工作,不經常露面。

一般這種夫妻開的飯店都是這樣,老婆在店裡面招呼客人,老公在後廚負責掌勺做飯。

但是,張青和孫二娘夫妻二人做的可不是什么正兒八經的生意。

按說開這種黑店,幹著謀財害命的買賣,整天提心弔膽那才是正常的。

可是孫二娘和張青兩人,卻一反常態,整天笑臉相迎,努力經營店鋪,還不亦樂乎。

這樣明目張胆地為店裡招攬生意也是不多見的。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心裡會產生疑惑,這夫妻二人為什麼會在這樣的繁華路段經營一家殺人越貨的包子店?

官府為什麼一點動靜也沒有?

這就不得不說起施耐庵的巧妙設計了。

書中的時代背景是一個比較混亂的年代,皇帝昏庸無能,朝廷中奸臣當道,民間農民起義四起,各個山頭都被綠林好漢占領,社會治安可想而知。

而孫二娘開店的目的,就是殺人越貨,主要的對象就是當時往來的客商和行人。

這主要就是為了謀財。

正所謂,在家事事好,出門處處難。

因此,出門在外的商客的口袋一定是銀錢充足。

這樣一來,通過殺人越貨的方式,很快就能獲得大量的財富。

而孫二娘和張青就是看準了這兩點,才會下定決心開這麼一家人肉包子店。

既然乾的是殺人越貨的買賣,那就得掩人耳目,包子鋪就是最好的幌子。

孫二娘和張青,一個負責迷暈客人,一個負責處理屍體。

把大塊肉賣掉,小塊肉剁成包子餡,肉吃進肚子裡,骨頭敲碎了餵狗或者扔到河裡,這樣留不下任何證據。

如此,就算是家屬找不到人報給官府,最終也只能按照失蹤人口處理。

畢竟那個時候山中猛獸很多,連武松這樣的壯漢也險些被老虎吃掉,何況是在外的商人和遊人。

再加上,那時盜匪眾多,起義不斷,官府怎麼也懷疑不到孫二娘的店裡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夫妻兩人愈發猖狂,而包子鋪也就成了他們的狩獵場。

武松解密「不殺三人」

但這一天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而這也成了夫妻二人命運的轉折點。

這位不速之客正是打虎英雄武松。

不過,這個時候武松是被押解到這裡,想在店裡面歇腳休息。

武松是打虎英雄,還做過一段時間都頭,可以說具有一定的辦案經驗和偵察能力。

憑藉著這職業素養和一股子聰明勁兒,武松前腳踏進包子鋪,後腳就察覺出不對勁了。

因此,在踏入這家店後,武松做好了十足的準備。

武松聰明就聰明在這裡。

看破不說破,明知道這家是黑店,還往裡闖。

因為,要搞清楚黑店背後乾的究竟是不是人肉買賣。

於是,武松故意用話激怒孫二娘,這樣一來她就會露出馬腳。

孫二娘起先並沒有對武鬆動殺心,她看武松被押解,一定是個可憐人。

可是,她萬萬沒有想到,武松竟然主動招惹自己,這樣一來,就別怪我心狠手辣了。

孫二娘心想:「既然你一心求死,我也絕不手軟。」

她在給武松的酒裡面下了十足的蒙汗藥後,就坐等武松昏死過去。

其實,對於孫二娘的小把戲,武松心知肚明。

於是,他將計就計,假裝被藥迷倒,心想看你接下來還能玩出什麼把戲。

這時,孫二娘把武松拖進後廚。

手起刀落之間,武松一躍而起。

孫二娘哪裡是武松的對手,分分鐘就被武松拿下。

此時,張青正好回來,看到這一幕,深知自己肯定也不是武松的對手。

為了活命,他只好跪地求饒,希望武松能夠放他們一馬。

在得知是打虎英雄武松之後,夫妻二人心生敬佩之情,三人不打不相識,談笑間張青也吐露了開店的真相。

張青這時才向武松說明了自己開店的目的那就是殺人賣肉,搜刮錢財。

但是,他們也不是見人就殺的黑心腸。

他們夫妻倆曾定下規矩,有三種人不在獵殺範圍內。

此時,武松感到疑惑,既然都是殺人,為什麼還要有所選擇呢?

張青說:「雲遊的僧人和道士,行走江湖的風塵女子和犯事被流放的罪犯,這三類人不殺。」

說到這裡,我們才理解了孫二娘為什麼起初對武松沒有動殺心,原因就是武松是被押解的犯人。

孫二娘和張青夫妻倆雖然幹著違法的生意,但依舊是有底線的。

在孫二娘和張青的身上,我們顯然看出了他們是矛盾的。

他們既有正面,也有反面。

講江湖道義,在和武松成為朋友之後,千方百計幫助武松逃脫困境,這是正面。

經營黑店,殺人越貨,心狠手辣,賣著人肉饅頭,內心卻毫無波瀾,絲毫意識不到錯誤,這是反面。

雖然張青和孫二娘向武松表示他們不殺這三種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還是殺了一個雲遊的行者。

可見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規矩」,至少在殺那位行者的時候是沒有規矩的。

在殺了行者之後,或許是無利可圖,或許是出於對修行人的同情,孫二娘沒有留下行者的屍首,卻留下了行者的衣裳。

這也為後來幫助武松逃脫困境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筆。

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是漂泊不定的,誰都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

他們殺了一個行者,卻又救了一個行者。

殺人時乾脆利落,救人時也是毫不含糊。

也正是這樣的矛盾體,施耐庵才把孫二娘這樣的人物塑造得深入人心。

雖然她和中國古代的傳統女性形象截然相反,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孫二娘才能在江湖上吃得開。

「三不殺」是塊遮羞布

按理來說,孫二娘是一個眉宇之間充滿殺氣,雙眼透露著兇狠的角色,她殺起人來毫不手軟,在客人面前又能夠喜笑顏開,是個多面手。

可這樣心狠手辣的人為什麼不殺這三種人呢?

關於這一點,施耐庵在書中並沒有就這方面進行細說,但是我們卻不得不細細去分析這其中的秘密。

首先說不殺僧人和道士。

施耐庵在書中借張青之口解釋說,是由於僧人和道士一般都是修行中人,是出家人,他們對於酒肉還是比較忌諱的,也不會「受用過分」,因此不殺。

實際上,僧人和道士也很少會來他們這種店裡消費。

修行的人行走江湖,大多數都是用化緣來的食物充飢,身上往往不帶任何錢財,無利可圖。

並且修行的人素養比較高,不會和人發生口角爭執,也不會去招惹孫二娘。

因此他們不在孫二娘和張青的獵殺範圍之內。

其次就是行走江湖的風塵女子。

張青表示,這些女子走南闖北,無以為家,和人交往也不過逢場作戲,掙的都是辛苦錢。

而且,風塵女子在當時本來就是弱勢群體,她們無依無靠,捨去身體養活自己,如果為了這麼點錢殺了這些女子,在江湖上會壞了他們夫妻的名聲。

在這裡就暴露了孫二娘和張青的另一面,那就是好面子。

在江湖中行走,大家都講究要留一個好名聲,這樣才能吃得開。

尤其是在《水滸傳》中,比如宋江,就是因為在江湖中有一個「及時雨」的好名聲,才會屢次在性命垂危之際遭人相救。

一個好名聲,在哪裡都行得通,這是社交的資本。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保住面子,鋪好路子。

為此,他們對於壞名聲,毀面子的事情當然是不會做的。

為了自己的名聲才選擇不殺風塵女子,這顯然折射出來的就是張青和孫二娘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將風塵女子排除在外。

最後是犯罪被流放的囚犯。

張青表示,在囚犯當中,很多都是被冤枉的英雄好漢,當然是殺不得的。

其實,孫二娘和張青之所以不殺囚犯,是出於對自身的考量,一直以來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英雄好漢,所以在他們的心中,這些囚犯和自己是同道中人,因此選擇放過。

行文至此,我們就會看出,孫二娘夫婦選擇不殺的三類人是有共同特徵的。

首先,他們都沒有過多的財富,不論是行者、風塵女子,還是囚犯,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員,相比於那些富商,他們算得上是貧窮。

而孫二娘和張青開人肉包子店的初衷就是為了殺人越貨,謀取錢財,對於這樣身無分文或者貧窮的人,是沒有必要下手的。

除此以外,我們還能看出,孫二娘夫婦之所以有選擇地去殺人,實際上是展現出了一種強者對弱者的憐憫。

反觀這三類人,他們都是相對來說比較弱小的群體。

但就算是這樣,也不能否認孫二娘他們犯下的罪行,濫殺無辜是不可以被原諒的。

而且孫二娘的性格火辣,一旦發起火來是根本不講規矩的,就像她對武松那樣。

「三不殺」的規矩中就有一條不殺流放的罪犯。

雖然孫二娘起先是沒有想過要殺武松但是在武松的語言挑釁下,孫二娘的殺人慾望被點燃。

這時,她已經根本顧不上什麼「三不殺」的規矩,毅然決然向武松的酒里下了蒙汗藥,想結果了武松。

可見,在孫二娘的世界裡,規矩實際上是不起作用的。

她沒有殺掉武松,是因為武松有本事,而不是她孫二娘心慈手軟。

所以,他們有選擇地去殺人,實際上是展現出了一種強者對弱者的憐憫,但是這和人性中的善毫無關係,只不過是一種對自身罪行的掩飾罷了。

這樣的人,其實已經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英雄好漢了。

雖然其中有社會環境的因素,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看似講原則,就選擇原諒他們對別人生命的藐視和踐踏。

所以,他們所謂的「三不殺」,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罷了。

看似有規矩,實則無規矩。

他們雖然在開人肉包子店的時候,立下了「三不殺」的規矩,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們的罪行。

畢竟,所謂的「三不殺」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罷了。

參考文獻:

《論〈水滸傳〉女英雄形象的時代價值》

《堅冰下的暗流,〈水滸傳〉女性意識的覺醒》

《〈水滸傳〉中女英雄形象分析》

《淺談〈水滸傳〉中的女漢子——孫二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