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教的起源,孫恩起兵 ,斬殺王羲之兒子和謝安的兒子

錦音玉曲 發佈 2024-04-08T22:21:13.680275+00:00

淝水之戰,率五千精兵夜襲駐洛澗的五萬前秦軍,殺敵萬餘人,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潰敗,對整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氏。父親曾為晉朝武官。劉牢之出身於將門,驍勇善戰。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劉牢之應募投奔兗州刺史謝玄,參加了「北府兵」,奉謝玄之命,領一支精銳為先鋒,屢立戰功。淝水之戰,率五千精兵夜襲駐洛澗的五萬前秦軍,殺敵萬餘人,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潰敗,對整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功晉升為龍驤將軍,鎮守於江北,號稱「北府」。

淝水之戰後,東晉外部威脅暫時消除,孝武帝滿足於偏安局面,攝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政刑謬亂,朝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朝政腐敗,朝廷內爭激烈。兗青州刺史王恭、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荊州刺史桓玄等為爭奪朝權,都想拉攏手握強兵的劉牢之。王恭更是視劉牢之為心腹。

劉牢之乘機招兵買馬,囤積糧草,北府兵的聲勢遠遠大於其他各鎮。故王謐推薦劉裕投奔北府兵。劉裕聽從王謐之言,告別繼母蕭氏,帶上王謐的推薦信,前往江北投奔北府兵。


劉裕來到江北北府兵轅門,見北府兵營盤堅固,兵容整齊,肅然起敬。他手持王謐的推薦信,在軍營前徘徊。

這時,兩個少年帶著數十名隨從,前呼後擁地乘馬迎面而來,在營門前下馬,其中一少年見劉裕手持書帖,便上前問道:「請問尊姓大名,到此 何干?」

劉裕道:「小子姓劉,名裕,有王司徒的推薦信,欲投帥府效力。」

少年驚問:「莫非你就是劉寄奴?

「正是在下。」

「我叫劉敬宣。」問話少年指著另一位少年說,「這位是我的表弟何無忌。」何無忌上前一揖:「見過劉兄!



「久仰!久仰!」劉裕客套地回答。

「久聞劉兄大名,無緣結識,你把書信給我,我代你通報,稍候片刻,便會有人來請你。」劉敬宣接過劉裕的推薦信,徑直進了帥府。

少頃,一名小兵前來傳進。

劉裕整了整衣服,昂首走向帥府,剛走到台階前,劉敬宣便迎出來,上前一揖道:「家父正在忙,明天才能接見劉兄,請劉兄到書齋小坐。」

劉裕與劉敬宣攜手入內,見過禮後,才知道劉敬宣是主帥劉牢之的兒子,何無忌是劉牢之的外甥,不由得暗中歡喜。

一會兒到了吃飯時間,劉敬宣請劉裕入席,劉裕也不推辭。

酒過三巡,彼此交談,情投意合,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劉敬宣高興地說:「以劉兄的才幹,他日功名定在我二人之上。今幸相遇,願結為異姓兄弟,不 知意下如何?」

劉裕大喜,論年齡,劉裕最長,無忌次之,敬宣再次之。三人對天下拜,盟誓生死不相背負,然後再入席,開懷暢飲,至深夜方休。

當天晚上,劉裕便宿於府內。第二天,劉敬宣向父親引見劉裕。一席交談之後,劉牢之站起來說:「賢侄志在高遠,將來的成就定不在我之下,請暫屈居參軍之職,共商軍務。」劉裕再拜受命。劉裕便迎請母親和弟弟,共居江左。

當時東莞有一個叫臧俊的郡功曹,很會看相,生有一女,名愛親,其母親叔孫氏夢中吞月而孕。此女容貌端嚴,舉動修整。臧俊非常愛自己的女兒,說他日必母儀天下,故不輕易許人,年二十歲,尚待字閨中。

這一天,臧俊到北府辦事,偶見劉裕,觀其是大富大貴之相,有心結納。事後臧俊親自到劉裕家登門拜訪,對劉裕說:「聽說劉君尚未娶妻,不才家有小女,容顏不弱,願奉箕帚。」


劉裕本來不想答應,原因是自己功未成,名未就,暫時不想考慮成家之事,後經母親勸說,答應娶臧俊的女兒為妻,此即武敬臧皇后,在此一筆帶過。

劉裕性情豪放,廣結朋友,當是北府也人才濟濟,劉毅、孟昶、高雅之、諸葛長民等,都是一時俊傑,大家久慕劉寄奴大名,樂於與之交往。

在歷史上,宗教信仰往往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實現他們的野心。東晉末年,一個名叫孫恩的人,打著五斗米道的旗號,點燃了江南起義的烽煙,時間是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


孫恩,字靈秀,琅邪人,五斗米道的教主、大天師。

五斗米道也叫天師道,日後的武當派、華山派、全真教等道教派別都是其子孫輩。五斗米道的開山鼻祖是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張道陵對人講:我是太上老君親封的天師,想拜在我的門下,必須拿出五斗米。「五斗米道」因之 而得名。

三國時期,漢中王張魯將五斗米道發揚光大。曹操破漢中,收服張魯,漢中政權覆滅,但巴蜀地區的五斗米道仍然存在,隨張魯的殘部北遷,五斗米道傳播到中國北方。


歷經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期,五斗米道得到很大發展。江東的五斗米道除了信奉教義外,還信鬼神,堅信有長生不老之術。不僅平民百姓信仰五斗米道,皇室和豪門士族中也有不少信徒,並出現許多著名的天師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會稽孔氏等。

在眾多士族信徒中,錢塘人杜子恭為江南重要首領。人們對杜子恭敬之如神,其門下弟子遍及江南,很多人都出身於江南世家大族。

《晉書》記載的一則故事,表明了杜子恭的神奇之處。


有一次,杜子恭在碼頭上向人借一把瓜刀,刀的主人是船上的行旅,船要開了,向杜子恭索刀。杜子恭回答說:「你放心地走吧!刀一定會送給你的。」刀主人無奈,乘船離開了碼頭,船行走到嘉興,突然一條大魚躍入船中,船主破開魚腹,得到一把刀,正是借給杜子恭的那把刀。此事告訴世人,杜子恭已是半個神仙。

杜子恭有個徒弟名叫孫泰。孫泰的侄子就是孫恩。孫恩出自孫秀一族,乃五斗米道世家。

孫秀是西晉「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的謀主,曾利用五斗米道的勢力協助趙王登上帝位,事敗後被齊王司馬冏處死。中原戰亂,孫氏家族過江移居三吳,他們既非司馬越一系,也非第一批過江的中原人,在江東不為士人所看重,求官自然無門。孫泰利用自身家族的優勢,拜杜子恭為師,大力宣傳五斗米道。

創立和宣傳宗教,如果以普度眾生、解救世人脫離苦難為目的,無疑是高尚的,會有極大發展。如果教義有哲理深度,則會經久不衰,比如基督教、佛教、道教。如果僅僅為了斂財,那就極端可恥,因為它利用人的脆弱,違背人的良知。



孫泰推廣五斗米道,並非要普度眾生,而是極具個人野心,就是要使五斗米道成為干預國家政治的宗教,並以此進入國家權力中心。五斗米道在他的傳播下取得飛速發展,很快成為當時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引起高門士族的猜疑。孫泰曾一度被流放到嶺南蠻荒之地。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認為孫泰是個人才,重新召回孫泰,封為輔國將軍,讓其做了一任太守。兗州刺史王恭叛亂,孫泰站在朝廷一邊,帶領數千人馬攻打王恭,獲得尚書司馬元顯的欣賞,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究長生不老之術。孫泰因之更加肆無忌憚地發展五斗米道的勢力,江南幾乎成了孫泰的天下。


孫泰勢力的發展,引起高門士族的極大恐慌,特別是浙江紹興一帶的謝氏家族。

謝氏家族是三吳地區的門閥顯貴,其代表人物是謝玄。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卸掉兵權,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封山占水,廣造田園,以求永世基業。謝玄之孫、著名詩人謝靈運的《山居賦》曾勾勒出謝氏莊園的龐大:

北山二園,南山三苑······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阡。阡陌縱橫,塍埒交經。

孫泰勢力在會稽的發展,嚇壞了謝氏家族,會稽內史謝鞧上表稱孫泰謀反。謝鞧是謝安重用的人,在謝氏家族和孫泰之間,朝廷很快做出選擇,司馬元顯用計誘殺了孫泰。

孫泰死後,侄子孫恩逃往舟山群島。

孫恩為什麼逃到島上去呢?傳說中的神仙,不都是住在島上嗎?孫泰死了,他的教眾並不認為孫泰死了,都以為他成仙了,繼續給予孫恩大力支持,運送糧草,提供情報。


孫恩在海島中糾集一百多名亡命之徒,隨時準備復仇。如果東晉政局平安無事,僅憑孫恩那百十來號人,很難掀起什麼浪,可偏偏東晉各階層的矛盾在這個時候爆發了,且還不是小爆發,而是總爆發。年輕魯莽的司馬元顯缺乏政治經驗,一腳踩上了地雷,而這個地雷,足以讓大晉王朝灰飛煙滅。

東晉自建國以來,面對北方的威脅,屢次出兵北伐,常由荊州擔綱。桓溫死後,謝安當政,北伐重任落在江淮地區。支持江淮戰場的物資供應全部來自三吳地區。謝安動用三吳的財富打贏了淝水之戰,謝玄又用三吳的財富從事北伐,有鑑於此,司馬元顯也想用三吳的財富推動他的戰車前進。


如此一來,三吳地區成為東晉政權賦稅徭役的重負區。在朝廷和門閥世族的雙重索取下,百姓生活十分悲慘,沉重的徭役賦稅壓得他們抬不起頭,免不了心生怨憤。五斗米道在三吳地區飛速發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魏晉以來實行世兵制,兵、民分籍,凡是入了兵籍的士兵及其家屬,皆為兵戶,兵戶世代為兵。男子年滿16歲後,朝廷可隨時徵調為兵。士兵行軍作戰居無定所,生死未卜,人們視為畏途。兵戶同樣承擔朝廷各種賦稅徭役,士兵臨陣脫逃,將會罪及家屬,兵戶的處境十分艱難。故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好男不當兵。

南北朝是一個亂世,戰禍連年,士兵傷亡慘重,兵戶越打越少。東晉是莊園經濟,豪強地主擁有大批附屬農民,國家控制的編戶農民有限。再說,自由民根本不願當兵,這是東晉正規軍兵力嚴重不足的原因。

會稽王子司馬元顯發現了一批適合當兵的人,什麼人呢?「免奴為客者」,即以官奴婢免為客戶,使之奴役性有所減輕。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司馬元顯以朝廷的名義強征「樂屬」(即徵調因三吳門閥免除官奴身份而成為佃農的廣大民眾)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補充兵員。命令下達之後,「東土囂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為何產生如此巨大反響呢?

一是這個詔令只適用於浙東地區,明顯存在地方歧視;二是免官奴為佃農的人,原本是地主們的私產,壯丁,朝廷一紙詔令說弄走就弄走了,庶族地主們不答應;三是「免奴為客」的佃農本已從奴隸上升到半自耕農,卻要被徵調去充當地位更為低下的士兵,本身不情願

一時間,浙東地區民心騷動。


孫恩一看機會來了,便率百十來號人從舟山群島登陸。

孫恩起兵,既得到三吳地區庶族地主的大力支持,也受到當地客佃和奴隸的熱烈擁護,浙東農民也紛紛響應。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參加起義軍的人達數十萬之眾,一路勢如破竹,幾乎兵不血刃,攻占上虞(今浙江上虞),殺死上虞縣令,隨後進軍會稽(今浙江紹興)。

會稽內史、左將軍王凝之得知孫恩起義的消息,採取不抵抗政策,既不出兵,也不設防。

王凝之為何有如此態度呢?因為他是五斗米道的忠實信徒,當有人向他請求出兵討伐孫恩時,他卻在道堂磕頭念咒:「我已請來得道大仙,借來天兵天將守住各個險要隘口,每道隘口都有數萬天兵天將,賊不足憂。



王凝之的法術想必練得很熟,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孫氏是五斗米道世家,孫恩也是天師,你的天兵天將,阻擋得住「孫天師」嗎?

當孫恩突破各道隘口,即將兵臨城下時,王凝之這才出兵抵抗,可為時已晚,孫恩的大軍已攻克山陰城,王凝之的幾個兒子都成了刀下冤魂。

可惜一代名士王羲之,居然生了王凝之這樣一個迂腐的兒子。

王凝之的妻子,那位曾經作出「未若柳絮因風起」名句的才女謝道韞品評丈夫時說:「沒想到天地之間,竟有王郎這種人!」


謝道韞婚後不久,回到娘家後整天悶悶不樂。謝安感到奇怪,問道:「王郎,逸少之子,相貌、人品也不壞,你為何對他不滿意呢?」

謝道韞說:「謝家一族中,叔父輩有謝安,兄弟中有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個個都很出色,沒想到天地間,竟有王郎這種人!

謝道韞抱怨說,謝家兄弟都這麼有名氣,為何單單出了王凝之這個蠢材啊!

這裡之所以要提到謝道韞,並不是因為她輕薄夫婿的舉動,而是她此後的行動,足顯她巾幗鬚眉的氣概。

謝道韞曾勸諫過丈夫,不要迷信鬼神,要練兵拒敵。王凝之一概不理,謝道韞只好親自招募了數百家丁天天加以訓練。孫恩大軍長驅直入衝進會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被殺。謝道韞目睹丈夫和兒女蒙難的慘狀,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賊,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

孫恩此前聽說過謝道韞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子,今日又見她如此毫不畏懼,頓生敬仰之情,非但沒有殺死她的外孫劉濤,還派人將他們送回會稽。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足不出戶,只是打理本府內務,閒暇時寫詩著文,過著平靜的隱居生活。

孫恩之亂平定不久,新任會稽郡守劉柳拜訪過謝道韞。謝道韞究竟跟他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事後劉柳逢人就誇獎謝道韞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

謝道韞的後半生寫了不少詩文,彙編成集,流傳後世,這是後話。

孫恩雖然出師大捷,但他並沒有建立政權,因為他所代表的是浙東庶族地主的利益,不可能與東晉朝廷徹底決裂。一時的勝利,讓孫恩有些飄飄然,認為大功告成,自稱「征東將軍」,上表晉安帝,將起兵的罪責全部推到司馬元顯和他的父親司馬道子身上。

可惜孫恩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未能乘機擴大戰果,乘勝直取建康,給東晉王朝留下了喘息的機會。

晉廷急調衛將軍謝琰、輔國將軍劉牢之率領北府兵,分別從建康和京口南下,前往鎮壓。此時劉裕在劉牢之手下任參府軍事,也隨軍參戰。劉牢之的北府兵迅速向錢塘江一線推進。

孫恩起初寄希望於錢塘江天險,企圖效仿越王勾踐,保有會稽,割據江東,並大言不慚地對部下說:「我割浙東,不失做勾踐也。」


所料不及的是,北府軍很快渡過錢塘江,向會稽猛撲過來。

孫恩所率的起義軍,其實是一群烏合之眾,當然不敢和精銳的北府軍正面交鋒,只得放棄浙東,率一二十萬義軍撤回舟山群島,臨走時撂下一句話:「孤不羞走!」意思是說,我逃跑不丟人,潛台詞是:我還會回來。

孫恩撤回舟山群島,悄悄訓練一支強大的海軍。東晉王朝擔心孫恩再次登陸,於是任命謝琰為會稽太守,率一支軍隊鎮守浙東沿海地區。謝琰參加過淝水大戰,是一員經歷過大戰洗禮的將領。但朝廷用謝琰還是用錯了人。

孫恩並不是真敗,而是主動撤出浙東地區,退駐舟山群島。但卻給謝琰留下了一個假象:孫恩不過爾爾,一擊即潰,不足為慮,產生了麻痹心理,對孫恩沒有加強防範。

將領們勸告謝琰,說強賊近在海浦,伺機而動,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謝琰與孫恩仇深似海,謝家的莊園被孫恩的義軍搗毀,人也被殺了不少,對孫恩的義軍不肯善罷甘休,在轄區內大肆報復,並狂妄地說:「苻堅百萬之眾,尚送死淮南。孫恩小賊,敗退入海,何敢復出?如真敢上岸,那就是自尋死路了。


謝琰太輕敵了,由於輕敵,一隻腳已踏進了鬼門關尚不自知。

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孫恩再次率軍從浹口(今浙江鎮海東南甬江河口)登陸,攻克餘姚、上虞,進而進攻到距山陰縣以北僅三十五里的邢浦。這一天,謝琰正在吃飯,得知前線晉軍潰敗,大怒,丟下碗,發誓說:「先收拾孫恩再吃飯。」在謝琰的眼裡,幹掉孫恩似乎只要一頓飯的工夫就夠了。


孫恩並非謝琰認為的那麼不堪一擊,他利用謝琰驕傲自恃、急於求勝的心理,將官軍誘入狹隘的沼澤地,使官軍的騎兵優勢難以發揮。義軍則充分發揮水戰優勢,在船上、蘆葦叢中放箭,切斷官軍退路,然後各個擊破,晉軍大敗。

衛將軍謝琰被部下張猛殺死,兩個兒子也死在混戰之中。謝琰的失敗,意味著東晉士族已無力控制局面。司馬元顯任命劉牢之都督會稽五郡軍事,調動各路兵馬,圍剿孫恩的起義軍。從此,北府兵權盡入劉牢之的手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