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老人丨南明河畔的棲雲亭與漁磯書院——《桑榆非晚獻餘暉》選篇

動靜新聞 發佈 2024-04-08T22:37:06.406727+00:00

與其讓世俗流行的空話、套話去耗費諸君的寶貴時光,不如留白讓諸君斧正。無師友、領導、同仁及後學、拙荊之教誨、鞭策、幫扶、支助,絕無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實現,為學方略之漸成,經師人師之進步。文章千古事,成敗任君評。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與其讓世俗流行的空話、套話去耗費諸君的寶貴時光,不如留白讓諸君斧正。無師友、領導、同仁及後學、拙荊之教誨、鞭策、幫扶、支助,絕無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實現,為學方略之漸成,經師人師之進步。文章千古事,成敗任君評。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譚佛佑

南明河畔的棲雲亭與漁磯書院

築城民眾的母親河——南明河,當流經省垣貴陽市區,其沿河兩岸,自古及今,給我們留下了多少風景名勝,人文勝跡。特別是流過南門橋及以甲秀樓為中心的周邊,直到清末民初,還有被譽為「南明八景」的佳跡,可供遊人覽勝尋芳,休閒遊樂。後來經過河道不時的整治,或河岸園林的修建,街市樓宇的改造建設,許多名勝古蹟或毀圮,或拆除,或隨著時光的斗轉星移,歲月的駒隙流逝,早已不復存在了。如果今天仍然想知道那些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勝跡的「尊容面貌」,也只能從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歷史記錄或詩文翰墨中去探索尋訪,發抒一下懷舊思古之幽情,或許還可以得到某種心靈的陶冶與慰藉。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貴陽就有一位可以說是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的私淑弟子,姓馬名廷錫的文化名人,在甲秀樓旁南明河的左岸,芳杜洲西側的漁磯灣這塊風景如畫的地方,構築了當時就享譽築城的「棲雲亭」。靜坐其中,勵志傳道,講學授徒。廷錫字朝寵,號心庵,學者皆稱心庵先生,史稱是貴州宣慰司(即今省城貴陽市)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籍,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鄉試高中舉人。先是任四川什邡縣學教諭,教學中,時時事事總以身作則,身為先范,教學認真負責,訓士總以德育為首,「敦倫為重,立品為先」,故深得學子的敬重與愛戴,地方官紳的首肯讚譽,都認為延錫有翰苑之才,繼而得以擢升內江知縣。在任期間,洗冤澤物,慈惠愛民,士人有口皆碑。但常顧自己對當時王陽明先生於黔中開啟的心性之學,尚未徹悟。故在內江履任僅只兩年,便主動辭官歸里,尋求深造之新途。

當時,有王陽明先生的及門高足,楚中王門大師、湖南武陵蔣信,在桃花岡構築精舍,聚徒講授以播師學。而且,還購置學田以膳遠方而來的求學者。對蔣信的學問根底,廷錫早有所聞。於是不辭勞苦,遠赴桃岡,師事蔣信,講倫不輟,長達數年之久。直到對陽明先生的心性之學完全心領神悟,方拜別恩師,回歸故里。選擇南明河畔的漁磯灣,構建「棲雲亭」,靜坐其中,修悟心性,安貧樂道,並作箴以自警。大略曰:必極靜極清,以至於極定;始長覺長明,以至於長存。澈頭方了道,入手莫言貧。其勵志可見一斑。長此以往,所謂理氣心性,人我貫通無二者,一切皆可不假思索,隨處都可感觸。渾然有如太和元氣。人能修悟到了此等境界,真可謂大徹大悟矣。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金溪人王紹元巡按貴州,知廷錫學有根底,極力疏薦於朝,即謂其:「篤信好學,妙契聖賢之經旨。默坐沉心,遠宗伊、洛之淵源。」(此段內容,史志記載多有出入,本文據《黔詩紀略》和民國《貴州通志·人物誌》所述)望其能「出山」,或入仕為官,或授徒講學。廷錫早已絕意仕途,於是決定以授徒講學、宏揚師學為己任。南方學者尤為景仰,負笈爭相蜂擁而至,時所築之棲雲亭,早已不能容納。於是,王紹元又為其在旁新建漁磯書院,院內還建主靜堂和棲雲精舍,以滿足更多的青衿學子拜師請業的企望。

於是,南明河畔的棲雲、漁磯間,書聲琅琅,弦歌不絕,儼然如道林先生(蔣信,字道林,學者稱道林先生)的桃岡之勝。至萬曆、隆慶時,廷錫講學之風日盛,聲名逾振。貴州巡撫南昌人阮文中,按察使慈谿人馮成能,提學宜興人萬士和,紛紛拜謁提請,禮聘其主講前道林先生提學黔省時所建的「正學」「陽明」兩書院。廷錫欣然就職,且兢兢業業,講誨不倦,授業聽講常數百人之眾,成就人才,不計其數。廷錫在築城書院講學之盛況,當時就有這樣的讚譽:蓋自陽明、道林後,僅見雲。

至於南明河畔漁磯灣棲雲亭、漁磯書院等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致,時至今日,早已不復存在了。但在前人的多所著錄中,給我們留下了幾多生動形象、優美有加的描繪。如對漁磯灣就有這樣的記述:

在貴陽城東南明河左岸,芳杜洲在其東。漁人鼓枻往來,晴沙芳草,雲影鷗波,與青茗綠莎相映發,坐瀟湘雲水間也。

這是何等美麗的自然景致,何等幽雅的人文情趣。就連早在明代的幾多文人墨客、鄉賢名士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如棲雲亭的主人心庵先生就有《磯上》一章以述志打情。詩日:

悠然坐磯石,塵慮忽以祛。
垂綸不設餌,淵鱗方躍於。
亦知君子心,在適不在色。
君不見,沙邊鷗鳥解忘機,物類浮沉宜不殊。

此外,當年貴州宣慰司同知宋昂的小兒子宋炫,承父學亦有詩名,也曾作《漁磯》二首,現錄於次,以供賞析:

水光瀲灩接明霞,蕩漾扁舟泛水涯。
峽口雲封閒白晝,幾行歸雁夕陽斜。

煙波常作畫圖看,盡日磯頭俯仰寬。
釣罷歸來天欲暮,笑呼稚子接魚竿。

後不久,鄉賢萬曆間舉人袁應福,深愛南明河畔漁磯灣水石幽雅的勝跡,又感慕心庵先生棲雲亭的人文薈萃,竟買地築室,常居其上。日與弟垂釣為樂,且吟詠不輟,著有《漁磯詩草》。其中,有一首專門吟誦「棲雲亭」。袁在詩《序》中寫道「鄰人馬朝寵新作一亭,名以『棲雲』,距余家後園才數武。余喜,便於登覽,得朝夕與共樂之,因為賦詩。」現仍將全詩錄之於次,完全可以讓我們領略五百餘年前南明河畔的風貌勝景和那時文人學士的心性詩情。其詩曰:

作亭在荒陂,叢筿亂其址。翛然林莽間,空翠來不已。

入門苔徑滑,疏籬間多枳。亭前桂長松,牆西放郁李。
花塢與藥欄,一一位置美。吾園及此亭,相距咫尺耳。
來不問主人,相見翻共喜。尤美修竹林,搖碧映窗幾。
相見六月涼,風露浩如洗。剔蘚露奇石,高懷緬長史。
解組內江歸,息影棲於此。寤歌真自適,窮愁未應恥。

心庵先生在棲雲亭、漁磯書院授徒講學,優遊自娛,吟詠著述,為時長達三十餘年之久。待卒後,仍留下《警愚錄》《漁磯集》等著作。可惜早已佚亡,未能傳世,不免給我們今天研究著述其歷史文化教育的業績和對貴州明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人文心性之學傳播的貢獻,留下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現今僅能從《黔詩紀略》所搜集除上面所述的《磯上》外,另僅留下兩首。現仍將其錄之於次,也許還是可以讓讀者多少得一點啟示或教益。

登山

為學如登山,且欲躋其巔。望道如望洋,誰能涉其淵。
振衣上高台,善也風泠然。茲行良有得,不在山水間。
知音苦遼絕,俯仰復何言。

山中吟

春陽律轉先深山,村村花柳回雕顏,鳥鳴高樹聲關關。

幾家煙火自村落,春酒熟時相往還。

譚佛佑,號安平野叟,1938年生,貴州平垻人,貴州師範學院(原貴州教育學院)教授,省內知名學者。現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教育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教學工作,潛心研習教育理論、中國文化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貴州歷史文化教育等課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若干篇。在數十種學術刊物發表《論黔中王門與明代貴州的書院》《貴州石門坎教會苗民教育述評》等學術論文近百篇。主編有《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