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紋飾,為何說很多都有「日影」元素?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4-04-09T03:41:20.624937+00:00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新石器文化,它的分布範圍十分廣闊,延續時間更是長達兩千年之久,而其在不同時期、地點也形成迥異的文化類型。——在許多被挖掘出的文物中,「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產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仰韶文化也可被稱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新石器文化,它的分布範圍十分廣闊,延續時間更是長達兩千年之久,而其在不同時期、地點也形成迥異的文化類型。

——在許多被挖掘出的文物中,「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產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仰韶文化也可被稱為「彩陶文化」。

若是細心的人,或許都不難發現,出土的文物中彩陶紋飾樣式豐富多樣,而且很多彩陶都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帶有各種不同風格的紋飾。

其中,既有簡單又不失飄逸的幾何圖形,也有複雜且繁瑣,但又極為頻繁傳播的魚紋和船型壺。當然,這些紋飾也並非單純起到裝飾外觀的作用,因為每類紋飾都有各自存在的內涵與意義......

畢竟在我們哲學中有句話說得好「存在決定意識」,所以陶紋樣式自然不可能是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人們憑空捏造出來的。

而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哪種紋路,其形成或多或少都有「日影」的參與。日影被應用到彩陶紋飾中,很多都不是直接參與,而是間接,當然這離不開當時圭表的運用和日晷的出現。

首先來說圭表,圭表作為古代的一種專門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在當時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當地人們特意把夏至、冬至、二分日的日影線段記錄下來。

如果將這些日影軌跡的記錄圖案單獨列成一類來看,我們很難將它與彩陶上的紋飾聯繫起來,但將這三個時候的表影圖像組合,便能夠得到彩陶紋飾中最基礎的「三角紋飾」。

生活在遠古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聯想到將冬至、夏至、二分日三個表影圖像組合的呢?

——這一想法的出現是因為,這三個圖像分別作為太陽表影的「臨界點」,它們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那當時的人們,又為何特意需要留意這些「影圖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在農業為主、又靠天吃飯的時代,播種和收穫的時節顯得尤為重要,那將這三種臨界點影圖進行記錄、組合,則可以為農業奠基。

後來經過不斷發展,「三角紋飾」在彩陶中得到廣泛應用。經過改造、變遷,甚至還出現過收腰三角紋飾、S型渦旋紋飾等各類紋飾。

但毋庸置疑,它們依舊都是以「三角紋飾」為基礎的,是以其為依託的衍生物。

與「三角紋飾」類似的還有「束腰四邊形紋飾」,它表示的是全年的表影游移區域圖。不過與三角紋飾用黑色表示影這不同,為了更清楚、直觀地表現出全年日影地游移區域,「束腰四邊形」紋飾用白色(彩陶的底色)來表示影。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束腰四邊形紋以及其他表影圖案組合,便形成了我們如今最為常見的「魚紋」紋飾陶瓷。

「半橢圓形紋飾」則是三角紋飾、束腰四邊形紋飾之外,第三種表達周期影圖的存在。

只是它和前兩種方式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它並不是由圭表測得的表影構成的,而是由日晷形成的表影構成的。

日晷這種天文計時儀器,其表影一般都為橢圓形,因此這也當時的彩陶紋飾創造出半橢圓形紋提供了依據。當然「船型壺紋飾」其實也可能是受到日晷的影響......

在最初發掘出「船型壺」時,人們根據其外形像船,理所當然地判斷這是以「船」為模型,用來宣傳與船有關的一些事物。

但經過後來研究發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它不具有船為模型的實際構造。

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膽推測:這個船型壺菱角一樣的造型靈感,其實也是來自日晷表影的半橢圓形,其半圓形的形狀是日晷的一種簡化造型。

而從該船型壺上留有的一些網狀紋,也可以看出在當時二十四節氣曆法已經存在。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發現:舉出的例子其紋飾,無論是三角紋飾、束腰四邊形,半橢圓形,還是船型壺、魚紋,都不難看出,日影是彩陶紋飾中的一個主要元素。

紋飾作為仰韶文化向外輸出文化形式的一種,能夠表達當時的很多客觀信息,作為一種另類的「史料」,是對當時歷史的一個直接反映。

不過當時的人們用日影作為構成紋飾的元素,其實圭表的運用和日晷的出現也只是起到推動作用,僅此而已!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時人們對太陽的崇拜。

而這種崇拜既不盲目,也不浮於表面。他們出於這種崇拜,更加細緻入微地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以及其在地球上表現出來的形式,並對此進行有效利用。

可以說,日影是當時太陽崇拜的一種具象化表現形式......

其實對於遠古先民而言,在不懂科學技術的前提下,他們會選擇崇拜太陽也實屬正常。畢竟太陽可是象徵著光明、生命與永恆,其陽光能夠讓人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


而且作為當時人們可以感知到的最明顯的光與熱的來源,大家往往會把太陽看作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維繫生命存在的能量供給者。

而對於這樣一個未知、神秘且有著巨大能量的「物件」,看到它能夠給予自己在心理層面上安全感的時候,大家自然會選擇信仰、膜拜它。

還有一點是,我們文章前文也稍微有提及到。其實太陽的升降不單是代表白晝的開始和結束,它的光照、溫度對農牧業的發展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隨著經驗的增長,深切感知到太陽對自身發展農牧業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太陽,發展不了農牧業,先民們或許就可能被餓死。

太陽是保證他們溫飽的存在,產生太陽崇拜現象也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對於我們後人而言,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其實彩陶中的日影紋飾不僅是我們研究遠古時期「太陽崇拜」的主要文物、證據,更是當時文化能夠演變與存續下來的一個依託。

畢竟沒有這些日影這個最簡單的構造元素,就不會有彩陶紋飾的區域性繁榮,而那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曆法和陰陽文化也難以完整的被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