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涼州十八拍》為河西走廊立傳,賡續民族精神

七里河發佈 發佈 2024-04-09T16:49:38.678476+00:00

2月26日下午,春意融融,「為河西走廊立傳,賡續民族精神」——長篇小說《涼州十八拍》新書分享會在三聯韜奮書店順利舉行。

2月26日下午,春意融融,「為河西走廊立傳,賡續民族精神」——長篇小說《涼州十八拍》新書分享會在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順利舉行。本次活動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和三聯韜奮書店共同主辦,邀請《涼州十八拍》一書作者,詩人、小說家葉舟,同著名作家、評論家施戰軍,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和著名詩人、評論家楊慶祥一席座談。分享會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曹元勇主持進行。

《涼州十八拍》是魯迅文學獎得主、甘肅省作協主席葉舟繼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的長篇巨作《敦煌本紀》之後,創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歷史文化的史詩性長篇小說,也是葉舟長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開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更是一部力圖書寫河西走廊心靈史、貿易史和軍事史的皇皇巨著。

聚焦河西走廊,以寫作搭建民族的心靈結構

談及對作品的第一印象,評論家施戰軍首先提到了小說的題材和風格:「《涼州十八拍》寫的是一個非常具有分量、重量的題材。葉舟駕馭這個題材的各種方式就像一架沉重的歷史戰車在往前走。」獨特的題材和關切形成了小說全新的美學風格,施戰軍評價道:「這部長篇小說充分展現了一河多源的文化力量、一體多面的歷史力量和正邪兩賦的人物把握、才學合體的敘事把握。這個小說時刻都有一種風聲,這個風聲類似於古詩里寫到的『北風捲地白草折』,那種邊塞的蒼莽。你又會感覺有很多輕盈而不虛飄的東西,既飛天又扎地,在天上飛的觀照著大地,長在地上的又好像隨時可以去天上翱翔……」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讀這樣的作品,就像喝蜜,喝的是荊花蜜;讀這樣的作品,你會流淚,淚會砸向塵世;讀這樣的作品,葉舟會讓你熱愛,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赤子。」他又從葉舟的創作經歷角度切入,談到寫作題材與個體經驗的融合:「葉舟本人的經歷,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稟賦和作為小說家編故事的才能,以及他對各種歷史、自然信息的吸收,尤其是在西部,像敦煌這種地方的自然和歷史、經文和經典本身的融匯,如此葉舟就有一種便利,能夠把這些東西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會形成《涼州十八拍》這種小說。」

「說到與西部相關的書寫和想像, 葉舟的作品雖然源自西部,但肯定遠遠超越了西部,甚至是超越了中國,超越了單一的漢語的想像和疆界。」著名詩人、評論家楊慶祥評價道,並從葉舟「根源於西部的寫作」中發現了更多超越性、世界性的意義。「葉舟的作品擺脫了單一文學史的建構或者想像的維度,其實是指向了更開闊、遼闊的文化和歷史的維度。長篇小說如果僅僅講一個故事或者傳奇人生是不夠的,長篇小說一定是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心靈結構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真正流傳下來。」

一曲氣勢磅礴的長歌,熔天地萬象於一爐

《涼州十八拍》共三卷、十八章,總計134萬字。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曹元勇評價稱:「《涼州十八拍》首先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長篇小說,洋洋灑灑像大江一樣往前奔騰,把家國命運在動盪時代做出了文學的呈現。」小說以河西走廊為背景,以涼州為原點,跨越晚清、民國近四十年,出場人物達百餘人,堪稱是一幅河西民間社會風俗的全景圖。三位嘉賓在對談時都不約而同地談及這部作品包羅萬象的龐大體量和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

李洱從《涼州十八拍》與《胡笳十八拍》的關係出發,用「騷體」來形容葉舟的小說創作:「《胡笳十八拍》寫忠義、悲涼、博大,就像莊子說的『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那樣一種磅礴的景象。淚水也是磅礴的,景象也是磅礴的,這種在酷烈大地上奔走的忠義之士的描述,在中國文學當中確實是罕見的。」「從晚清到民國,凡四十年間的風土、器物、人物,在他的哺育、澆灌、籠罩下,渾然一體;河西走廊所聯通的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以及在不同文明當中卓然而立的人物,又相互觸動、感發,前呼後擁,鳥兒問答,交相呼應。葉舟,天縱奇才,讓人佩服。」

施戰軍稱《涼州十八拍》是一部「詩史融通的百科全書」,他評價道:「《涼州十八拍》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幾年文學創作當中的一個傳奇。」「古今中外都有吟遊詩人,藏族、蒙古族則有自己的民族史詩,而《涼州十八拍》非常自覺、非常自然地運用了《胡笳十八拍》的長歌體式,居於西部卻做了天下長旅,在讀的過程中,讀到的是具體的故事,甚至常常是人在絕境之中、幽黯之中的故事。回過頭來看,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部將『經書的神聖』和『說書的神奇』兩者融合得極好的作品,有一種跌宕的各自命運和大故事的平衡感。」

以偉大而靜謐的家國敘事,續寫綿延不絕的民族精神

「不僅是詩史融通的百科全書,還是中華民族的義勇之書。《趙氏孤兒》我們都知道,這部書里有好幾重的孤兒,背後是大家的孤勇,孤勇的人團結在一起就能爆發出有力量的東西;展現的是義,不是狹隘的小義,它展現的是救亡之義。」「儘管是詩意的故事,但背後總是有醒木聲震顫耳畔……」施戰軍更進一步從書中所隱含的「救孤」隱喻,點出《涼州十八拍》精巧繁複的結構之中巨大的歷史文化力量。

葉舟以一個關鍵詞「續命」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是出於一種「反哺」的情懷:「書中的主人公叫徐驚白,他還是嬰兒時,來自北疆的人口齒不清,說他姓『續』,北疆的死士就說,『續命的續、續香火的續』。」「我想每個人的發心都是良善的,因為我們都是這個文化、這個文明的兒子,所以我們也有一種反哺的情感存在。」

楊慶祥從小說情節設置的特定歷史背景出發,談到小說人物身上所具備的一種「原生命」:「葉舟的顧山農、徐驚白就是被丟失、被文明重負擊垮的,被我們遺忘了的中國人的形象。芥川龍之介和杜威之前看到的中國人的形象是被壓垮的形象,而他們身上有中國人的元氣和原生命。真正中國人的原生命就是顧山農、徐驚白這樣的生命……他們內向、隱忍、孤勇,能夠以一己之力反抗社會的不公、不平。真正的忠義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生命身上的,這就是小說中『趙氏孤兒』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而在人物塑造的背後,更是一種道義的家國情懷在支撐。葉舟提到:「我們這個文明的初始,其實就是從那些時段里一寸寸地續命續下來的。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前往西域求法僧,有名有姓的是六十七名,最有名的是玄奘。這幫少年真的是極速燃燒,像一隻火炬一樣燒完就算了,反正火炬里只有那一坨燈油,迅速把自己燃燒乾淨,完成這一幕光陰里重大的使命。」

楊慶祥進一步評論道:「在往下墜的歷史裡該怎麼飛起來?少年徐驚白就是飛的形象,中年顧山農是隱忍的形象,正是因為有了救孤,才有少年中國,才能飛起來。五四那代人是歷史裡飛起來的那代人,但前提是有犧牲。我們的歷史就是在不斷救孤,不斷的孤勇里獲得新生。所以,葉舟的小說提供了中國人生命的救贖圖景,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李洱也贊同這部作品中蘊藏著一種「偉大精神」:「讀這樣一部小說,你會感覺月光之下大江奔流,仍然有靜謐的、安靜的感覺,在這之中形成了從晚清到民國四十年的歷史;在背叛中寫忠義,最後『忠義』這個詞成為人類精神的寫照,這給人安靜、平安、喜樂,以及普降人間的沉穩靜謐之感。偉大精神一定是靜謐的。」

來源:北京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