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澳大利亞軍隊關係的變化,為協約國擊敗德國提供重要幫助

長樂文史 發佈 2024-04-09T19:39:58.781511+00:00

任何軍事組織都有一種文化,對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些是由民間社會的主流規範形成的,有些則是由軍隊的獨特性質決定的。

任何軍事組織都有一種文化,對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些是由民間社會的主流規範形成的,有些則是由軍隊的獨特性質決定的。澳大利亞的士兵和所有國家的參戰士兵一樣,都是他們所處社會的產物。

當澳大利亞帝國軍組建之時,澳大利亞士兵和軍官的社會背景便影響著人們對權威的態度、服役意願以及軍事管理的各個方面。一戰期間,澳大利亞社會與英國社會並不相同,英國社會階級劃分明顯,而澳大利亞社會體現出自治領所特有的平等主義。

英國軍官來自中上層階級、地主階級和貴族,而士兵則是從下層階級招募的。澳大利亞帝國軍軍官主要來源於民兵軍官,士兵主要源自工人階級,且澳大利亞自始至終保持志願兵制。

澳大利亞帝國軍在戰爭初期表現為,缺乏尊重,不願意敬禮,以及一定程度的不敬。伯德伍德曾在書信中表示「澳大利亞士兵隊伍中有一些人,他們認為向任何其他人致敬,或者稱任何人為先生,這是對人類的絕對侮辱,而他(布里斯奇)讓我意識到,要讓這些人接受並像普通士兵所理解的那樣成為有紀律的軍人角色,確實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

澳大利亞第2師指揮官萊格也指出「澳大利亞帝國軍隊由從平民生活中帶來的人組成,他們通常沒有受過軍事訓練。澳大利亞的國家觀念傾向於使他們保持個人獨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不容易在重要軍事問題上服從正式紀律。」但這並不能證明澳大利亞帝國軍整體缺乏軍事紀律。

相反,許多英國正規軍軍官無法擺脫幾十年來的習慣,在作戰中表現得很不靈活。英國軍隊常常陷入了順從和服從的模式。大部分正規軍官相當重視軍事紀律,例如著裝、舉止、操練和敬禮,卻往往忽略了戰爭最重要的是奪取勝利。

在波濟耶戰鬥前夕,澳大利亞第1師指揮官沃克對他的部下發出了明確的指示:「應該向所有相關人員充分解釋詳細的計劃,應該讓他們特別了解他們在每次推進中必須獲得的確切位置以及他們到達後的行動,即是否鞏固、組織和準備第二次推進等等。」因此,像沃克這樣的指揮官希望他的部隊不僅僅是服從命令,他希望士兵和軍官能充分理解他的意圖,並鼓勵下級軍官的主動性。

雖然澳大利亞帝國軍的士兵和軍官往往表現的「桀驁不馴」,但在實際戰鬥中,士兵和軍官除了堅定執行上級的軍事命令之外,相較與英軍,往往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充分調動基層軍事組織以及低級軍官的積極性,這決定了澳大利亞帝國軍快速適應戰爭並且能夠不斷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當德軍在1918年3月開展春季攻勢時,官兵關係優勢便凸顯出來。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指揮官一直在上級的嚴密計劃下作戰。黑格命令澳大利亞軍隊可以在戰爭中發揮他們的主動權以應對德國人的攻勢。同時,在戰爭開始時,連是基本的戰術分隊。隨著西線作戰經驗的積累,以及劉易斯輕機槍的廣泛裝備部隊,促進了戰術權力的逐步下放。至1917年冬季,排作為基本的戰術單位在澳大利亞各師中已被推廣,因此,低級軍官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對士兵主動性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澳大利帝國軍的死亡率和傷亡率分別為14.5%和64.98%均為在協約國集團中最高,且明顯高於加拿大遠征軍9.7%的死亡率和49.74%傷亡率。澳大利亞帝國軍在比加拿大遠征軍規模小,且參加戰役大體相同的情況下,付出了明顯高於加拿大遠征軍的死亡率和傷亡率。

影響傷亡率和死亡率因素有很多,因此不能武斷的證明澳大利亞帝國軍的戰鬥力比加拿大遠征軍的戰鬥力強,在戰爭中的作用和作戰強度比加拿大遠征軍大。但可以確定,其在英軍中的作戰地位不在加拿大遠征軍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戰,戰爭從歐洲開始,波及全世界,有30個國家近15億人口捲入了這場戰爭。工業機器重塑了戰爭,新式武器的應用使戰爭烈度不斷上升,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至少有900萬軍人和平民喪生。其中約6萬人來自澳大利亞。另有15.35萬澳大利亞人受傷或被毒氣毒死,3,600多人被俘,共33萬澳大利亞士兵在海外服役,而當時澳大利亞人口不足500萬。

澳大利亞從約247萬白人成年男性中派出了大約33萬人到海外,這意味著13.48%的可用人力被徵募並派往戰場。當然,相比英軍和法軍的兵力投入,澳大利亞帝國軍軍隊數量占比不大,對一戰整體戰局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是,澳大利亞基於自己的實力為戰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在戰爭後期體現的尤為明顯,1918年協約國反攻階段,澳大利亞帝國軍在各條戰線上被當做主力正面德軍,澳大利亞帝國軍快速擺脫傳統塹壕戰的作戰思維在進攻和穿插中打破德軍防線,為友軍作戰以及協約國之後更大規模戰略行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澳大利亞帝國軍在英軍中逐漸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為協約國集團最終擊敗德國提供了重要幫助。

結語

一戰期間組建的澳大利亞帝國軍,是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之後至二戰之前組建的最大規模軍事力量。在一戰中與其他自治領軍隊一同構成英帝國軍的一部分。首先,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帝國軍的組建並不是在原有澳大利亞軍隊的基礎上組建完成,它獨立於澳大利亞聯邦軍隊,是一支臨時性軍事力量。

其次,澳大利亞帝國軍並不是在組建之初便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相反,澳大利亞帝國軍組建之初是一支戰鬥力有限,軍事經驗不足的軍隊,在參戰前期往往作為牽制力量進行作戰。澳大利亞帝國軍的戰鬥力是在英軍影響下,結合自身特點在戰鬥中不斷磨礪出來,最終成為英軍中的一線部隊。澳大利亞帝國軍的軍事指揮權,隨著澳大利亞軍團的成立,從英軍中分離出來,成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

再次,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帝國軍在一戰之中表現出色,澳大利亞帝國軍的指揮官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軍隊關係也使得澳大利亞軍隊能夠快速適應全新的戰爭模式,不斷進步與發展。最後,澳大利亞帝國軍為僵持的西線戰事注入新鮮力量,為協約國集團最終戰勝同盟國集團提供了一支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的軍隊。

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帝國軍士兵的傷亡甚至超過澳大利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澳大利亞基於自己有限的實力,為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總而言之,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帝國軍在短時間內便組建完成並奔赴戰場,在實戰中又迅速形成戰鬥力成為一支穩定可靠的軍事力量,為協約國集團的最終勝利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