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吳茱萸

糖老壓醫話 發佈 2024-04-09T20:21:45.602235+00:00

多系栽培,8~10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柄等雜質,生用或用甘草湯制過用。

吳茱萸屬溫里藥。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將成熟果實。主產於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多系栽培,8~10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柄等雜質,生用或用甘草湯制過用。

【處方用名】

吳茱萸、吳萸、淡吳萸。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辛散苦降,性熱燥烈,為厥陰肝經之主藥,並上可溫脾胃,下可暖腎,故能溫中止痛,疏肝下氣,燥濕降逆之效。

1、溫中止痛:用於脘腹冷痛、疝痛、頭痛及虛寒泄瀉。治脘腹冷痛,可配乾薑及木香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可配痹川楝子、小茴香、烏藥等同用。治中焦虛寒,肝氣上逆所致的頭痛,吐涎沫,可配生薑、人參、大棗等同用。治脾胃虛寒之久瀉、五更瀉,常配五味子、補骨脂肉豆蔻同用。

2、燥濕降逆:用於寒濕腳氣疼痛,或上沖入腹。常配木瓜同用。

3、疏肝下氣:用於嘔吐吞酸。若胃寒者,可配半夏、生薑等;屬肝鬱化火者,以黃連為主藥,配伍少量吳茱萸同用。

此外,本品研末調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療口舌生瘡。

【用量用法】

1.5~6克,煎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辛熱燥烈之品,易損氣動火,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

【藥效比較】

乾薑、吳茱萸二藥均有溫中散寒作用。然乾薑主入脾經,用於脘腹冷痛吐瀉,並可溫肺化飲,治寒飲伏肺之咳喘,又長於回陽救逆;吳茱萸主入肝經,故用於厥陰頭痛,肝胃寒痛、寒疝作痛、少腹冷痛及嘔吐吞酸、五更泄瀉,並治寒濕腳氣疼痛。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本草綱目》:「吳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遂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

藥物成分:含揮髮油,主要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還含有吳茱萸酸、生物鹼(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吳茱萸苦素。

藥理:有興奮子宮、鎮痛、殺滅豬蛔、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人結核桿菌綠膿桿菌的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