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正大光明」匾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大清4位皇帝靠它登基

三分筆墨 發佈 2024-04-09T20:23:48.928740+00:00

此匾是一塊墨拓紙匾,有300餘年歷史,其上「正大光明」四字蒼勁有力、酣暢渾厚,原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親手所書,後經康熙描字刻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乾隆再次臨摹的。

在紅牆黃瓦的紫禁城裡,有一座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宮殿-乾清宮。當你舉目瞻望時,你會發現在乾清宮殿堂正中高懸著一塊巨大的「正大光明」匾。

此匾是一塊墨拓紙匾,有300餘年歷史,其上「正大光明」四字蒼勁有力、酣暢渾厚,原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親手所書,後經康熙描字刻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乾隆再次臨摹的。

其字體原為白色,後經數百年歲月洗禮後已變成了黃色。

「正大光明」四字來自《周易》,寓意深刻,一是表明大清統治的正大光明,二是表明要使皇位長久穩固,就得效法天地、順應人情。

曾經數百年前藏在「正大光明」匾背後的故事與秘密,就更加令人側目了。

在封建社會裡,通往皇權的路上往往鮮血盈途、骨肉相殘。到了清代,從努爾哈赤到康熙100多年時間裡,也始終擺脫不了皇權鬥爭,就算千古一帝康熙也會為此心力交瘁。

為此「正大光明」匾就有了更為特殊的歷史意義,幾乎成了清王朝的一大標誌。

那麼清史上「正大光明」匾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驚天秘密與歷史故事呢?一起來看看。

一:秘密立儲的由來

清初的皇位繼承,實施的是推選制度

如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就是通過八王共推制度繼承汗位的;皇太極之子福臨基本也是推選登上皇位;康熙8歲繼位是由孝莊太后決策、皇帝順治同意的。

但這種推舉制無不充斥著激烈而殘酷的權力鬥爭,尤其影響皇權統治。康熙對此早有察覺,認為無規制皇位傳承不利於鞏固政權。

那時恰逢平三藩之際,康熙有了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想法。加之康熙最愛的皇后赫舍里氏生下次子胤礽時就難產去世了,年僅21歲。

康熙悲痛欲絕,就把對皇后的愛全部傾注在胤礽身上(嫡長子早夭),因此也為了告慰皇后在天之靈,康熙於1675年宣布年僅2歲嫡子胤礽為皇太子,舉行了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

然而,令康熙萬萬沒想到的是,被自己寄予厚望的皇太子胤礽越來越不成器,一再恃寵生驕,一再犯錯,身上的毛病越來越多。

當然,客觀上會成為覬覦皇位的皇子們首要攻擊的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主要還是胤礽自己越來越不安分長期處於儲君地位了。因而在康熙晚年,就爆發了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康熙看在赫舍里氏份上,對太子胤礽廢立猶豫不決、兩立兩廢,最終忍痛廢了太子胤礽,此後再沒明立皇儲。

此時老皇帝已沒多少精力遏制皇子們的奪嫡野心了,最終皇四子胤禛勝出。但他繼位時背負了陰謀篡位罵名,也令其皇權長期得不到穩固。

雍正即位後,吸取了自己奪嫡中的殘酷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

在《雍正起居注》裡就記載了1723年雍正召見文武大臣提到秘密立儲之事,將諭旨密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也就是說:此後不再公開皇太子,待在位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拆啟當眾宣布,再由確定的皇子即位。

最先受益的當然是乾隆皇帝。

不得不說,雍正是一位好皇帝、好父親,一是將超高智商傳給了乾隆,二是將皇位當作遺產穩妥地交給了他,讓皇權得到平穩過渡。

關於秘密立儲,康熙皇帝已有計劃,而由雍正確立。有人說,並非清朝皇帝首創,《舊唐書》就有相關記載,康熙、雍正二帝飽讀史書有所留心,故而成了實踐者。

秘密立儲的好處不言而喻:

一是不過早宣布皇位繼承人,讓皇子們都有機會競爭並用帝W標準來塑造自己;

二是避免皇子們為爭奪儲位而發生殘酷而血腥的爭鬥,也維護了骨肉親情。

二:奕詝與奕訢的兄弟爭儲

清朝共有12位皇帝,因秘密立儲登上皇位的有4位: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

到了清末,皇室子嗣凋零,咸豐僅同治一子,同治和光緒更無一子,因此也就沒秘密立儲的必要了。

在清朝「秘密立儲」的案例中,最典型、最有意思的還是道光皇帝奕詝與奕訢兩兄弟爭儲的故事。

道光皇帝共有9子,前三子奕緯、奕綱、奕繼早逝,到道光年邁要考慮儲君人選時,所剩6子中只有奕詝14歲、奕誴14歲,奕訢13歲,此三子年歲尚可,其餘三子年幼皆不到6歲,再有奕誴又過繼給了惇恪親王綿愷。

因此,儲君人選就只能在奕詝與奕訢中產生了。

那到底立哪一位為儲呢?這確實棘手。

從地位看,奕詝與奕訢地位差不多。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奕訢的生母是靜貴妃,但自皇后死後她就統攝六宮,又得道光寵愛,若非清祖制規定三位皇后之外不再立後,靜貴妃被立為後也只是時間問題。

從關係看,奕詝與奕訢關係密切。

兩人年齡相近,從小常在一塊玩耍、讀書、習武等,二人文武全才,熟讀經史、擅長詩文、精於騎射,深得道光的喜愛。

孝全成皇后死時,10歲的奕詝就由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因此奕詝與奕訢又有「一母同胞」之情。

兩個都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兒子,對道光來說確實很難抉擇。但皇位只有一個,又必須選擇一個出來,那到底誰是道光真正的寵兒呢?

關於道光如何擇儲一事,民間還演繹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說法是眾說紛紜。

說法一:道光寵愛靜貴妃,立其子奕訢為儲。但書寫時不巧被太監窺見,見道光最後一筆拉很長,猜測是訢字,這事就傳了出去。道光知道後很生氣,乾脆改立了奕詝。

說法二:奕訢因特別聰明,深得道光喜愛,幾次都想改立奕訢。道光彌留之際急召奕訢,恰奕詝來請安,道光見了他只問六阿哥來了沒有。等奕訢趕來時,為時已晚,父皇已去世,兄長繼了位。從此咸豐對奕訢很戒心。

說法三:孝全成皇后立為皇后不久就暴斃了,道光為告慰皇后亡靈決定不立妃子所生的奕訢為儲。

以上說法大多來自野史,但不可否認,道光晚年時的確對奕訢很是偏愛,奕訢在能力上勝過奕詝也是事實,這在《清史稿》《樂道堂詩文鈔》中都有相關記載。

但聰明能幹並非嗣位的決定因素,有時還要由「在位皇帝的好惡」來決定。

隨著道光日漸衰老,兩兄弟即便以前關係有多親密,也免不了為皇位而爭寵。奕詝的老師是杜受田,奕訢的老師是卓秉恬,但杜受田更善於揣摩道光心思,熟諳政Z權術,因而教授出來的奕詝令道光讚嘆:「此真帝者」。

在清宮秘檔里,仍保留著道光秘密立儲的珍貴檔案與實物:楠木鐍匣一個,硃諭一份,上寫:「皇四子奕詝著立了皇太子......」。

三:奕訢的悲哀

奕詝即位之後,奕訢被封為恭親王,一個「恭」字背後蘊含的深意,奕訢心領神會。他究竟有無不滿,我們只從一些文字中窺見其感受。

1851年,奕訢去祭奠道光時,一路春寒料峭,馬蹄聲碎,令這位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多才皇子感慨萬千「......當年曾駐蹕,今日淚雙痕」。

字裡行間不乏對父皇的緬懷,對自己失志的哀愁。

然而,事已成定局,他只得謹言慎行表明自己的忠心不二,為此被咸豐任命為領班軍機大臣,但後來為生母封后一事惹咸豐大為惱火。

道光死後,咸豐對奕訢生母靜皇貴太妃也很孝順,為她遷居壽康宮,又將道光奉養皇太后的地方指給她園居等。靜皇貴太妃以撫聖有功為由,多次請求晉封太后未果。

在古代皇宮,后妃女人的位分與名分尤其重要,關係到家族榮耀、死後尊榮等,並非什麼虛名,這難怪很多妃嬪為位分而前仆後繼了。

奕訢會錯咸豐之意,到軍機處傳旨,禮部就上報尊封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咸豐只得批准,但此後就將奕訢以辦喪疏略等為由逐出軍機處,從此不再重用他。

其實,奕訢為母辦喪儀能有多大錯?想必是奕訢此舉勾起了咸豐對兄弟爭儲的介懷,因而將他逐出權力中心。

咸豐甚至遷怒於其母葬制,減少太后喪儀,諡號不加道光的成字,不與道光合葬,重建墓東陵等,這種既非皇后又非妃子的處理方式,顯然是對奕訢的以正視聽。

奕訢不曾恃才爭儲,咸豐煞費苦心強調其弟與他的出身等差就顯得氣度太小了。這場災禍給奕訢以終身教訓,成為了他的悲哀。

總體來看,奕詝與奕訢的皇儲之爭,還是隱秘而沒有血腥的。但究竟道光是否是出於政Z平衡或傳統擇儲,仍需歷史進一步研究。

但不管怎樣,清朝的秘密立儲對皇權的平穩過渡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