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歷博精品文物之錯金杜虎符

上善若水正影像 發佈 2024-04-09T21:49:26.215809+00:00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錯金杜虎符,戰國秦時期的銅器,出土於西安南郊北沈家橋村,國家一級文物。錯金杜虎符,高約4.4厘米,長約9.5厘米,厚約0.7厘米,重約0.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錯金杜虎符,戰國秦時期的銅器,出土於西安南郊北沈家橋村,國家一級文物。

錯金杜虎符,高約4.4厘米,長約9.5厘米,厚約0.7厘米,重約0.08千克,由青銅鑄成,正面突起如虎形浮雕,虎形威武勇猛,前肢微屈,後肢強健,弓背收腹,虎首高昂,雙目怒視,虎口半開,雙耳後攏,尾巴向上捲曲,形態生動逼真。

杜虎符身上有錯金銘文,共九行四十字,文字為錯金小篆,內容大意: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核驗兵符即可行動。

這枚錯金杜虎符,是杜地(今西安市東南方向)軍事長官手中的左半符,背面有牝榫凹槽,核驗時,與右半符的牝榫凹槽完全吻合,方可視為核驗成功。

兵符作為古代調兵遣將的憑信,在戰國時期已經實行,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典故,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戰國時期兵符使用的實際範例,以及兵符的作用和重要性。

戰國秦時期的錯金杜虎符,製作工藝精良,線條流暢圓潤,虎形威武勇猛,虎符上的錯金文字,字體工整平直,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筆力遒勁,挺拔秀麗,為中國古代文字和書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這些文字是在虎符表面上鑄造或鏨刻而成,將金絲鑲嵌擠壓在凹槽內,反覆打磨,使之平整光滑,明亮耀眼,是為錯金工藝。

虎符作為調動千軍萬馬的憑信,其樣式、文字、以及獨特的榫卯結構等,均具有唯一性,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留在領兵將軍的駐地,使用時左右兩半個兵符絲毫不差地相合,核驗之後,方可調兵遣將。

這種高度集中,軍令統一的兵符制度,為大秦帝國的統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