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塾 | 朱建華:截拳道——李小龍的中華武道現代武學革命

爲道塾 發佈 2024-04-09T22:35:47.229495+00:00

1972年,李小龍以截拳道創始人身份,入選黑帶名人堂,名列首位1967年9月創立,1973年完形,無門派、無限制、全接觸對抗和跨領域科學交叉訓練,「富有活力的全能科學格鬥」的截拳道,是李小龍對於人類武術終極天問進行系統自答的一個簡單、直接、非傳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實踐和探索



1967年9月創立,1973年完形,無門派、無限制、全接觸對抗和跨領域科學交叉訓練,「富有活力的全能科學格鬥」的截拳道,是李小龍對於人類武術終極天問進行系統自答的一個簡單、直接、非傳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實踐和探索,是一位超越時代的武道哲學家和科學家,在他那個時代曲高和寡的世紀實踐和示範。

截拳道吸收了拳擊的精髓,但是它不是拳擊;截拳道保留了部分詠春要素,但截拳道不是詠春;截拳道大量借鑑了擊劍的科學原理原則,但截拳道是科學徒手格鬥術,他不是擊劍。截拳道交叉吸收了大量現代體育科學訓練和實踐的理論、方法和手段,但截拳道不是某一單純的功能性體育運動。

李小龍截拳道走的是一條人類武術歷史上前所未有,具有鮮明以道馭術、體用不二中華武道特質,同時又融通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人類格鬥實踐成果,涵蓋了踢打摔拿全能科學格鬥技藝,能全面適應無規則和有規則格鬥需要 ,為道日損,無限無法,以無為有,回歸直覺化反應,本能化行動的「科學的本能格鬥」的人類武道實踐之路。

其無所限制,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和如水適應的包容性,使得它能超越一切門派、規則、文化等藩籬,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秉持科學精神,在任何時代,基於每一個當下,自由探索和發展。

截拳道的創立,在中國武術史,美國武術史上,包括在現代世界武術發展史上,都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被一些武術史家看成是傳武時代逐漸落幕,現代真功夫時代走向前台的具有劃時代象徵意義的重要事件之一。



1961年,李小龍入讀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1963年,當他開始傾向於以武術做為職業和事業發展方向後,他在當年9月新學期將他的主修科目轉成了哲學和心理學。

「武術和哲學看來是兩個極端,但我以為中國武術的理論部分很晦澀難懂,而武術的每一個動作,都應該有著它的道理。

我想,國術應該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我希望能把哲學融入進武術里去,所以,我堅持讀哲學

我從來沒有間斷過對武術的研究與鍛鍊。當我對武術追根溯源時,我產生了一個疑問:每一派的武功,都有他們自己的套路和風格,這種既定的形式,是否就是創派者的本意呢?我不這麼認為,包括哲學在內,形式是進步的羈絆

任何創始人的武功必定比一般人高,也比一般人聰明,如果他的弟子們沒有與其相同的創造力去繼續發展他的成就,那麼,就不免流入形式化了,任何發展和突破都將是不可能的。」



李小龍親筆手跡:截拳道—富有活力的全能格鬥。這是李小龍最早對於無限制綜合格鬥的截拳道提出來的武學新定義及新概念


思想決定境界和格局,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

從特定的門派武技出發,套路主導,一擊必殺,唯我獨尊等經驗主義的傳統觀念先行的思維方式,正是造成傳統武術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練打脫離,經驗主義至上的根本原因。

比如,源自於中國傳武的日本傳統空手道,迷信「一擊必殺」功力的千錘百鍊,特別重視「型」(類似於中國傳武的套路)訓練,整個訓練體系圍繞「型」來進行,格鬥中非常重要的體能,也主要是通過型的反覆訓練來順帶達成。

1972年,首次擔任導演的李小龍,主持拍攝了由他親自編劇、武指、主演的《猛龍過江》。在古羅馬鬥獸場對戰羅禮士的終極一戰中,李小龍顯然有意識的通過合理的劇情安排,將自己的截拳道和以羅禮士為代表的傳統空手道進行了直觀對比——通過對比演示,直觀區別,以加強觀者印象,形成理念傳達和大眾教育,這是李小龍一貫採用的武道傳播方式——從熱身階段開始,再到整場生死斗的技戰術對抗呈現,李小龍帶領羅禮士,完全是用教學片式的長鏡頭,在面向全球觀眾進行一場現代搏擊 VS傳統空手道搏擊的直播和大眾化教育,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早在1960年代初,李小龍就深刻認識到,現代武術真功夫革命,首先是一場武道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革命。只有首先從哲學理念,或者說從思維方式的根源上顛覆傳統,通過推動傳武人的思想解放,才有可能真正破舊立新,進而帶動行動上的徹底革新。

事實上,即使是放到現在來看,全球武術界武術人的自我思想、思維局限仍然無處不在。固然傳武門派思維禁錮了傳武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同樣,那些看不上傳武人實戰能力的現代搏擊者們,又何嘗不因為各種規則思維,狹隘了他們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呢?

簡言之,在李小龍看來,傳統武術的大破大立,必須從哲學思想的升華,思維方式的改造和轉變開始。

整體來看,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具有兩個最大的武學特徵:

(1)武道思維哲學化特徵

(2)格鬥實踐科學化特徵

這正是李小龍天才般的指引世界武術人走出傳武迷途,重新煥發人類武術生生不息發展活力的終極解決方案。

可以說,哲學和科學兩者,是李小龍現代武術真功夫革命得以成功的飛龍雙翼。



李小龍的武道哲學思維超越了一切傳統武術門派或搏擊規則,李小龍格鬥科學實證,也超越了一切門派和規則。

前者指出「月亮」所在,樹立前行路標,提供思想和理論工具,後者緊貼實戰具體實證,理論聯繫實踐,相輔相成。李小龍原理性的武道哲學和實踐性的格鬥科學互相滲透,相互影響,殊途同歸,以武入道,不可分割。

武道哲學一陰,科學格鬥一陽,一陰一陽之謂截拳道之道。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李小龍當年對於傳武的批判,隨著武學思想境界的提升,日益從偏技術性層面的批判,逐漸轉化為武道層面的對於傳武人的哲學化、科學化思維方式的改造和武學至高境界的心靈開示。

事實上,在看似複雜的武術系統中尋求普遍的「兩隻手兩條腿」的人類武術「宇宙法則」,藉此解構傳武,構建以道馭術,以簡馭繁的針對格鬥複雜系統的科學格鬥的簡化模型,採用科學的方法論作為檢測人類武術實踐的標準,正是李小龍半個世紀前所走的一條由術至道,由哲學而科學的一個人的現代武術真功夫革命之路。這也是李小龍式的現代中華武道與時俱進的自我進化、升華之路。

李小龍洛杉磯時期後院私教弟子、「美式踢拳之父」喬·劉易斯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李小龍致力於原理/原則,而其他武術家只做技術執行。」

李小龍洛杉磯時期振藩國術館助教級弟子伊魯山度,在他1980年代的專著《截拳道:李小龍的哲學和藝術》中寫到:

「李小龍總是這樣告訴我,『我不是從蔡李佛那裡學一點,從螳螂拳那裡學一點,從詠春拳那裡學一點,然後,再加入一點西方拳法』他說,『我要的是如何充分地表達自我,所以,我通過各種武技的研究來探究格鬥的本質。詠春拳的本質是什麼?柔術的本質是什麼?西方拳擊的本質是什麼?蔡李佛的本質是什麼?我不是在複製技術,而是在打通本質,為什麼它是在實戰中有效的?』

李小龍總是在談論本質,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武術科學研究所關注的。由振藩國術到振藩拳道,最後到截拳道,截拳道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他說,『我想要發展整體普適的科學格鬥技,而不能僅僅停滯在中國的格鬥方法之上。然而,我是中國人,它應該有一個中文名稱。

截拳道作為整體的武術,就是不斷探究你自己的經驗,吸收有用的,摒棄無用的,加上你自己特有的』。」

《吸收有用的》是伊魯山度撰寫的另一本影響廣泛的截拳道專著,在其中,伊魯山度寫到:「我能看出來李小龍曾經和吉恩·勒貝爾(註:美國著名柔術、柔道大師,柔道世界冠軍,好萊塢著名特技人)學習,以技換技,因為他會演示給我看一些新學的擒摔新技巧。他會說,『嘿,來看看這個。到這裡來,讓我給你看看這個腳踝鎖(或絞技或手臂關節鎖)』。

他會密切關注武術界每一個有代表性的武術家,並通過和他們交流、切磋,在實踐中找到各類武技的要點和內在規律。

......李小龍向任何能提供武技學習和研究幫助的武術家們學習,但這一定是基於他個人的全能格鬥(Total Fighting)武學理念進行的。

李小龍從吉恩·勒貝爾、謝華亮、嚴鏡海(註:李小龍奧克蘭時期弟子)、埃德·帕克(註:美國空手道之父),以及可能和他有關的所有人那裡得到了一些東西,但他從來沒有照搬任何人的技術,他總是研究它們,通過不斷的實驗,創造性的改進,將它們融合到自己的實戰武道體系中。

就像他獨創的截拳道,李小龍總是流動的,不斷適應的,以最佳的狀態應對任何情況。」

李小龍另一位洛杉磯時期後院私教弟子黃錦銘則指出:「李小龍科學格鬥的能量之學,不僅植根於物理學領域,而且植根於心靈智慧領域。

要像李小龍那樣格鬥,你就必須學會像李小龍那樣思考。」

立足普適於「兩隻手兩條腿」人類的格鬥規律和本質,充分發現和表達自我,如水適應,與時俱進,這是李小龍截拳道無論處於任何時代,都能夠生生不息自我進化的動力所在。

作為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的這一場顛覆性地現代中華武道革命,帶來了現代武術世界三百年未有之變化,完全重塑了現代武術發展的世界生態。


李小龍交叉科學訓練組圖——李小龍當年系統開發、借鑑應用的大量實戰化訓練工具,訓練方式,很多已經成為現代搏擊界的訓練標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