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 版權爭奪戰 | 歷史上的今天

csdn 發佈 2024-04-10T08:46:50.470903+00:00

1939 年 3 月 6 日:第一台可攜式計算機的發明者 Adam Osborne 出生。Google Play 則在 2012 年 3 月 6 日推出,將 Android Market,Google Music 和 Google 電子書店集成在一個品牌下,標誌著 Google 數字分銷策略的轉變。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3 年 3 月 6 日,在 1475 年的今天,大藝術家米開朗琪羅誕辰。米開朗琪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他活到 89 歲,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創造性勞動;除了畫畫、雕刻,他還是一位高明的建築家,設計過聖彼得大教堂的大圓頂。他的不朽傑作,標誌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頂峰,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珍貴的遺產。

米開朗琪羅的名字不僅僅是出現在藝術界,在計算機歷史的今天,也發生過一件和米開朗琪羅有關的大事件,你知道是什麼嗎?

1939 年 3 月 6 日:第一台可攜式計算機的發明者 Adam Osborne 出生

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出生於 1939 年 3 月 6 日,他是一位英裔美國作家、軟體出版商以及計算機設計師,他在美國和其他地方創立了多家公司;奧斯本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商業上成功的可攜式計算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 Osborne 1 。

奧斯本還是計算機圖書領域的先驅,他於 1972 年創立了一家專門從事易讀計算機手冊的公司。到 1979 年,Osborne & Associates 公司被 McGraw-Hill 收購,並繼續在該領域發光發熱。奧斯本還寫了不少計算機書籍,其中一本《微型計算機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Microcomputers)曾售出 30 萬冊。

圖源:維基百科

奧斯本於 1939 年 3 月 6 日在泰國曼谷出生,他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波蘭人,家庭的所有成員都精通泰米爾語。奧斯本生於戰亂,童年時期和他的母親在印度南部度過了二戰。1950 年,奧斯本一家搬到了英國。從 11 歲起,他在沃里克郡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學校接受教育;從 1954 年開始,他在利明頓男校文法學校就讀,最終於 1961 年畢業於伯明罕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學位。1968 年,奧斯本在德拉瓦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在美國生活期間,奧斯本學會了編寫計算機代碼,學得一手本領後,他在加利福尼亞的殼牌石油公司獲得了化學工程師的職位,但很快就被解僱了。

從 1975 年開始,奧斯本開始參加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會議;在俱樂部里他認識了許多計算機界的青年才俊,便有了做一台自己的計算機的想法。1981 年 4 月,奧斯本正式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可攜式計算機 Osborne 1;奧斯本就此成為了第一批充分了解並非計算愛好者的買家的廣泛市場的個人計算先驅之一,因為 Osborne 1 包括文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體,且當時 IBM 不會將硬體和軟體與他們的 PC 捆綁在一起,而是選擇單獨銷售作業系統、顯示器甚至顯示器的電纜,奧斯本看到並解決了這些市場需求。

在計算機行業的經驗為奧斯本籌備創立的新公司提供了可信度。但是奧斯本卻沒有意識到做生意時信任的重要性,1983 年,奧斯本吹噓他的公司正在開發兩台先進的新計算機。這些聲明最終破壞了消費者對 Osborne 1 的需求,由此產生的庫存過剩迫使奧斯本的電腦公司於 1983 年 9 月 13 日申請破產。從那時起,這種將新產品預先宣布並導致對舊產品的需求災難性崩潰,成為了一個新名詞——奧斯本效應。這和 2 月 13 日專欄所介紹的「霧鏡」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992 年,奧斯本創立了 Noetics Software 公司,轉而從事人工智慧領域的工作。同年晚些時候,奧斯本在健康狀況下降的情況下返回印度,患有腦部疾病,導致頻繁的輕微中風。他於 2003 年 3 月 18 日在印度科代卡納爾睡夢中去世,享年 64 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92 年 3 月 6 日:米開朗琪羅計算機病毒開始感染計算機

米開朗琪羅病毒(Michelangelo)是一種計算機病毒,又被稱為米氏病毒;它於 1991 年 2 月 4 日在澳大利亞首次發現,該病毒被設計用來感染 DOS 系統,但不參與作業系統或作出任何作業系統調用。每年 3 月 6 日,即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的誕辰日之前,病毒都會處於休眠狀態。

在 1992 年的今天,從個人電腦用戶到世界各國政府,對米開朗琪羅病毒的擔憂引發了所有人的恐慌。據當時的報導,多達 500 萬台電腦有感染病毒的危險,將在 3 月 6 日藝術家誕辰紀念日清除數據。但事實上,米開朗琪羅最終只傳播了幾千台機器。

圖源:維基百科

儘管該病毒是為了感染 DOS 系統而設計的,但它也能輕易地破壞安裝在系統上的其他作業系統,因為就像那個時代的許多病毒一樣,米開朗琪羅病毒會感染硬碟驅動器的主引導記錄。一旦系統受到感染,任何插入系統的軟盤並寫入;在 1992 年,計算機系統不能檢測到軟盤已被插入,所以直到有人訪問了軟盤為止,病毒都不能感染軟盤。而且,由於病毒大部分時間處於休眠狀態,只有在 3 月 6 日才會激活,所以該病毒才得以潛伏那麼久。

1992 年 1 月,這種病毒第一次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當時有消息透露,一些計算機和軟體製造商意外裝運了感染了這種病毒的產品,例如英特爾的 LANSpool 列印伺服器。雖然被感染的電腦只有幾百台,但由此引起的宣傳迅速變成了「專家」的說法,部分由反病毒公司創始人約翰·邁克菲領導,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台電腦被米開朗基羅感染。

然而,到了 1992 年 3 月 6 日,全世界僅報告了 1 萬至 2 萬起數據丟失事件。在隨後的幾年裡,用戶被建議不要在 3 月 6 日那天運行電腦,要等到 3 月 7 日,或者將電腦日期改為 3 月 5 日的某個時間。最終,新聞媒體和計算機專家都對這個名不副實的電腦病毒失去了興趣,這起事件也很快就被遺忘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3 年 3 月 6 日:SCO 對 IBM 提起 10 億美元的訴訟

2003 年 3 月 6 日,軟體公司 SCO Group 對 IBM 提起了 10 億美元的訴訟,就此展開了從 2003 年至 2010 年間的美國著作權訴訟爭議,史稱 SCO-Linux 爭議。這是由軟體公司 SCO Group 對 Linux 最終用戶以及 IBM 公司等 Linux 供應商提出的一系列法律案件,聲稱擁有 Unix System V 部分原始碼所有權的 SCO 公司,控訴由 IBM 公司貢獻與集成進入 Linux 核心中的原始碼中,使用了 System V 的原始碼,違反著作權。在案件中,IBM、Novell 與 Red Hat 都反駁了此項指控。

2007 年 8 月 24 日,聯邦法院認定 Novell 才是 UNIX 商標的合法擁有者,而不是 SCO。2010 年 3 月 20 日,美國聯邦第十巡迴上訴法院宣判,Novell 才是 UNIX 與 UnixWare 商標的合法擁有者。此項判決宣布後,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的 SCO 公司,決定停止繼續提出訴訟。這起訴訟引起了自由軟體和開源社區的道德憤慨和憤慨,他們認為 SCO 的說法毫無根據。

圖源:維基百科

在 2003 年,軟體公司 SCO 最初聲稱,IBM 未經授權將 SCO 的智慧財產權貢獻給了開源的、類 Unix 的 Linux 作業系統的代碼庫;雙方提出的索賠和反訴隨後升級,IBM 和 Linux 分銷商 Red Hat 開始對 SCO 採取法律行動。2003 年 9 月 30 日,聯邦地區法官批准了 SCO 將「修改訴狀或增加訴狀參與方」推遲至 2004 年 2 月 4 日的請求。這一推遲就導致了戰線從 SCO 對 IBM 被拉長到了其他地方,正式將 Noveel 和 Red Hat 也拖入了亂局。

SCO 起初對於 IBM 的態度十分堅決,提出了四大主張,認為 IBM 犯了以下錯誤:盜用商業秘密、不公平競爭、干擾合同和違反 IBM 軟體協議;該公司認為,其對 AT&T 的 Unix 和 UnixWare 作業系統原始碼具有所有權,而 Linux 2.4.x 和 2.5.x 是 Unix 的未經授權的衍生物,IBM 傳播 Linux 代碼的這一行為造成了侵權。隨著事件的進展,SCO 在新聞稿和採訪中的說法一再發生變化,最終還聲稱並否認了涉嫌侵犯版權的行為涉及 Linux 內核。

2007 年 8 月 10 日,同時主持 SCO 訴 Novell 案的聯邦法官裁定,Novell 公司才是 Unix 作業系統版權的合法所有者。法院還裁定「SCO 有義務承認 Novell 放棄對 IBM 和 Sequent 的索賠」。在裁決之後,Novell 宣布他們沒有興趣起訴有關 Unix 的人,並表示「我們不相信 Linux 的代碼中存在 Unix」。2010 年 3 月 30 日,陪審團在 SCO 訴 Novell 案中作出裁決,認定 Novell 擁有版權。

雖然 SCO 最後名聲一落千丈,還申請了破產,部分索賠也被駁回,但其與 IBM 之間的糾紛一直都未解決;2011 年,SCO 的遺產分別被出售給 McBride 和 UnXis,新的公司更名為 The TSG Group,並於 2012 年轉為美國破產法第 7 章規定的破產保護。最終在 2021 年,雙方各退一步,終於結束了這場持續 18 年的紛爭,並就 SCO Group 最初起訴的一小部分達成了和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5 年 3 月 6 日:豆瓣網上線

豆瓣是一家中國社交網站,由楊勃(網名「阿北」)創立於 2005 年 3 月 6 日;該網站以書籍和影音服務起家,亦是一個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電視、音樂、遊戲、舞台劇等作品的信息的在線資料庫,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是中國 Web 2.0 網站中具有特色的一個網站。

網站還提供書籍和影音推薦、線下同城活動、小組話題交流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品味系統(讀書、電影、電視、音樂)、表達系統(我讀、我看、我聽)和交流系統(同城、小組、友鄰)於一體的創新網絡服務,一直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圖源:維基百科

2010 年 2 月 9 日,豆瓣電台 iPhone 版上線 Appstore。2012 年,豆瓣閱讀上線,開始進入網上電子書版權領域。2012 年 8 月,豆瓣宣布其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Unique Visitors)已超過 1 億,日均 PV 為 1.6 億。2013 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均達 2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倍。2014 年 8 月 8 日,豆瓣 App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內測後正式上線,創始人阿北表示這是「新豆瓣的第一步」。

由於豆瓣、時光網不同於爛番茄網站上的專業影評人評分,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打分(甚至在影片上映前就可以打分),所以存在著有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而惡意刷高或低分的現象。創始人阿北在每日豆瓣微信公眾號中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的文章內,公開回答了豆瓣電影評分的反作弊與反刷分程序,並聲稱後台不存在「修改電影評分的功能」以保障評分的公正性。實際上,根據 2018 年的南方周末報導,豆瓣雖然未能完全避免水軍刷分的現象,但其平台壁壘和防刷分機制導致刷分只能採用人工刷分,導致其刷分成本相對許多其他平台要高几倍。

你有看電影的習慣嗎?你一般通過什麼方式挑選電影?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現在不僅有著 IMDb 這樣的老牌電影資料庫進行分析,還有豆瓣和爛番茄各類評分網站輔助判斷,人們挑選電影的方式也和看電影的方式一樣多樣化了起來;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在評論區討論你都喜歡在什麼平台上觀賞電影,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2 年 3 月 6 日:谷歌推出了 Google Play

圖源:維基百科

Google Play 又稱 Play 商店,前身為 Android Market。是由 Google 為 Android 作業系統所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式數字發行平台,包括數字媒體商店。它作為 Android 作業系統的官方應用商店,允許用戶瀏覽和下載使用 Android SDK 開發並透過 Google 發布的應用程式。Google Play 也是數字媒體商店,提供音樂,雜誌,書籍,電影和電視節目。它之前提供了 Google 硬體設備,直到 2015 年 3 月 11 日推出一個單獨的在線硬體零售商 Google Store。

用戶可以通過 Google Play 免費或付費購買應用程式。通過 Play 商店移動應用直接下載到 Android 或 Google TV 設備,也可以透過 Google Play 網站直接部署應用安裝在設備上。利用設備的硬體能力的應用可以透過必要的硬體屬性(諸如用於運動相關遊戲等的運動傳感器、用於在線視頻通話等的前置相機)針對合適的用戶。

Android 應用市場於 2008 年 8 月 28 日公開發表;Google Play 則在 2012 年 3 月 6 日推出,將 Android Market,Google Music 和 Google 電子書店集成在一個品牌下,標誌著 Google 數字分銷策略的轉變。Google Play 旗下的服務包括:Google Play 圖書、Google TV 和 Google Play 遊戲。2018 年 5 月,Google Play 書攤和 Google 新聞合併。2020 年 12 月,Google Play 音樂被 YouTube Music 取代。Google Play 商店已發布超過 220 萬個應用程式,下載次數超過 500 億次。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計算機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