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出版上市,塗子沛認為「腦機協作是真正的未來」

再建巴別塔 發佈 2024-04-10T09:16:00.091199+00:00

ChatGPT一夜之間爆火了,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式。不少體驗過這個軟體機器人的人,甚至擔心自己會失業。但真的是這樣嗎?

ChatGPT一夜之間爆火了,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式。不少體驗過這個軟體機器人的人,甚至擔心自己會失業。

但真的是這樣嗎?ChatGPT憑藉強大的算法與全平台資料庫的優勢,給提問者一個優質的答案,但細究內里,每個人通過ChatGPT獲得的信息是一樣的,現有的ChatGPT是無法提供更私人、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服務的

也就是說,ChatGPT正在為人類創建一個通用的雲腦,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完全屬於個人的人工智慧大腦

  • 它是個什麼東西?

  • 如何實現這一步?

  • 如果實現這一步,我們的世界將會怎樣?

塗子沛先生的新書《第二大腦》回答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由中譯出版社出版,是國內首部普及第二大腦,倡導人人需要建設「第二大腦」、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智能增強人」的新書

第二大腦正在進入我們的生活,就像拐杖、眼鏡、鞋和自行車一樣,第二大腦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我們藉助它記憶和思考,就像我們的腳要藉助鞋和拐杖走路一樣。當然,這是我們從資訊時代進入智能時代的一個標誌。今天,當我們談到未來,所有專家已經非常肯定未來是一個「人機協同」的時代,這個「機」並不是指普通的機器,而是具備一定智能的「機器人」,人機協同是指我們和計算機、智慧型手機、機器人協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但我認為「人機協同」的說法還不夠準確,工業時代已經基本完成了人和機器在物理上的協同,在智能時代,準確地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第一大腦和第二大腦的協同,即「腦機協作」,腦機協作才是人類和機器最高形式的協同、最終的協同!

當前,第二大腦的相關技術還在快速地發展中,展望未來,有兩大技術浪潮會對腦機協作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第一是全面記錄。所謂的全面記錄是指今天的人們可以把自己雙眼所見、雙耳所聽、大腦所想、身體所經歷的所有信息都保存下來。當然,現在我們說「所有」,準確地說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記錄手段的普及,可記錄的範圍正在快速擴大,人類必然會用越來越多的數據來記錄自己、家人以及朋友的生活。

幾 十 年 來, 微 軟 研 究 院 的 老 研 究 員 貝 爾(Gordon Bell)一直在胸前掛著一台相機,照相機的鏡頭一直在工作,走到哪兒拍到哪兒,他還隨身帶著一個可以捕捉身邊各種聲響的錄音機,他的目的是把自己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的圖像和聲音都記錄下來。貝爾先生已經快 90 歲了,他在 10 年前還寫過一本書,中文版叫《全面回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年),闡述這種記錄的意義和好處。像貝

爾這樣全面記錄的實踐者還真有一批,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德布·羅伊(Deb Roy),他在家裡安裝了 11 個攝像頭、14 個麥克風,已經記錄了數 10 萬小時的影像和聲音的數據。我身邊有個朋友,決定每天不厭其煩地為自己的孩子拍一張照片、錄一段視頻,你算算,人的一輩子只有 3 萬天左右,即使每天都給自己拍一張照片,那也就是 3 萬多張照片。今天,在我們任何一個人的手機里都保存著幾千張照片,換句話來說,這是完全可能的。

那麼全面記錄人的一生,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在經濟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在《數文明》(中信出版社,2018 年)一書中曾經估算過,假如有一個攝像頭,對著一個人永不停歇地記錄,那麼一天約產生 4 吉字節(GB)的數據,100 年約產生 143 太字節(TB)的數據。按照當前的硬碟價格,存儲這 100 年的數據需要約 5萬元。如果再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數據壓縮,那麼只需要花費 2 萬元。也就是說,花 2 萬元能保存一個人完整一生的視頻記錄。

其次,在行動上也是可以實現的。越來越多的微小傳感設備正在出現,例如在眼鏡、內衣、皮帶、鞋墊上都可以安裝傳感器,24 小時自動收集數據,攝像頭甚至會自動抓拍,在人們微笑的時候才捕捉下來,這極大地減少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記錄成本。

當我們把一切都記錄下來,例如用照片和視頻,那過去和記憶就變成不可改變的數據。人類的大腦不再擁有重塑記憶的機會,它就在那裡,不可能變得更好,也不可能變得更壞。從此,記憶可以清晰再現、隨時查證。因為共同的數據,原本只存在於各人各腦中的記憶,開始真正演變為人類共同的記憶,而且這個共同記憶庫將會越來越龐大。

很多人也會質疑全面記錄的價值,他們認為生活中大多數時候都是平淡無奇的,甚至是枯燥的,不值得記錄。就算真的記錄下來,客觀地回放過去的人生也顯得單調沉悶,完全沒有必要。

但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這是值得的。因為當自己的生活全部被記錄、被分析,它很可能不會和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一模一樣,因為記錄這個行動本身,就有可能會改變人的其他行為。未來的一代人,很可能從母親懷孕的那天就開始被記錄,記錄母親對他們的呢喃和期待,記錄他們小時候的牙牙學語和蹣跚學步,記錄他們一路成長的點點滴滴。未來這些記錄可用於情感分析、性格分析、成功路徑分析,甚至犯罪學研究,關於人類成長和發展的許多精細、微妙的知識將會大量出現。有這樣詳盡的資料可供研究,說不定哪天我們就能發現人在兒童時期成長過程中那些未知的關鍵性時刻,或者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重要事物。全面記錄使科學家的研究達到一個以前無法企及的高度,就如同天文學家第一次獲得一台高精度望遠鏡一樣。人類的歷史已經不止一次地證明,就在人類認為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天空或者宇宙的某個地方,可能還會發現意外的星體。

可以想像,有些人可能會拒絕全面記錄。每個人都只想記錄那些自己希望在世界上永遠留存的信息,對那些不想留存的信息,人們希望它們被遺忘。當然,每個人也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利。也許你會選擇全面記錄自己的活動,你也可以拒絕,決定讓自己的人生淡淡地來、淡淡地去,不留下一片雲彩和記錄。這當然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整個社會都不會以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會朝著第二大腦、全面記錄的道路前進,不可逆轉地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這樣巨大的改變在接下來兩三代人的時間中會逐步實現。

隨著全面記錄的普及,個人擁有的信息將會越來越龐大。現代人要有一個強大的第二大腦,首先需要一個個人數據中心,或者說家庭數據中心。一個可以匯集個人或者家庭成員所有數據,包括文字、表格、圖像、聲音、視頻、社交來往(社交媒體的互動記錄)、空間軌跡(手機GPS、個人汽車的空間位置記錄)等文件格式,並可以對所有的信息和記錄實行全面、方便、快捷的管理。例如,對記錄的信息和文件可以按主題歸類、按時間排序、按地點組織、按人和對象呈現、按事件組織等等,並且支持自動關聯和模糊查詢。例如,我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在廣州珠江江畔拍攝的所有照片,也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每年參加公司年會的照片,甚至這些照片和年會的各種文件(例如年度總結、PPT 等)也自動關聯在一起。就是說,在第二大腦的內部,一個信息塊(即一條記錄)可以與一些文件關聯起來,第二大腦非常需要這樣的工具,我相信不會太久,以 Logseq 為代表的第二大腦軟體很快就會擁有這樣的工具。

第二是人工智慧。第二大腦中現在就有很多人工智慧的技術,例如,目前我使用 Logseq 一般會打開科大訊飛的語音輸入,通過語音輸入記錄自己想說的事,訊飛自動把語音轉換成文本,我再進行編輯,最後給它打上標籤並分類。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語音輸入在一些時候很方便,但我們仍然要花很多時間來對口頭語進行重新編輯。如果這個轉換能更加智能,我們記錄的效率就可以進一步提高。

很多人都對腦機接口的技術充滿了嚮往和期待。所謂的腦機接口是在人腦與外部電腦之間創建一條信息通路,通過電子植入物收集從大腦細胞發出的信號,並將它們轉換為外部電腦可以理解和執行的命令,進而驅動外部設備的運行。要是能實現真正的腦機接口,那意味著我們在建設第二大腦過程中最繁重的任務—記錄,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只要想就行了,動腦將代替動手:「記錄 100 次」將會變成「想像 100 次」。按照現在矽谷科技狂人馬斯克的說法,未來的人類甚至能通過腦機接口把自己的「記憶」「意識」直接導出,保存在雲端,或用 U盤、存儲卡從雲端直接下載信息,隨時植入自己的大腦,這就實現了意念傳輸、記憶的自由傳遞以及意識的永久保存。

但直到目前,意念傳輸還只是一個構想,可以說八字還沒有一撇,即使距離「用意念打字」這樣的任務,也可以用「遙遙無期」來形容。主要困難還是在於我們對於大腦的機理了解得太少。人的大腦大約有 10 億個神經元,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語言活動,也有很多神經元參與,它們遍布在不同的腦區,光採集到相關的信號就非常困難,而且神經元發出的信號還非常複雜,人類目前還無法讀懂。但可以確信的是,在向腦機接口邁進的進程中,很可能會出現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能的用戶交互界面,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腦下一場革命的點位所在。

也有很多務實的人工智慧應用已經出現。2022 年 12 月,OpenAI 發布了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這是一個可以以對話的方式進行交互的問答機器人,它可以回答你的問題,為你的文本寫出摘要,編寫一個故事,並完成翻譯、幫你檢查程序代碼的問題和錯誤、甚至自動生成代碼等等智能型的任務。圖 5-1,圖 5-2,圖 5-3 是我利用這個工具產生的一些實例:

從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ChatGPT 已經具備出色的語言理解能力,它能回答人類的提問,根據上下文自動生成合理的回答,不僅滿足用戶對於實時對話的需求,還能幫助人類完成各種各樣實用的任務。很多時候,用戶甚至無法分辨出是人類還是人工智慧在回答問題。

ChatGPT 的核心,是一個預先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它使用了海量的語料,這使得 ChatGPT 可以根據先前單詞的次序,預測出即將要出現的下一個單詞,本質上這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技術(Generative AI)。簡單地說,只要你給它一個提示詞或者句子,生成式人工智慧就可以自動生成一個相關的回答、一篇文章,甚至一個故事、一首詩歌。

但 ChatGPT 也有一個問題:無論任何人,只要在相近的時間內給它一個相同的提示詞,或者問它一個相同的問題,這個機器人必然給你一個相同的文本或者高度類似的回答。這是因為它所使用的訓練數據是一樣的—它們來自同一個網際網路。但我們現在想像一下,如果把這個算法引入你的第二大腦,如果在你的第二大腦中有足夠的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和訓練數據結合起來,那每個人即使問出同樣的問題,但不同人的第二大腦就會給出不同的回答,而且—這個答案是真正屬於你的,這就相當於你自己的腦細胞思考的結果,它沒有任何版權問題,你可以直接以你個人的名義使用。

還記得我撰寫中山大學 2022 年畢業典禮的演講稿嗎?在我確定了我的演講主題之後,我瀏覽了相關主題關鍵詞的頁面,只用了 40 分鐘就產生了一篇初稿。未來,一篇完整初稿的產生可能只需要 1 秒鐘!目前,在我介紹的第二大腦中,相關的信息會通過標籤和文本搜索自動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信息的全景給我參考;但在不遠的將來,只要你向你的第二大腦提出一個關鍵詞,它就可以把相關的信息組合成一篇文檔—也就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把這些信息自動寫成一篇有事實、有觀點、有邏輯、有議論的文章,供你參考、使用和發表。

這篇文章不僅不會有錯別字和語法錯誤,它還可能提出一些你一時間想不到的觀點,因為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來源於從大量數據中的學習,它可能識別人類無法看到的模式,這讓它的敘述不僅信息量更大、更全面,還可能更準確。你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還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新的創意,寫出你的第一大腦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當然,文章的質量最終不是取決於算法,而是取決於你的數據,即你在第二大腦中記錄了多少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質量。

要有效地利用第二大腦和人工智慧的成果,我們還必須在生成內容這個過程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參與這個過程。首先,我們必須向生成式模型輸入提示,以便讓它來創造內容。一般來說,創造性的提示會產生創造性的產出。未來,要使用好第二大腦,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提示工程師」—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嘗試不同的提示,或者說,不斷對提示進行微調,才能從第二大腦中得到效果最好的答案。最後,我們還要對這些答案進行仔細的編輯和評估,我們可以將第二大腦和類似於ChatGPT 的人工智慧產品的多次回答整合到一個文件中,最後得到一個比較完美、實用、自己最想得到的東西。

這意味著我們真正進入了一個「腦機協作」的時代。

越來越多的事情,我們都需要徵詢第二大腦的意見。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想去旅遊,目前我們能做的是在網際網路上尋找一些旅遊目的地的信息,然後根據自己的偏好制訂計劃。現在市場上也有一些軟體,輔助我們將路線和計劃排成一個優美的文檔,但體驗並不太好。在未來,隨著全面記錄的普及,我們會在第二大腦中記錄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我們只要詢問我們的第二大腦,第二大腦中的人工智慧就會運轉,並且和網際網路互動,它先從網際網路上搜索信息,然後為我們制訂出一個合乎個人情況的旅遊計劃。例如你想去的地方是美國的聖地亞哥,這裡是一個衝浪的聖地,也是一個很大的海軍基地,停靠著幾艘航空母艦,這裡有樂高主題公園、海洋公園、航空母艦博物館,還有豐富的墨西哥文化歷史遺蹟。第二大腦會自動分析出你對航空母艦、海洋公園感興趣,對衝浪不感興趣,它會把你感興趣的事情和景點排進你的日程,而不是制訂一個通用的計劃—把所有的資源挪列出來讓你選擇。

因為擁有大量的個性化信息,藉助人工智慧,第二大腦可以為你生成個性化的計劃、方案和文件,這是網際網路無法辦到的。現在你可以意識到第二大腦在人工智慧時代對你的生活、工作和發展有多麼重大的價值和意義!簡單地說,沒有第二大腦,你就無法享受到個性化的人工智慧服務。

最後,不僅建設、管理自己的第二大腦需要人工智慧,未來要繼承第二大腦也需要使用人工智慧。對第二大腦的所有者而言,他清楚地知道要在自己的記憶庫里查看哪些資料,只要這些資料擁有清晰的分類和標註,即元數據的配套就可以了。而對於繼承第二大腦的後人和研究人員來說,要探究這個複雜的大腦會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一開始並不知道這個第二大腦中有什麼,自己又要尋找什麼。難道繼承者要一分一秒、一字一句地把所有的資料都看完嗎?當然不是。他們會利用數據挖掘、模式識別等人工智慧算法對所有的文字、圖片、視頻進行分析和比較,他們會越來越依賴這些新的工具。我們將目睹整個社會對這些豐富的數字記憶遺產進行處理的過程。這也間接地證明,不只是研究人員,而是未來所有的人都必須掌握和數據科學、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能和工具。

田溯寧(亞信科技董事會主席、寬帶資本董事長)先生作序推薦:

拓寬人生的疆域,創新生命的延續

在2022年底,在疫情漸行遠去的時候,我收到子沛的這本新書,當晚閱讀便愛不釋手。在元旦第一天我又讀了第二遍,掩卷展望,為本書所描述的創新和未來心潮澎湃。

每一個人都是在認知與學習的不斷循環當中成長的,回想我們經歷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漫長教育過程,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迄今為止,獲取知識的效率是如此之低,傾盡一生,所學也不過知識海洋當中的點滴,不僅不夠應對社會的需要,而且當我們走上社會,常常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工作的需要不相匹配,仍要重新學習。這些困境,相信每個人都可能碰到。

這幾千年來文明的進步就是人類不斷提高獲取知識效率的過程。從纂刻文字的龜殼到紙張的發明,從私塾、科舉制度到現代教育體系,本質都是要提高知識獲取、傳承的效率。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和文明繁盛的地點,我們也不難發現,文明進步的廣度和深度,無一例外都與知識獲得、應用和傳承的效率直接相關。

從1946年開始的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帶來了幾十億網際網路的連接,使人類的數據、信息、知識前所未有的爆炸,呈現幾何級數般的增長。近十多年來,雲計算技術使人類存儲、記憶觸手可及。當下,5G技術又推動了物與物的連接與感知網絡的到來,不斷拓深了我們獲取數據的維度與深度。但如此豐富的數據和信息如何變為我們個人的「知識」呢?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提高生產力,優化生產關係。我們每個人,能不能像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先賢一樣,擁有強大的記憶、學習和思考的能力,跨越數據海洋的波濤,開始人類知識新大陸的旅程?

子沛的這本新書為我們打開了這種新的可能。他給新時代引入了一個新概念:第二大腦,並介紹了概念如何落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使用一些新的軟體工具,我們可以訓練、培育一種新的思考「器官」——讓第二大腦誕生。就像工業革命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學習駕駛汽車,操作機器設備,學會適應流水線一樣,今天的人類面對數據經濟時代的新發展,必須要建立、訓練、使用自己的第二大腦,讓自己改變、進化,成為數據時代的新人。第一大腦與第二大腦擅長的功能是不同的,只有兩者彼此合作,人腦和電腦共創,即腦機協作,才能使我們進入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新時代,扺達知識大陸的新邊彊。

我完全相信,第二大腦對生產效率的提升是無所不在的,行業應用可謂無可限量。但第二大腦最打動我的一點,是擁有了它之後,人類個體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記憶將會永存。就在過去幾年,我經歷了親人離去的痛苦。在ICU的病床旁邊,望著逝去的生命,我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我們所推崇的、為之奮鬥的信息技術、寬帶、網際網路似乎無助於挽救逝去的生命,在自然法則之下顯得那麼蒼白。本書用相當的篇幅,闡述了第二大腦如何作為個人最核心的數據遺產,被不斷地傳承、甚至被優化,惠及百代後世,成為個人、家庭、企業、群體傳承的載體。如果記憶不僅再是大腦回憶和照片,而是一個大腦對另一個大腦的繼承,生命是否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我們也許就能減少伴隨親人分離而來的痛苦,這就是文明與進步的價值所在,也是信息技術對生命終極價值的慰藉。

中國人一直相信,人生的價值在於「立德、立功、立言」,但在過去,這隻有少數聖人、賢者才能做到。今天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接受訓練,下決心改變,讓第二大腦誕生,與其一同進化、互動。我們就有可能產生數以億計的賢者、能人。我們不僅能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還能留下豐富的、有形的大腦遺產,為後人所繼承,讓世界持續進步。

工業革命以來的科學創新與技術應用,中國人一直是被啟蒙,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奮鬥追趕。大數據時代以來,在觀念與技術的變革上,我們第一次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這是時代給予我們每個人的最大饋贈,閱讀此書,開始啟蒙,創造屬於自己的第二大腦,這不僅會改變我們自己的人生,還將惠及自己的親人、企業、社會。就此而言,本書功莫大焉。

田溯寧

亞信科技董事會主席、寬帶資本董事長

2023 年元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