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點評「雙年展」,讓自然家園成為現代人的心靈故鄉

廣東生態環境 發佈 2024-04-10T10:09:12.887524+00:00

人與自然,是美學中經久不衰的主題。人與自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自然規律,在藝術作品中常有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廣東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蘊含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用藝術表現自然,更具感染力、穿透力和推動力,更能傳遞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呼籲之聲。

人與自然,是美學中經久不衰的主題。人與自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自然規律,在藝術作品中常有體現。自然既是藝術描繪的對象,也是藝術情感與內蘊的豐富來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廣東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蘊含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用藝術表現自然,更具感染力、穿透力和推動力,更能傳遞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呼籲之聲。

自然家園的「鄉愁」在作品裡獲得了現實性的描寫

在美學上,人與自然的關係構成了審美的主客觀關係。這是美學理論的一個古老命題。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觀看來,自然美不止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更是人在自然中獲得的審美對象化。古典主義對美的永恆性的追求,體現了人類對自然之中比例、節奏、空間、結構、色彩、音律、調性等和諧關係的探索。這種人文之美,也並非純粹是主觀創造,更體現了自然本身的和諧性規律。應當說,繪畫、雕塑、建築這些造型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以及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美的理想的不同形塑。

廣東既是獨特的自然地理形貌,也是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文化港灣。在雙年展由書畫藝術家所寫生的作品中,既有五嶺逶迤,也有陸海交匯,更有秀美豐盈的嶺南花果。這些作品的藝術魅力,並不止於從語言創造與審美角度畫出了自然美,更在於捕捉了茅洲河治理的新象,展現了廣州海珠濕地、韶關大寶山、江門小鳥天堂和湛江紅樹林等這些從記憶中重回現實的美景。這些兒時記憶的故鄉,曾被詩人喻為在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中消失了的「鄉愁」,但這種對自然家園的「鄉愁」如今卻在這些作品裡獲得了現實性的描寫,從而成為現代人真正的心靈故鄉。


——尚輝《用藝術建構綠色發展的審美理想》

(中國美協理事、

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博導)

記錄生態文明現狀,表達對未來的期許

在這批蘊含年輕藝術家獨到思想的藝術新作中,我們能清晰地接收到他們傳遞的以下信息:來源於生活的垃圾分類和廢物回收等環保理念;對建築碳排放問題的人文關懷;以漂流瓶的圖案宣揚保護地球;以老街或舊物件的塵封記憶映襯今日的高速發展;人與自然應有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所有生物皆平等,應對自然心存敬畏;對故鄉的眷戀;以斷壁殘垣烘托和平之不易;千帆競發和大灣區港口、城市的繁華;以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的新風尚;人類社會的任何舉動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環境;擁有繁盛植被的南嶺景色;對生態之美的嚮往……這些理念,有的已經成為現實,有的則是我們共同的願景。通過藝術的形式記錄粵港澳生態文明的現狀,表達對未來的期許,是本次雙年展呈現的最為直觀的視覺體驗。


——朱萬章《藝術中的生態文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繪畫研究所所長,

研究館員)

展品的精神內容統一於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

用展覽的方式將環保意識推向社會,以便人們能通過接觸環保展覽所形成的空間,設身處地對環境保護產生新的意識,將展品的精神內容統一於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並以創新的理念和富有創意的手段,用展覽和現場演示以及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等多種手段呈現於受眾,旨在對有著環保觀念的受眾進行引導和對當前群眾積極地培養,通過藝術的媒介,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進程推波助瀾。


——葉正華《寓意雋永·和諧共生》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

廣州美院城市學院副院長、教授、書法篆刻專業碩導,

中山市文聯副主席兼黨組成員)

葉正華、黃穗中、黃唯理、潘小明、塗國喜、謝少威、陳年發、付詠珊採風共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畫 69cm×136cm

謳歌自然生題材豐富、方式多樣

本次通過海選而來的作品尤為讓人欣喜的地方是,題材豐富、方式多樣,謳歌自然生態的方式幾乎達到了視覺表達無死角的程度,幾乎涵蓋了目前所能接觸到的藝術形式。

在眾多作品中,花鳥題材較為出彩,作品形式豐富,但多以工筆為主, 例如吳曉麗的《繁花》、宋英囡的《鴻·影》、黎燕霞的《花動一城春色》、鄺建充的《嶺南春櫻》、吳麗萍的《鄉村晨曲》等,也有木刻版畫,例如吳榮才的《紅樹林·螃螟》、陳鳴鴻的《親親紅樹林》、肖堅的《夏花》; 水彩作品,詹珊珊的《繁盛》、孫婉庭的《千花》;漆畫則有劉明的《穀雨之後再無寒》、陳翠香的《相親相愛》;還有孫志光的雕塑作品《和諧》。也不乏中國畫寫意手法的作品,例如尹德全的《鷺見大灣區》。

值得一提的是,黃君源的《綠水沁碩果》、徐曼娜的《秋梨》、鄭炳章的《午後》均用了超級寫實的手法表現了鮮甜的水果,通過可口的佳果表達窺視生態自然的美好。

除了上述宏觀角度,還有「微觀」角度,知微見著。不少採用超級寫實手法創作的「特寫」,讓人驚嘆技巧之餘,也不禁令人睹物思情,例如葉坤華的《世界的另一邊NO.2》, 通過刻畫水泥鋼筋的破碎反諷對自然的破壞,袁麗茵的《生龍活虎》對單只龍蝦的「生動」刻畫,歌頌海洋生態的平衡,而何文濤的《老街記憶》選擇了一堆竹製品的描繪,以此透露農民生活與自然植物良性相處的狀態。


——梁志欽《圖繪自然生態 詮釋林泉之志》

(新快報特刊編輯部副主任、

華南師範大學新媒體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重返特定場景,展開的審美思考

在中國古典哲學裡,山川河流,草木田園被人們視作安頓身心的終極所在。他們相信與大自然融合就是「得道」,人生問題就此可以妥善解決。與之相通藝術品質是歸隱和內斂的。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城市化被喻為進步,有效的。然而它吞噬了田野和鄉村,人類生活與原來的自然割裂開來。現在,我們有必要重新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形成一套適合於當下的哲理和審美觀念。這就意味著對個體精神生態和社會生活的發掘。在現代社會的日常中觀察瞬間呈現的美意,聆聽自然的聲音。讓異化的感情得以糾正,重新整理由外而內的審美轉向,重建人地和諧。與物為春,與道同體的藝術作品,既是審美也是心靈的啟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廣東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日前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所展出的作品豐富地呈現了藝術對於人類生存處境和個體的深切關懷與表達。

這批畫作有一些是藝術家們採風創作的,通過作品重返自然,重新返回特定的場景,在自然中尋求介質的審美,用圖片和畫面「復魅」,通過畫筆營造出雋美的意境。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回應。藝術家所看到的美,恰恰是自己堅信的事物。藝術的「意義」在開始時往往並非宏大的敘事,而是基於一根線條,一個色塊作為出發點。當我們有足夠的熱愛,堅持畫下去,就能生發出應有的價值,而細小事物的積累,組成了有意義的時代面向。

——仲思《重返特定場景,展開的審美思考》

(電視新聞主播、優秀獎獲得者)

參觀預約

公眾觀展預約通道於2月28日起開放

關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進入界面後點擊「發消息」

並點擊菜單欄右下角「預約服務—參觀預約」

即可預約觀展


交通指引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