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藝術|"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作品賞析

趣談文藝大雜燴 發佈 2024-04-10T10:32:51.322621+00:00

#歷史開講#元代繪畫藝術與「元四家」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後世也最深遠。元代人物畫遠不如山水、花鳥畫興盛。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大多數畫家消極避世,漠視人生。

元代繪畫藝術與「元四家」

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後世也最深遠。

元代人物畫遠不如山水、花鳥畫興盛。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大多數畫家消極避世,漠視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畫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於表現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極少。

「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水併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雖然每個人社會地位及境況不盡相同,但他們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

黃公望:因《富春山居圖》而聲名鵲起

黃公望(1269—1354 ),元代畫家,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

曾官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獄。50歲時經好友介紹,成為畫壇泰斗趙孟頫的入室弟子,磨練繪畫技巧,深受趙孟頫影響的黃公望,在作畫時喜歡將書法融入繪畫,是中國的繪畫藝術的又一次創造性發展。

61歲時又加入了全真派,道號「大痴」,深受「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中」思想的影響,遠離政治,縱情山水之間,形成了與朝廷御用的畫院派畫匠完全不同的繪畫風格。

《九峰雪霽圖》是黃公望為數不多的傳世雪景繪畫之一。

▼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局部), 縱117.0厘米 橫5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勾線作峰,借地為雪,略施幾筆濃墨作玉樹瓊枝,全圖氣象浩然,意境清幽,宛然一個冰雪乾坤、琉璃世界。

《九峰雪霽圖》成圖之時,正是黃公望繪製其曠世巨跡《富春山居圖》期間,然兩圖筆墨風貌迥異,展現出黃公望再現四時山水之不同風韻的能力,也驗證了其引領山水畫風格變遷的不朽創新力。

他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他常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從此出名,被明清畫人推崇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圖》前半部分略小,只剩一山一水一丘壑,便得名《剩山圖》。畫卷縱33厘米,橫51.14厘米,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後半段較長,由於寫有黃公望的題跋,贈予師弟無用,便得名《無用師卷》,橫639.9厘米,縱33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在章法布局上將五代、北宋的全景式構圖法與南宋的小景構圖法相結合,既有曠遠不羈的情調,又有主次分明的優點。

《富春山居圖》 代表了元代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體現了黃公望晚年出塵脫世的恬靜心跡,對後世影響頗大。

《富春山居圖》為什麼成了兩部分?

據記載,《富春山居圖》曾輾轉留傳吳洪裕手中,吳洪裕在臨死之際,命家人燒毀《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吳洪裕的侄子吳子文「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畫卷雖被搶救出來,但長卷中段已燒出一連串大洞,已無法修補,只好將《富春山居圖》重新裝裱為兩幅畫。

吳鎮:愛畫漁夫與墨竹

吳鎮(1280—1354),祖名吳澤,字仲圭,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吳鎮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遊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的創作靈感,其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

▼《墨竹譜冊》


《墨竹譜冊》繪於至正十年(1350年),共二十二頁,前兩頁以草書書寫蘇軾《題文同畫偃竹記》,後二十頁分別畫新篁、嫩枝、老乾、垂葉、雨竹、風竹、雪竹等,畫竹或粗竿挺拔,或細枝臨風,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皆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與心得,誠為一件書畫合璧的佳作。

「漁父」是中國文化史上智慧和隱逸的象徵,文人墨客常以之為題,抒發高蹈情懷。

▼元, 吳鎮《漁父圖》,縱84.7厘米,橫29.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所畫《漁父圖》繪煙波杳渺間,漁父孤舟獨釣、怡然自得之景,既突顯出江南水岸蒼潤渾厚的特色,亦營造出漁人「雲散天空煙水闊」的自在心境。

▼元, 吳鎮《溪山高隱圖》,縱160.0厘米 橫73.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高隱圖》繪高士山間結廬、幽聽鳥鳴之景。畫中林木水墨交疊、明潤清透,坡石濕筆皴染、潤含春雨,極盡江南雨後雲山之妙。

吳鎮以此作為代表的疏落澹遠之濕筆墨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四家」之首沈周自稱「梅花庵主(吳鎮)是吾師」,王世貞、董其昌將其納入「元四家」之列。

吳鎮與黃公望、王蒙、倪瓚等許多山水畫大家均提倡墨戲、士氣、逸氣,從而創造了極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畫,使元代繪畫大放異彩。

王蒙:《青卞隱居圖》董其昌譽其為「天下第一」

王蒙(1308年—1385年),元代‬末年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因胡惟庸案牽累,於大明洪武十八年死於獄中。

王蒙出身書畫世家,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

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其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其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

《青卞隱居圖》被認為是王蒙傳世的一幅代表其藝術風格和追求的精品力作,描繪的是王蒙家鄉吳興卞山的景色,董其昌推崇其作為「天下第一」。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紙本水墨,縱140.6厘米 橫4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青卞隱居圖》以高遠法布局,干、濕筆共用,水、墨法並施,描摹出千岩萬壑崢嶸崔嵬之景,極盡卞山雄偉奇崛、蔚然蔥茂之勢。

《青卞隱居圖》其精湛絕倫的繪畫技法,締造了中國畫筆墨形式美的典範,玄幻多變的空間分割更是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開一代山水畫之新風。

而王蒙的《夏日山居圖》也被專家定為「國寶級」作品。

▼元 ,王蒙《夏日山居圖》(局部),縱118.4厘米 橫36.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郁然深秀的筆墨與朗潤清幽的意境,曾為後世畫家廣為臨摹、師法。

倪瓚:畫法疏簡,格調天真

倪瓚(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無錫(江蘇)人。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他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

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 ,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

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其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秋亭嘉樹圖》等傳世。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縱94.6厘米 橫35.9厘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虞山林壑圖》是倪瓚晚年訪好友伯琬高士後,憶寫二人看雲弄翰、把酒題詩之情而成。畫面採用「一河兩岸」三段式布局,前景五株古木,枝葉蕭疏;中景一江碧水,波瀾不興;遠景磊磊奇石,映照清澗。

畫中層層疊加的繁複皴法、縱情揮灑的巧妙點苔,將觀者的審美重心由可居可游的山水之美,引向精妙絕倫的筆墨之美與沖淡蕭散的意境之美,可謂「一木一石,自有千岩萬壑之趣」。

▼元,倪瓚 《漁莊秋霽圖》,縱96.1厘米 橫46.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漁莊秋霽圖》繪太湖一帶秋日雨過天晴之景,是體現倪瓚「高逸」繪畫理念與風貌的典型作品。圖中近景嘉木形癯神傲,中景湖水一塵不染,遠景巒渚連綿逶迤。

全圖筆墨疏簡,呈現平淡蕭瑟、荒寂枯遠的疏離意境。

清人布顏圖稱倪瓚之畫「冰痕雪影,一片空靈,剩水殘山,全無煙火,足成一代逸品」,綜觀此作,可謂實至名歸。

「元四家」在藝術上都受到趙孟頫的影響,他們以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對後世的繪畫,尤其是"南宗"一派影響巨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