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丹:從儒家的「仁愛」出發看家庭的第一本位

文以傳道 發佈 2024-04-10T11:54:03.568848+00:00

以《論語·子路》中孔子與葉公關於「親親相隱」的案例來說:「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字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如果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容易便認為孔子就是親情至上主義者,從而認為這是儒家愛有差等的表現。

提到「仁愛」,後人常常將儒家與墨家做對比,並認為儒家強調的是具有血緣親疏的差等之愛,墨家主張的則是打破血緣親疏的平等之愛,由此給儒家打上了「愛有差等」的標籤。我們每個人生下來所處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因而也就具有了相應的家庭角色,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由此可見,儒家的出發點是要回到人生之為人的第一場所,還原和保持人與人之間最初和最直接體會到的情感,這種情感正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親情。

以《論語·子路》中孔子與葉公關於「親親相隱」的案例來說:「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字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如果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容易便認為孔子就是親情至上主義者,從而認為這是儒家愛有差等的表現。但是,此處的語境背景強調的是父子關係,是從血緣上無法割捨的父子之情,這種下意識的為對方考慮和擔憂的出自本心的情感才是人最真實的感受,這種情感是無法割捨的,是至善之性的外在顯現,是應該得到保存的。倘若我們每個人在面臨道德與法治的兩難境地都做出了冷靜的判斷遵循所謂的正義的話,這便喪失了作為人根本的至善之性,是不符合天賦予我們的至善之性的。這種由內心主動地、自願地發動的情感是符合至善之性即天道的,應該得到保存,因而並不能片面地理解為「愛有差等。」

誠然,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視家庭的重要性,其一是因為家庭的組成是以不可割捨的血緣關係為基礎,其二是因為家庭乃是人體出身所面臨的首要場所,因此,個體的情感均是在家庭之中最先得以表達,個體的道德意識和思想素質亦是在家庭之中最先得以涵養,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對象性關係也在家庭之中最先得以預演。正是基於這樣的表達、涵養和預演,個體才可能將具足於心中的「德性」體現出來,形成自覺的德性意識,才能具備突破家庭這一首要倫理境遇走向社會公共生活的智慧和實踐能力。

將視角拉回現在,家庭作為人生存的第一場所沒有變,作為維繫血緣關係的紐帶沒有斷,然而,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卻發生了轉變。或許一開始是由於父母外出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你們之間心生距離;或許是發展到青春期,由於你的叛逆與父母的嘮叨,你們之間產生隔閡;又或許到了成年時期,由於你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圈子,「家」不再是你最惦記的地方。但是,我們似乎都忘了作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親情其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特質,即下意識地情感付出而不求回報,這種最真摯的情感是人之常情,是人之本性。

我常以為父親的愛像巍峨的大山,莊嚴又聳立,不輕易流露。事實上,父親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藏於深處,隱於細節。他會在我回家時特地做我喜歡的菜,會在朋友聚餐時看穿我的羞澀給我遞紙巾,也會在我面臨困難和選擇時無條件支持和相信我。在不斷成長的年歲中,或許他缺席了我成長的某些時刻,或許我們的溝通也曾是困擾雙方的難題,但這些看似是問題的問題似乎都在我們各自的成長中不斷和解,我不斷能理解「父親」這個角色的意義,他承擔著整個家庭的責任,肩負著一個家庭的重量。「父親」這個角色賦予他的責任與義務超過了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角色。

我常以為母親的愛像涓流的小溪,溫和又堅定。事實上,母親對我的愛更多的是嘮叨和操勞。她包辦著家裡的一切,在家裡「無所不能」。譬如,明明就在我眼前的東西就得是媽媽才能幫我找到,要炒一份西紅柿雞蛋的時候還要打電話問她,是先炒雞蛋還是番茄,除此之外,她也會承包一些我們因頑皮導致的「縫補工作」。不過,最令我感到有趣的在於我們可以彼此互穿對方的衣服和鞋子,每當我外出玩耍總差一件外套或者打底時,我就會打開她的衣櫥「翻箱倒櫃」,就像小時候偷穿媽媽的高跟鞋一般有趣又小心翼翼。但是,隨著年歲的成長,我逐漸感受到離開她的身邊內心經歷著煎熬,那是一種嘆息時間流逝在她臉上留下歲月痕跡而自己尚未事業有成能讓她坐享其成的無力感。

「父親」「母親」作為家庭這個倫理場所賦予的角色,承擔著由家庭賦予他們的責任和義務,肩負著遠超於他們自身的家庭重擔。但是,現在也有一種聲音認為人在進入父母的角色之前人首先是一個個體,所以首先應該把自己的人生過好。這話說得沒錯,但是,或許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一下,成為一個個體所經歷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而後才是社會這個公共體。在家庭這個場所,我們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角色以及這個角色所賦予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將這些責任與義務都履行到位才能具備突破家庭這一首要倫理場所進入社會公共生活的智慧和實踐能力,才能稱之為一個完滿的「個體」。家庭作為人生下來的第一場所,不可割捨的是血緣,同樣不可割捨的是以血緣建立起來的人之常情,即親情。這也正是儒家強調家庭作為第一本位的核心所在。

誠如孔子所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當父母健在時,我們應該抓住這些寶貴的時間,盡到自己作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我們外出遠行時,不忘給父母報聲平安,以避免父母的過度擔心和牽掛。或許是打個視頻,或許是發條語音,又或許只是道聲平安,盡你所能,讓他們安心,讓自己問心無愧。


來源:「貴研新聲」公眾號

歡迎關注@文以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