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智慧】《孫子兵法》: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創客ip老梁 發佈 2024-04-10T13:18:43.643573+00:00

小到吃什麼穿什麼,大到組織戰略和人生方向,時刻困擾,終生困擾。選擇之難,根本原因有兩個:信息的不對稱性,結果的不可逆性。

做選擇,從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小到吃什麼穿什麼,大到組織戰略和人生方向,時刻困擾,終生困擾。

選擇之難,根本原因有兩個:信息的不對稱性,結果的不可逆性。

信息不對稱,使得我們在做所有決策時,都有賭的成分。

結果不可逆,使得我們十分擔心一旦選錯,精力、資源甚至生命都無法挽回。

大軍事家孫子談到選擇,精煉地總結為:「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塗,通途,道路的意思。整句話翻譯為:「有的行軍路線不要走,有的軍隊不能攻擊,有的城池不能占領,有的土地不能爭奪,上級的命令要靈活執行。」

商場如戰場,這些深刻的原則,到今天在市場上依然彌足珍貴。

首先要弄明白,孫子為何要強調放棄的重要性呢?

因為在波譎雲詭的競爭中,凡是看起來唾手可得的東西,都可能是一個誘餌。這個誘餌如果是對手投放的,你吃下去就會中招;即便不是對手投放的誘餌,但你在前進的道路中分散了精力和資源去抓小放大,就會得不償失,也是一種失敗。

不走,不打,不攻,不爭,不執行,這背後,孫子告訴我們要具備全局觀。

只有看明白這條道路、這隻軍隊、這座城池、這片土地在我們整體目標中的位勢和價值,我們才能準確判斷這只是一個局部利益,還是值得拿下的戰略性資源。

全局觀是一把選擇標尺,但僅有全局觀還不落地。想要拒絕到嘴的肥肉,我們還要鍛鍊以下三種能力:一,洞察力;二,意志力;三,決斷力。

1、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直達本質的穿透力。

我們先來看一個明清作戰的經典案例:血戰薩爾滸。

公元1619年2月,明朝派出20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後金。

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坐鎮瀋陽負責總指揮。四路大軍的將領分別是杜松、李如柏、馬林、劉鋌。這四個人都是總兵級別,也都是明軍悍將。尤其是劉鋌,武狀元出身,曾經參加過抗倭援朝戰爭,立下了重大戰功。劉將軍善使一把幾十斤的重刀,有萬夫不當之勇。

後金統帥努爾哈赤卻一眼看穿了楊鎬的無能:四路大軍準備不充分,行軍間隔過遠,首尾難以相顧,於是果斷定下了「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戰爭形勢果然如努爾哈赤所料:後金軍先在薩爾滸以逸待勞,利用惡劣天氣和熟悉地形的優勢伏擊杜松部,一舉全殲明軍6萬人。緊接著後金軍馬不停蹄北上迎擊馬林部。由於努爾哈赤對戰場局勢的準確判斷,占領高地後分兵兩路以騎射為主要攻擊手段打擊明軍,使得移動速度極慢的明軍完全處於下風,很快就成了後金軍對明軍一面倒地追殺,4萬大軍傷亡殆盡,馬林僅以身免。

努爾哈赤並不休整,帶領士氣高昂的軍隊東進迎戰劉鋌部,同時派出間諜欺騙劉鋌說:杜松部已經得手,讓劉部快速到達戰區進行合圍。

劉鋌不明就裡,輕裝急進,在阿布達里崗被後金軍包圍。老將軍被後金軍的箭雨射死,所帶部隊也大部被殲。而李如柏聽說三路都已失敗,驚慌失措,在撤退途中自相踐踏死亡千餘人,率領的朝鮮軍也投降了後金。李如柏帶領殘部逃回瀋陽,一年後自殺身亡。

這一仗,是明金戰爭的轉折點。從此以後,關外之局面逐步失控,後金獲得了對大明的戰略主動權。

後金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努爾哈赤優秀的戰場洞察力。

想要洞察力好,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儘可能地多掌握信息,深入分析後做出判斷。

2、意志力

意志力就是堅守初心、拒絕猶疑的恆定力。

我們來看看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由於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兩軍的戰略態勢是:朱棣領導的燕軍勇敢善戰,但兵力較少;建文帝優柔寡斷,識人不明,前期任用的統帥李景隆自大無能,損兵折將;後期朱允炆又反覆無常,導致龐大的中央軍在各個戰場經常處於被動狀態。

但即便如此,由於燕軍與中央軍相比,實在過於弱小,戰爭一度陷入膠著狀態。在南下攻打濟南的時候,朱棣不僅被鐵鉉打敗,自己都差點死於戰場。

這個時候朱棣的高參姚廣孝指出:必須捨棄濟南直撲南京。

只要能拿下都城,其餘的城池都會傳檄而定。

朱棣深以為然,決定不再拘泥於一城一地,率主力部隊繞城南下,兵峰直指南京。進軍到靈璧時,由於燕軍大將李斌戰死,且天氣開始炎熱,絕大多數燕軍將領要求北返。但朱棣不為所動,堅持渡河南下,並獲得了大將朱能的支持,終於說服將領們繼續作戰,並贏得了靈璧大戰的勝利。

此後,燕軍順風順水,一路攻入南京,獲得完勝。

長達4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有無數次都處在失敗的邊緣。但他從不氣餒;調整戰術後頂住了拿下濟南的誘惑,堅定地繞道南下,且在全軍意志力崩潰的時候,依然信心百倍地堅持進軍,真正做到了「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

3、決斷力

決斷力就是敢於拍板、敢於擔當責任的承受力。

公元979年7月,宋遼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虧輸,宋太宗身中兩箭狼狽逃回。但遼景宗希望藉機擴大戰果,並不休兵,派出燕王韓匡嗣為主帥,耶律沙、耶律休哥為大將,統兵10萬南下尋殲宋軍主力。

宋太宗緊急調派劉廷翰為總指揮,李繼隆、趙延進、崔彥進等為大將,率軍14萬迎敵。在劉廷翰出發前,宋太宗親自接見他,把自己精心設計的作戰陣圖「平戎萬全陣」相贈,囑咐他按照這個去排兵布陣。

雙方大軍對峙於滿城,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大將趙延進首先發現了宋軍的一個巨大錯誤:全軍像攤大餅一樣平鋪在百餘里的戰場上。這樣布陣雖然看起來氣勢恢宏,但每個軍陣相距數百米,非常便於遼軍騎兵穿插包圍。士兵們也非常惶恐,毫無鬥志。

趙延進向劉廷翰進言道:「我們這樣的陣型必須改變。否則遼軍一旦發動衝鋒,我軍如此分散,根本扛不住騎兵衝擊!」

劉廷翰當然知道這個缺陷,但他身為主將,另有一層顧慮:宋太宗為人猜忌。如果不按照他的陣圖列陣,打勝了未必獎勵,打敗了肯定性命不保。

這個時候大將李繼隆斬釘截鐵地說:「趙將軍的意見是對的,如果將來戰敗,我來承擔變陣的責任!」趙延進也表示自己要一力承擔。

有了這兩個人的擔保,劉廷翰心裡有底了。因為李繼隆不僅是一員猛將,更是宋太宗的大舅哥。而趙延進也是出身名門,父親做過後周的高官,在朝中廣有人脈。

劉廷翰下定決心廢除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收縮軍隊重新布陣,同時為了麻痹遼軍以留出換陣的時間,特意派使者去向遼軍主帥韓匡嗣詐降。

韓匡嗣本是一個御醫,行軍打仗不是他的專長。一聽說宋軍有意投降,立刻深信不疑,並否決了名將耶律休哥的「謹慎防守」的建議。

等宋軍大部隊集結完畢,劉廷翰派出由崔彥進率領的奇軍也穿插到了遼軍側翼。劉廷翰一聲令下,宋軍對毫無防備的遼軍發動了突襲。遼軍猝不及防,毫無鬥志,被殺得屍橫遍野。韓匡嗣在耶律休哥的保護下逃往遂城。

宋軍大獲全勝。

敢於做是勇氣,敢不做是更大的勇氣!

拿得起是智慧,放得下是更大的智慧!

孫子的每一句話,都由無數鮮血得來,由無數生命驗證。直到今天,《孫子兵法》所歸納的戰爭原則,都是支撐我們做決策的強大思想武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