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十一:愛很偉大麼?為什麼莊子說愛的出現是道的虧損導致的

優雅圓月up 發佈 2024-04-10T15:37:00.126304+00:00

那時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無以復加了。

萬物本來就是統一的,是沒有是非分別的。愛的出現是道被蒙蔽的結果。天下真有功名這種事麼?那誰都有自己的功名,還是等於沒有功名,萬物還是齊一的。任何人沒有什麼可炫耀的,都按照自然規律做好自己就很好了。

書接上回。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無以復加了。其次,認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再其次,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是與非的顯露,對於宇宙萬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現虧損和缺陷,理解上出現虧損與缺陷,偏私的觀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與虧缺嗎?果真沒有形成與虧缺嗎?

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所以昭文才能夠彈琴奏樂。沒有形成和虧缺,昭文就不再能夠彈琴奏樂。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樂律,惠施樂於靠著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說是登峰造極了!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跡得到記載並流傳下來。他們都愛好自己的學問與技藝,因而跟別人大不一樣;正因為愛好自己的學問和技藝,所以總希望能夠表現出來。而他們將那些不該彰明的東西彰明於世,因而最終以石之色白與質堅均獨立於石頭之外的迷昧而告終;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什麼作為。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成功嗎?那即使是我雖無成就也可說是成功了。像這樣便不可以稱作成功嗎?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沒有成功。

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託於有用之中,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觀察事物而求得真實的理解。

至:造極,最高的境界。封:疆界、界線。以:原本作「之」據文義改。昭氏:即昭文,以善於彈琴著稱。莊子認為,音本是一個整體,沒有高低長短之分就無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師都不可能同時並奏各種各樣的聲音。正因為分出音的高低長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來。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枝策:用如動詞,用枝或策叩擊拍節,猶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說舉杖擊節。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學派的著名人物。據:依;梧:樹名。惠施善辯,「據梧」意思就是靠著桐樹高談闊論。一說「梧」當講作桐木几案,「據梧」則是靠著几案的意思。幾:盡,意思是達到了頂點。載:記載;一說載譽。末年,晚年。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專長和學識。明:明白、表露。堅白:指石的顏色白而質地堅,但「白」和「堅」都獨立於「石」之外。公孫龍子曾有「堅白論」之說,莊子是極不贊成的。昧:迷昧。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說指惠施之子。綸:緒,這裡指繼承昭文的事業。這句語意有所隱含,意思是「雖我無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況都叫有所成就的話,即使是我沒有什麼成就也可說有了成就了。滑(gǔ)疑:紛亂的樣子,這裡指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圖(圖):亦寫作「啚」,疑為「鄙」字之誤,瞧不起,摒棄的意思。

關於地球的年齡,科學家最新估計是45.5億年,那麼46億年前,連地球都沒有,就更不用說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了。莊子誇獎古代的人,真是智慧達到了極高的境界,為什麼說古人智慧達到極高境界呢?因為他們認識到地球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是沒有萬物存在的。莊子高度認可這種認識成果,用了他最高的稱讚方式稱讚古人的智慧。「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智慧次一等的人,認為有萬物的存在,但是萬物混同一體,沒有分界限定。智慧再次一等的人,認為萬事萬物是有界限分別的,知道動物植物、山川河流土地的界限,但還沒有是非心。自從開始有是非心,萬物混一的道就開始有所虧損。道為何會有虧損呢?因為有是非就有了偏愛的心。這就是著名的「道虧愛成」。道就被愛這種「小成」給掩蓋了。

可見愛這種東西,是對道有損害的。我們愛自己的孩子,由愛很容易形成嬌生慣養,我們的愛很有可能使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廢人。說句不吉利的話,假如孩子父母早亡,什麼事都要靠他自己,他會在很小就有主心骨,就會在很小不得以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未來。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愛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你試著不那麼愛他,是對他的幫助呢?還是對他的損害呢?你品,你細品。

天下真的有成功和不成功這樣的事麼?果真沒有成功和不成功這樣的事麼?要是有成功和不成功,我們說昭文彈琴就是成功的。要是沒有成功與不成功,昭文就不彈琴。什麼意思呢?昭文彈琴,每一個聲音都是五音中的一個,不可能一下彈出五音來,說他成功,其實就是把五音割裂。說他不成功,那就是彈出一個音符,而放棄了其他音符。一方面成功,而放棄了更多的方面,這也叫成功麼?或者說,他只會彈琴,不會做飯和其他的技能,假如他啥都會,樣樣都差不多,你說他什麼都成功也行,你說他什麼都不成功也可以,也就無所謂成功和失敗了。

昭文彈琴、師曠枝策、惠子據梧,枝策:是拿著兩塊板敲擊或者拿著一塊板敲擊木柱,應該水平很高,很動聽。據梧:就是惠施和別人辯論累了,坐在梧桐樹下歇一會兒。這三個人在這方面的智慧,是代表當時的最高水平,所以他三個人的這方面的能力傳於後世。因為他們三個人確實喜歡彈琴、據梧、辯論,所以本領超出普通人很多很多。因為太過專長,就想讓別人明白他們的能力。別人領會不了卻一定要讓別人領會,所以惠施抱著「堅白」這種糊塗的理論的終其一生。他的兒子又繼承他父親的理論而話費了畢生的精力,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成就。

那麼什麼是「堅白論」呢?這裡說明一下,堅白論是戰國時期名家辯論的著名論題之一。當時分為兩派,一派以公孫龍為首,他分析石頭,認為視覺只能看到石頭的白色而看不到堅硬,觸覺能摸到堅硬卻摸不到白色。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這是「離堅白」的一派。另一派主張「盈堅白」,以墨子為首,認為堅白同是石的屬性而不可分。惠施是主張離堅白的。我始終看不明白這種辯論的現實意義,可是他們卻辯論的不亦樂乎。莊子也是感覺他們的辯論實在是沒有什麼意義。

昭文彈琴、師曠枝策、惠子據梧,他們守著一種一種技能而花費了畢生精力也可以算是有成就,那麼誰都在某一方面有點本事,這樣我們大家都可以算是有成就了;如果他們那麼專業也不算有成就,又怎樣才能算是有成就呢?這樣就誰也算不上有成就了。言外之意是跟本就不存在有成就和沒有成就的問題。這大概算是「齊功名」吧。所以迷亂人心的炫耀,是聖人所要摒棄的。所以聖人不用個人的才技辯說誇示於人,而是寄寓在事物的自然規律中,這就叫做「以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