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數字時代,人人都是藝術家?

文匯網 發佈 2024-04-10T16:01:00.272716+00:00

如果藝術家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是匠人,在19世紀還在流浪,在20世紀趨於職業化,那麼在21世紀,藝術家則受到了經濟環境帶來的嚴重衝擊。

《藝術家之死:自媒體時代創意人士的生存處境與未來》

[美] 威廉·德雷謝維奇 著

陳嘉藝 譯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如果藝術家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是匠人,在19世紀還在流浪,在20世紀趨於職業化,那麼在21世紀,藝術家則受到了經濟環境帶來的嚴重衝擊。我們先有了快餐,然後有了快時尚,現在又有了快藝術:快音樂、快寫作、快視頻、攝影、設計、插畫等廉價創作。這些被快速消費的藝術品,讓我們隨心所欲,狼吞虎咽。然而,在這個被數字、資本統治的時代,又僅僅是藝術家才如此嗎?我們每個人恐怕也將或正在面對這樣的現實。

藝術家獲得報酬的方式(及其報酬的多少)影響著他們的創作:讓我們得以親身體驗的作品或是標誌我們的時代、形塑我們的思想的作品。事實總是如此。藝術可以是永恆的,因為它超越了自己的時代。但像所有人類的產物一樣,藝術品總是順應時代而作,它所處的種種環境決定了它的形態。人們往往選擇否認這一事實,不過藝術家們都懂。我們越是理解我們所認可的東西,就越不理解我們所不認同的。真正的原創性藝術,那些實驗性、革命性、新潮的藝術,總是微不足道的。在利於藝術發展的時代,人們可以接受更多類型的藝術創作,在這樣的時代,只要這些作品可以延續,或者說只要藝術家能堅持下去,它們總會得到認可。不過在不利於藝術發展的時代,人們能認可的藝術創作則越來越少。在21世紀,我們還能接受怎樣的藝術呢?

文藝復興時期的贊助人、19世紀的中產階級戲迷、20世紀的大眾群體、公共或私人基金會、贊助商、收藏家等,這些金主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藝術家該做出怎樣的作品。21世紀的經濟不僅從藝術界大量吸金,也以不經意又還算積極的方式操控著藝術界的走向。以眾籌網站為代表,新的資金源出現;私人贊助等舊有贊助形式回歸;品牌藝術或是企業贊助等形式被鞏固,而院校聘用等形式被弱化。這些變化也影響著藝術創作。

在本書中,我將重點著眼於這些變化。通過網際網路,每個人都可以不經任何中介直接與觀眾,也與藝術家接觸。網絡抑制了職業藝術創作,但它也催生出一批業餘藝術家。網絡偏好高效、簡潔與重複,也熱衷新奇又富有辨識度的作品,而它最重視的是靈活性、多功能與外向性。所有這些(此外,還有更多的網絡特性)都在改變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什麼是好的藝術?什麼才算是藝術?

藝術本身還會繼續存在嗎?我所指的不是創意或是製作,如演奏音樂、畫畫或是講故事,等等。這些我們一直在做,也還會一直做下去。我指的是18世紀以來才出現的關於藝術的特定概念,是大寫的藝術:具體來說,藝術是指一個可以建構意義的自主領域,它不再從屬於教堂和國王的舊勢力,抑或是政治與市場的新勢力,不再對任何權威、意識形態,或是藝術大師負責。根據這樣的概念,藝術家的工作不再是取悅觀眾或是追捧任何信仰,不再是讚美上帝、某一團體,或是贊助的運動飲料,而是為了表達一種新的真理。那這種藝術還會繼續存在嗎?

我和另一位獨立音樂界的大佬基姆·迪爾交流了一下。(她同時是小妖精樂隊和飼養員樂隊的成員)迪爾在俄亥俄州的代頓長大,在50多歲時她又回到了那裡生活。她將自己比作中西部工業城市的工人,更確切地說,是後工業時代中西部地區的工人。這並不是在自怨自艾。她告訴我: 「我就是名汽車工人、鋼鐵工人。儘管工業生產已經成為過去,但我還是其中一員。」只不過音樂不是挖礦或是落後的工業生產。我們可以不再依靠那些落後的工業生產生活;我們也找到了煤的替代品。但是音樂卻不可替代。你每天會花多久消費藝術?不光是視覺藝術或是高雅藝術;而是所有的藝術:書、電視劇、音響里的爵士樂、耳機里的歌曲、繪畫、雕塑、攝影、音樂會、芭蕾、電影、詩歌、戲劇,等等。不用說,每天都會花上幾個小時吧。如果再考慮一下人們現在聽音樂的方式,可能我們醒來的每分每秒都可以被計算在內。

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沒有職業藝術家嗎?那些科技的布道者會讓我們這樣想。他們堅持認為,我們回到了業餘藝術家的黃金時代,就像那些在美好舊時光里進行的民間創作一樣。那麼,在你消費的各種藝術里,有多少是出自業餘藝術家之手呢?除了你室友的樂隊,可能少之又少。你是否看過你表親的即興樂隊?那是你想要的藝術嗎,不只是餘生,也會在未來存在的藝術?的確,任何東西都變得唾手可得,但是你又能接觸到什麼呢?別人室友的樂隊?偉大的藝術,甚至只是好的藝術,都需要一些人把自己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也就是說,需要靠的是職業藝術家。對於那些投身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業餘的創意固然不錯。但是,這不能與貨真價實的藝術相提並論。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與金錢的書。我將討論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是如何變化進而改變了藝術。我會在這本書中,向你講述在21世紀的經濟環境下,藝術家們(包括音樂人、作家、視覺藝術家、電影電視製片人)謀生與奮鬥的故事。

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

編輯:周怡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