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舉報《水滸傳》?

樂蘭花香 發佈 2024-04-10T16:24:11.336085+00:00

一位網友寫的「千字信」發在浙江省政府網絡平台,信中強烈建議將《水滸傳》從中小學課本中剔除,不僅如此,他還建議把《水滸傳》從四大名著中剔除。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長不出抵抗「假惡丑」鎧甲。


誰能想到,編入教材的《水滸傳》被舉報了。


一位網友寫的「千字信」發在浙江省政府網絡平台,信中強烈建議將《水滸傳》從中小學課本中剔除,不僅如此,他還建議把《水滸傳》從四大名著中剔除。原因是這位網友認為《水滸傳》會毒害孩子,引發很大的思想混亂。


回歸作品本身,一部流傳千年,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文學巨作得到這樣的負面評價,何以至此?



《水滸傳》有毒?


這位網友認為《水滸傳》毒害青少年的原因主要有3個:


文中內容惡毒污衊醜化女性;

情節十分不符合邏輯;

無原則歌頌濫殺無辜。


圖源澎湃新聞


此事發酵後,浙江省教育廳立馬做出回復,肯定了這位網友對《水滸傳》部分評價的合理性,但也解釋了為什麼把《水滸傳》放進教材中。


其實,辯證地看《水滸傳》具有獨特的價值。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它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


通俗地說,古代的書籍使用的大多都是文言文,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有極高的門檻,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識壟斷,而白話文的出現則讓更多普通百姓擁有了閱讀文學和了解知識的機會。


胡適曾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他公開表示成功推行白話文有《水滸傳》的功勞。這也是《水滸傳》獨特的歷史價值之一。


網友自發總結歷史上《水滸傳》的正面評價


在寫作手法上,《水滸傳》不僅做到了接地氣,還創新了多種文法,被後世模仿。明代文學家金聖歎評價水滸傳,至少使用倒插、夾敘、弄引等十五種創新文法。


而且它對於群像人物描寫的精細稱得上是四大名著之首,不管是宋江、武松、魯智深,還是李小二、牛二、何九叔,都各有特色,被塑造得十分豐滿。


在讀者群中,有不少人分析《水滸傳》的語言十分精煉。描述月亮升起寫道:「卻早天色向晚,東邊推出那輪明月上來。」描述魯達出逃的慌亂寫道:「不分遠近,豈顧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腳快有如臨陣馬。」,類似精彩的文法水滸傳里還有很多。


從敘述技巧到遣詞造句,放入中小學生課本中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文學鑑賞能力。


更何況,脫離了歷史背景和時代局限去評判一部作品的價值取向本身就是不客觀的。為了去其糟粕,便連精華一同摒棄並不是最優解。


回到對於《水滸傳》價值取向的擔心,一部好的作品「有善,有惡,有善與惡之間的不得已,有隱忍,有掙扎,一言一行背後都鐫刻著人性的複雜。」它和真實世界一樣,不是絕對的黑白兩分,那些真善美和假惡丑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存在。


與其去創造那個不可能存在的無菌環境,不如思考如何正確引導書中的內容,讓孩子擁有批判性思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回頭看,類似的投訴舉報真的不少,大到價值觀念,小到日常行為,都能觸發一部分人「保護」未成年人的雷達,其中,影視動畫就是重災區。


曾經一部叫《菲夢少女》的動畫片,講述主人公為了實現夢想不斷努力的過程,但播出到第二部時卻被人舉報,片中角色「染髮,穿得花里胡哨在舞台上換裝」,價值導向有問題。


圖源《菲夢少女》


隨後,播出該動畫片的電視台調查後回應,動畫傳遞的價值觀是「迎難而上,永不放棄。而片中人物的各色頭髮只是為了幫助觀眾快速辨別,不是提倡染髮……忽略了動畫片對未成年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圖源微博


也就是說,這部動畫片的價值導向是沒有問題的,但它最終依舊難逃停播的結局。


無獨有偶,熱播動畫《熊出沒》也曾被家長舉報,片中出現「見鬼」、「臭狗熊」、「笨蛋」諸如此類的不雅用詞。


也有新聞爆出,「8歲女孩疑模仿《熊出沒》從6樓墜下,搶救3天離世」,事件發生後,女孩的父親向動畫片製作公司索要賠償。


這起案件最終的判決結果是,女孩父母承擔80%的責任,動畫製作公司承擔10%的責任,也就是說,最大的責任主體依舊是孩子的父母。


圖源微博


江蘇省消保委做過一個調查,選取了21部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動畫片,做成問卷調查,抽取了1026名家長,並對20位家長和幼小教師進行採訪。


數據顯示,這些家長認為21部動畫片中存在1465處易被模仿的危險點。其中不乏受到許多未成年人歡迎的動畫作品。


圖源江蘇省消保委


許多被激怒的網友開始反向調侃:「《葫蘆娃》可以舉報,因為他們隨地大小便,還不保護野生動物,衣服也穿得袒胸露乳。」


圖源《葫蘆娃》


「《大鬧天宮》也應該舉報,裡面有胡作非為,搶劫盜竊的情節。」


圖源《大鬧天宮》


「《黑貓警長》可以舉報,裡面有槍戰,有吃掉丈夫的螳螂,有血腥暴力畫面。」


圖源《黑貓警長》


調侃歸調侃,但這樣的舉報是沒有盡頭的,反而會對動畫市場產生弊端——創作空間緊縮。實際上,進入新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動畫市場基本就被「低幼化」的動畫片包攬了。


其中比較成功的兩個系列是《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其餘動畫片則越來越走向幼稚、粗糙、扁平、或者說教、山寨,基本是糊弄兒童,整個動畫產業缺乏創新、死氣沉沉。」


一旦陷入矯枉過正,那麼對任何作品的審視都會像一場大型「來找茬」的遊戲,頗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



舉報了,然後呢?


曾被許多人作為童年白月光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遭到部分家長舉報後下架。


許多兒時看過這部作品的人紛紛到豆瓣上給出了「報復性」高分,想為這部製作精良的動畫正名。


圖源豆瓣


新周刊的一位作者表示,自己小時候也看過《虹貓藍兔七俠傳》,大人們所謂的暴力和髒話,他一點都不記得。


他只記得「『任長風吹動他英勇的長髮』,記得右手傷了不要放棄,還能學會左手用劍,記得他們在滿身疲憊的時候問『什麼是正,什麼是邪』,記得有個風景很美的地方叫張家界。」


圖源《虹貓藍兔七俠傳》


家長所認為的血腥暴力,粗俗無知,是孩子們眼中的善惡較量,江湖義氣。


當對於「正確」「美好」「正能量」的最終解釋權握在家長手中,當家長的意志和感受可以直接替代孩子的體驗,在這些語境裡被扼殺的只有孩子。


當然,退一步想,那些家長的初衷不過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他們認為的精神烏托邦,且不說它是否存在,但它真的好嗎?


英劇《黑鏡》第四季的第二集《方舟天使》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著實諷刺。


馬麗是一位單親媽媽,她獨自撫養女兒薩拉長大,將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注意力都投注在女兒身上。一次意外,女兒差點走丟,馬麗深感後怕。無意中,她了解到一款產品——方舟天使。


只要將檢測器植入孩子體內,家長就能在顯示屏上實時監測孩子的定位及身體狀況。更重要的是,家長可以同步看到孩子所能看見的事物,並及時進行過濾。


圖源《黑鏡》


比如孩子可能看到黃色暴力血腥內容時,系統可以打碼,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從此,薩拉的世界裡布滿了馬賽克,路邊沖她狂吠的狗是馬賽克。


圖源《黑鏡》


用鉛筆劃破的手,看不到鮮血只能看到馬賽克。


圖源《黑鏡》


同學說出的粗話和行為,也同樣被消音打碼。


圖源《黑鏡》


最終,在「無菌環境」下成長的薩拉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出現障礙。外公病倒在地時,她不懂得去扶,母親在墓地傷心時,她也無法共情。不僅如此,她還結識了一位不良少年,甚至沾染毒品。


這部短片只是一個虛構故事,結局有所誇張,但底層隱藏的邏輯和現實中想為孩子創造「無菌環境」的家長邏輯並無二致。


一方面,想用絕對的真善美,代替假惡丑;另一方面用過度監控和迴避,替代正確引導和良性溝通。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切只會讓結果與初衷相互背離。


資訊時代,每一個生存其中的人都不可能進入那個理想化的無菌環境。那些被家長嚴防死守的東西,很有可能在某一天以一種錯誤的方式走進孩子的世界。


而家長應該做的,是拿掉自以為是完美的保護罩。只有和孩子一起去看見去了解,才能讓他們擁有自己長出鎧甲的能力。


同意的文末點亮【關注】,給文藝作品保留一點空間,也請讓孩子們看見更多元的世界。


參考資料:

新京報書評周刊《水滸里到底有多少好人》

中國新聞周刊《<水滸>太毒,建議刪除?》

新周刊《舉報動畫人物染髮?我勸你買台黑白電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