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范仲淹

慶陽市文體廣電旅遊局 發佈 2024-04-10T16:27:45.529027+00:00

那天,北風勁吹,氣溫驟降,學生們齊聲朗誦《漁家傲·秋思》。我說這首詞是范仲淹在慶陽寫的,時空相接,冥冥中因為慶陽,今人與先賢有了交集,於是孩子們來了興致。公元1040年至1043年間,范仲淹奉命於危難之間,走馬上任主持西北軍事。

那天,北風勁吹,氣溫驟降,學生們齊聲朗誦《漁家傲·秋思》。我說這首詞是范仲淹在慶陽寫的,時空相接,冥冥中因為慶陽,今人與先賢有了交集,於是孩子們來了興致。

公元1040年至1043年間,范仲淹奉命於危難之間,走馬上任主持西北軍事。為抵禦西夏進攻,慶曆初年,范仲淹統領環慶軍隊,在今二將川華池山莊(華池紫坊鄉)境內修築了大順城。在大順城,范仲淹與慶陽的秋天相遇,才有了後來的傳世佳作。

連年戰亂,荒草萋萋,邊塞荒蕪,人煙稀少,年已五十二歲的白髮將軍目睹此情此景,心情悲憤,仰天長嘯,激憤之餘,一揮而就,《漁家傲·秋思》由此面世。范仲淹存世的五首詞,有兩首就是在慶陽寫的,除《漁家傲·秋思》外,另還有一首《蘇幕遮·懷舊》。他的文字意境闊遠、景致穠麗、毫無衰情,抒發了邊關將士濃烈的思鄉之情,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范仲淹戍邊四年,善於用兵,更為人稱道的是,在慶陽期間,他樂於選賢任能,長於獎掖後生,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他的激勵下,青年才俊張載棄武從文,發憤讀書,終成一代理學大師。他慧眼如炬,悉心培養還是下層士兵的狄青和種世衡,使他們成為有宋一朝不可多得的名將。訓練士兵,開墾荒地,屢敗西夏,西北邊界有如銅牆鐵壁,羌人尊稱他為「龍圖老子」,有「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之說。

因領略西北有功,1043年范仲淹被召回京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滿腔赤誠的范仲淹,身在京城,心繫西北,多次上書,要求改革,富國強兵,與富弼等人在宋仁宗支持下,由此開始了一場大變革,史稱慶曆新政。這樣一場足以蕩滌泥污扭轉國勢的改革,雖然朝中大多數官員叫好稱讚,卻因觸犯了大地主利益,受到他們反對,於是范仲淹及新政支持者們紛紛被貶出京,貶謫四方,歷時一年有餘,終告失敗。

1046年,岳陽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後,致信范公求文,大意是說:「新樓成了,請你寫篇文章,行不?」滕子京與范仲淹,堪稱難兄難弟,其時都是戴罪之身,貶謫地方,同病相憐,惺惺相惜,范仲淹見信,欣然接受,援筆成文,凡368字,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不僅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滕子京的隨意之舉,成就了一樁文壇佳話。同樣遭遇貶謫,同樣知己難覓,論格調境界胸襟,就比白居易616字的《琵琶行》高出許多!

范仲淹不僅文韜武略過人,而且治家有方。長子范純佑,曾隨父出征慶陽,吃住與士卒相處一起,每逢出征,必然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父子攜手同心,范仲淹因此用人無失,算無遺策,出征必勝。可惜純佑體弱多病,年四十九就去世。二子范純仁成就不凡,在理學宗師程頤的眼裡,北宋名相首推二人,李沆和范純仁。范純仁行為低調,為人忠義,淡泊名利,侍親極孝,一生清廉,體恤民情,人稱「布衣宰相」。與乃父一樣,曾知慶州,天旱饑荒,純仁當機立斷,不待上命,就開倉放糧,救活無數百姓,待秋天欽差到達時,感激涕零的百姓已自行補足了公糧。純仁善良、勤勉、清醒、通透,大有乃父之風,自認:「吾生平所學,得之忠恕二字, 一生用之不盡」,告誡子弟,德行成就之關鍵在於「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三子范純禮沉毅剛正,處事公道,勤勤懇懇,官至參知政事,為人稱頌。四子范純粹,為人幹練,任事負責,官至戶部尚書。看其四子,除長子早早去世外,其餘都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在那個時代,學而優則仕,由此來說,范仲淹是個成功的教育家。

范仲淹去世後,作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偶像」,他的諡號被賜予「文正」。中國古代士大夫死後能被賜諡號「文正」的必然是政績、人品、學問等各方面均有建樹的立功立德立言者,司馬光曾評價道:「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如此說,可見這一諡號地位之重,文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諡號,也是統治者給文人的最高褒獎。歷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人生前或死後獲贈文正諡號這一盛譽,其中宋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9人,元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等5人,明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等4人,清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8人。

范公泉下有知,看到今天的慶陽,必然會捋須微笑,再寫一首《漁家傲·秋思》!

冬日來一趟慶陽,美景美食都不辜負!

一歲初始,予你慶陽四季

慶陽文旅這十年——慶陽非遺綻放迷人光彩

慶陽文旅這十年——讓文藝事業綻放時代光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