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正南的一個府是水陸衝要,其陸路關鍵為何是連著的12座橋

大運河時空 發佈 2024-04-10T17:32:13.908962+00:00

今天河北省中部的白洋淀東部一帶,由於有106國道、大廣高速、京九鐵路,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雄商高鐵等交通要道均在這裡通過,顯得交通極為便利。

今天河北省中部的白洋淀東部一帶,由於有106國道、大廣高速、京九鐵路,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雄商高鐵等交通要道均在這裡通過,顯得交通極為便利。但是如果在民國時期、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地圖上,在西有京廣鐵路、東有京滬鐵路的襯托下,位於這兩條鐵路組成的框架中間位置的雄縣至任丘一帶顯得是如此的「孤獨」,即便是在上個世紀末的地圖上,也僅僅是一條106國道,看上去交通狀況也沒有改善到哪裡去。

但是在明清時期,這裡卻是被稱為「水陸衝要」之地

河間府,是明清時期直隸(明為北直隸)的一個行政區劃,因地處京師正南方,因此在明清時就有著「京南第一府」之稱,這個稱呼既是說它的地理方位,也說明它對京師的重要性,明末清初的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形容河間府為:「府北拱京師……水陸衝要,餉道所經。」

河間府有京杭大運河的南運河段經過,南北運輸的船隻絡繹不絕,更是向北京運輸漕糧的大動脈,是「餉道所經」名副其實,這就是「水陸要衝」中的「水」,那麼其中的「陸」又指的是哪呢?

這個「陸」就是在明清有著「中大道」之稱的驛路在此經過,用今天的語言來講,這算的上是「國家一級幹線公路」,明朝《天下水陸路程卷》記載的第一條驛路就是「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驛路」,其所經之地為:

北京會同館,七十里至良鄉縣固節驛,六十里至涿州涿鹿驛,六十里至新城縣汾水驛,六十里至雄縣歸義驛,七十里至任丘縣鄚城驛,七十里至河間縣瀛海驛,六十里至獻縣樂城驛,四十里至交河縣富莊驛,四十里至阜城縣阜城驛,五十里至景州東光驛,其下入山東境,六十里至德州安德驛……


在河間府內這條驛路中,有一段路程是驛路的重中之重,或者以今天的語言表述就是「道路交通的控制性路段」,是需要有武裝力量進行保護的。這就是北起雄縣十里舖,南至任丘棗林莊的「十二連橋」。

乾隆《任丘縣誌》橋樑記載:

趙北口橋,舊有木橋三座,石橋四座,下通滱易諸流,明弘治間建,久傾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雍正三年怡親王以舊橋單隘滯礙又增建三橋,合易昜橋(在雄縣十里舖南)共十一橋:

新橋,北接雄縣易易橋,長九丈闊二丈五尺;炮台橋,在新橋南,長六丈四尺闊二丈五尺;廣惠橋,在炮台橋南,長七丈五尺,闊二丈八尺;徐家橋,在廣惠橋南,長六丈四尺闊二丈五尺。趙北口南第一橋,在徐家橋南,長六丈四尺闊二丈五尺;第二橋,在第一橋南,長十丈,闊二丈五尺;第三橋,在第二橋南,長六丈四尺,闊二丈五尺;第四橋,在第三橋南,長丈闊二丈五尺;洪橋,在第四橋南,長十丈,闊二丈五尺;太平橋在洪橋南,長九丈,闊二太五尺。

此外,在廣惠橋東南側有建於康熙年間刻有《鄚州水淀記》的御碑亭,因該亭是以一座石制小橋為基礎,故被稱為「皇亭橋」,再加上上述的十一橋,就是所謂的「十二連橋」。

在道光四年又於趙北口連橋以南開新橋一座,被命名為萊熏橋,此後的的「十二連橋」及名字分別是易昜橋(月漾橋)、航洪橋(亦稱新橋)、普渡橋(亦稱炮台橋)、廣惠橋、通濟橋(亦稱徐家橋)、景蘇橋、迎暄橋、延爽橋、拱極橋、洪橋、太平橋、萊熏橋,再將皇亭橋加入其行列後,實為十三橋,不過仍稱之為「十二連橋」。

「十二連橋」所在之處的趙北口,也是瀕大清河畔的重要碼頭,在這個的水陸交通交匯所在,經濟繁榮、人口密集,並且建有清朝皇帝的行宮,康熙在此駐蹕時,曾寫道:「趙北時巡至,燕南古戍聞。人煙生曉市,橋影漾晴雲……」

但就是如此重要的驛路節點,在清末的鐵路興起之後,卻走開始走向衰敗。1935年3月《河北月刊》第三卷第三期《修葺十二連橋記》記載:

任邱縣屬趙北口附近,東西二淀之間,跨大清河諸水之上,有疊道一段,北起雄縣十里舖,南至任邱棗林莊,舊為南北通衢之大道。在昔鐵路未興,由京遵陸南行,均須通過斯地,蓋舊日陸路交通之要樞,而燕南趙北之咽喉也。

民國時期以及抗日抗日戰爭時期,十二連橋多次經歷損壞和維修。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為了根治海河,對白洋淀綜合治理,1965年開始建設建棗林莊樞紐水利工程,其中的趙北口溢流堰,就位於趙王河古十二連橋舊址,是拆除十二連橋南六橋建設而來。剩餘的其他橋樑也因為失去其交通意義之後就不再維護,再加上建設以及丟棄垃圾而逐漸被填平,僅剩十二連橋第二橋航洪橋。

棗林莊樞紐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控制性工程,最終於1970年建成,由二十五孔閘、四孔閘、船閘、溢流堰等三閘一堰組成。在十二連橋舊址上建設而來的溢流堰,頂寬僅6米,看起來就像是趙北口與棗林莊之間的一條普通的生產路,跟這裡在歷史上的恢宏地位相差可謂是極大。不過從2021年開始對棗林莊樞紐進行改擴建工程,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加固改建趙北口溢流堰,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看到它新的面貌。

最後以民國二年的一首詩作為本文的結尾,來回味曾經繁忙而且雅致的「十二連橋「:

岸柳如絲濕綠腰,一鞭征路雨瀟瀟。前途風景君知否,煙水茫茫十二橋。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