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銅爐:與眾不「銅」的非遺手藝!

洪澤論壇app 發佈 2024-04-10T17:39:22.302879+00:00

這是家簡陋的小作坊,坐落在洪澤區東雙溝鎮青雲居委會居民區里。沒有圍牆,沒有大門,也沒有招牌,但憑著獨特的技藝馳騁於國內外銅爐市場,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它就是洪澤區東雙溝鎮迎春工藝品加工廠。

  人間煙火書不盡,街巷裡弄出珍器。
  這是家簡陋的小作坊,坐落在洪澤區東雙溝鎮
青雲居委會居民區里。沒有圍牆,沒有大門,也沒有招牌,但憑著獨特的技藝馳騁於國內外銅爐市場,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它就是洪澤區東雙溝鎮迎春工藝品加工廠。

  銅爐製作源遠流長。明朝宣德年間,蘇州等地銅爐匠奉命為皇室打造過一批銅爐,後世稱之為大明「宣德爐」。「宣德爐」是銅製香爐的巔峰之作,也是後世競相效仿的對象。
  「宣德爐」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也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2003年嘉德專場拍賣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爐,共拍出1179.2萬元,平均每件約56萬元。真是讓人想不到,小小的爐子竟然比黃金還要貴。。
  需求催生市場。東雙溝鎮迎春工藝品加工廠製作的產品全部是仿古銅爐,他們延續著傳統的製作技藝,又融入了現代人審美標準。生產的銅爐幾乎與明清「宣德爐」毫無二致,難以分辨。
  我走進了成品展覽間,上千隻銅爐展現在眼前,琳琅滿目。大如宏鍾氣派,小似酒盅玲瓏。有傳統的圓形、靈動的鳥形、威武的獸形,還有憨態可掬的佛形。圓形古樸莊重,鳥形亭亭玉立,獸形栩栩如生,佛形笑口大開。看上去充滿靈氣,摸上去愛不釋手。
  我驚訝工匠們技藝的高超,驚嘆工藝品的美侖美奐,更驚奇在這街巷裡弄里竟然隱藏著這麼一批能工巧匠,他們像謎一樣吸引著我前去探尋。


  李迎春系東雙溝鎮青雲居委會十七組人,48歲,1995年12月入伍。在部隊期間由於好表現突出,光榮入黨,多次被表彰為優秀士兵。1999年11月退伍回鄉。

  人生部總會多次選擇,2000年春天,李迎春來到了蘇州一家手工作坊,師從當代制爐大師陳巧生學習製作仿古「宣德爐」技藝。
  在三四十名工人中,李迎春漸漸脫穎而出,2006年8月被任命為技術負責人。時間越長,經驗越多,待遇越高,興趣越濃。從那時起,他就把銅爐製作作為終生的追求。他相信,只要不放棄,將來一定會成功。
  2012年3月李迎春帶著自己的兄弟姐妹踏上了回鄉創業之路。


  「嗒、嗒」,一陣陣敲打之聲吸引了我,只見一個小伙子專心致志地在銅爐粗坯上雕刻圖案,手、眼、腦、錘、刀已融為一體。小鐵錘不斷地重複上揚,小鏨刀不斷前行,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深或淺,或彎或直。鏨刀走後的畫紋凸凹有致,畫面立即活起來,彰顯出濃濃的藝術造詣。
  小伙子邊雕邊介紹:干我們這行的,既要有技藝又要有耐心,製作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意到,做出來的銅爐才會有神韻和靈性。
  這樣的工匠很難找,他來自中原。他有豐富的繪畫功底,在銅爐壁上可熟練地手畫、雕刻。他的作品大多個性獨特,形象生動,意境深遠,渾然天成。小伙子因此成為該工藝品廠技術骨幹,我也從心裡佩服有真才實學有本事的人。

  製造銅爐工藝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鍛造出型只是銅爐的粗坯,還要經過鋸挫、打磨、消邊、剔刺、精雕、焊接、上色,才算製造完畢。表面做舊處理是銅爐製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銅爐越老越值錢,越古越搶手,這種導向催生了做舊技術的日臻完善。
  目前該廠僅有一名工匠掌握了全套的做舊技術。做舊技術有酸性和鹼性兩種,摻和幾十種中草藥染色而成。操作過程中火候把控也很重要,火大顏色會失真,火小顏色上不去,這種只有靠心靈的感應才能準確地把握。做舊配方是長期摸索和積累出來的經驗,屬於商業秘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培養一個服務員可能只需要3天,而且培養一個真正合格的銅爐工匠至少需要十多年,要想成為大師,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傳承和打磨。大家往往看到的一件工藝作品,背後的付出幾乎沒幾個人能知道,心酸和辛苦才是他們的常態。他們日復一日重複做一件事,枯燥、平淡、寂寞。長年累月下來,許多工匠落下了職業病:肺病、頸椎病、視力低下,雙手會起很厚的繭子。當您拿到一件精緻的銅爐時,殊不知它背後流淌的是工匠們的心血。那銅爐上深深淺淺的紋路,好像訴說著工匠們難忘的經歷與辛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群年輕的工匠,心無旁騖,不懼風雨,砥礪前行,踏平坎坷成大道。從洪澤走向了中國,又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展現出東方大國不盡的智慧和魅力。

(文:走向春天、照片:張哲、張偉、咖啡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