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志】碩果僅存的天龍山造像

晉源發佈 發佈 2024-04-10T22:30:43.539957+00:00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郁;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鍊、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鍊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

192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常盤大定、田中俊逸、外村太治郎在調查天龍山石窟遺蹟時,指導專業攝影師平田饒精心攝製了天龍山石窟影像。相片異常宏闊,構圖精巧,畫面清晰,層次感強,顯示出天龍山佛像當年的藝術魅力,考察報告也公布於世。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精美的天龍山石窟造像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探險家前來「尋寶」,石窟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幾乎所有的造像頭部都被鑿下,更有大批造像全身被盜走。天龍山石窟是中國石窟中破壞最嚴重,經歷苦難最多的石窟。

天龍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嫻熟、比例的適當、線條的柔和、雕刻的精細為後人研究佛教、美術、雕刻、建築各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開鑿於唐代的第9窟為天龍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外建有宏偉的木構閣樓以保護石刻造像,稱為「漫山閣」。閣內佛龕分上下兩層。上層正中雕大型倚坐彌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層雕三尊菩薩像,正中為十一面觀音立像,通高5.5米。左為騎象普賢菩薩,通高3.95米。右為騎獅文殊菩薩,通高4.3米。


來源:旃檀精舍

編輯:孫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