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最後一句是什麼含義?語文教科書為何要刪掉?

造話奇談 發佈 2024-04-10T22:32:53.142484+00:00

上世紀初,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由內而外的巨變,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主動發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運動,這便是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新文化運動。

上世紀初,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由內而外的巨變,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主動發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運動,這便是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的變革不可不謂巨大,尤其是其中提倡的白話文,更是影響至今。可貴的是,當年先輩們雖然反對文言文行文,但還是沒有完全摒棄古人的文字,如今對青少年的教育中還是有文言文的知識。

只不過教科書上的文章很多都是節選,就如當年那篇《賣油翁》也是如此。這篇文章最終是刪除了最後一句話,那麼最後一句究竟寫了啥,為何只刪除一句話呢?

賣油翁的故事

《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根據民間寓言整理,講述的是在宋代重文輕武背景下,一位叫陳堯咨的文狀元與賣油翁相遇發生的故事。

話說這位文狀元是宋代少數的能文能武的官員,頗受皇帝賞識,而他也得到了同僚們的追捧。漸漸地這個狀元就驕傲自滿起來,經常在一些公眾場合開弓射箭,展示自認為十分厲害的騎射功夫。

但他這種行為在宋代普通人看來,幾乎算得上是「自甘下賤」,因此陳堯咨的母親十分不理解,甚至還與母親發生了口角。

一次宴會上大出風頭的陳堯咨,準備回家向母親炫耀時,卻遭到了母親的謾罵與不理解。鬱悶的陳堯咨只好悄聲地在自家後院練習騎射,但是他心中卻一直埋藏著一種不敢苟同母親意見的觀點。

這天恰逢一位賣油翁路過駐足,觀看他的練習,陳堯咨驕傲本色故態復萌,竟自詢問賣油翁自己的技術是否十分高超。

陳堯咨的本意是讓賣油翁親口承認自己技術高超,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賣油翁只認為他是練習到了一定熟練程度才有了如此情形,並不能代表他的技術有多高超。

賣油翁的觀點可讓陳堯咨氣壞了,在家裡他自然不敢忤逆母親,但是在外面他可不怕這個陌生的賣油翁。立刻上前質問賣油翁為何做出如此評價,怕不是有眼不識泰山,結果賣油翁二話不說便在他面前表演了一次倒油絕活。

只見老翁將油壺豎起,上面放置一個銅錢,完事之後竟然銅錢上竟然沒有粘上一滴油。如此高明的倒油技術令陳堯咨目瞪口呆,此時他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如此陳堯咨才算是真的服氣,然而老翁只是回復一句「無他,惟與熟爾。」也就是「沒有什麼,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的意思。

自此陳堯咨知道了曾經引以為傲的騎射技術,並不足以向別人誇耀。因為只要別人想,任何一個行業的佼佼者都可以讓他甘拜下風,賣油翁的倒油技術便是如此,只要肯鑽研肯練習,最終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為何刪除最後一句

當時在課本上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是「康肅笑而遣之」。只是鮮為人知的是這篇文章最後一句話其實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也就是說「這件事跟莊子寫的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有什麼區別呢?」

那麼為何課本上要把這句話給刪除了呢?如果說像其他文章因篇幅太過冗長刪除倒是無可厚非,但這個賣油翁卻只是刪除了一句話,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首先我們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字數雖不多,但他包含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庖丁解牛,也就是那個傳說中因為熟能生巧能快速分解牛的庖丁故事。還有一個便是輪扁斫輪,第二個故事主要講述齊桓公時期,有一位工匠與他爭辯讀書和實踐哪一個更有用的故事。

當時這個工匠認為讀書沒有實踐有用,而這也是教科書編纂者刪除最後一句話的根本原因。雖說第二個故事是表達人想要成功,就必須要學以致用,實踐與學習相結合才可以。但它卻有歧義,會讓青少年覺得讀書沒有那麼重要,還有一點便是他這個主題與前文主旨不相符。

另外文章後面還提到了莊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莊子,這位唯心主義集大成者,而這也與我們唯物主義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最後一句話最終落得了一個被刪除的情況。

對青少年的教育要謹慎對待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梁啓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雄於地球則中國雄於地球。可見青少年的個人發展也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對青少年的教育我們要謹慎對待。

要知道青少年的年紀正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時刻,這段時間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並沒有完全形成,需要擁有正確價值觀的長者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

而在現代社會中,教科書就成了青少年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所以教科書裡面的內容必須要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如此一來才能讓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健康且茁壯地成長。

因此一旦教科書如果出現問題,影響的可是全社會的青少年。畢竟自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以來,全國幾乎所有適齡青少年都在學校學習。青少年受影響了,對以後國家社會的發展也一定會受到影響,而這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小結:

賣油翁的故事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中遺留的滄海一粟,事實上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存在於我們從小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比如《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等,就連小學必背古詩詞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比如我們熟知的《憫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出自此。

這些故事靜靜地躺在教科書里,向我們展現著古人的智慧,也向我們傳遞著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我們教育部的老師們,更是從一開始就牢牢把關,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裡,實在是令人感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