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大運河璀璨文明之舟船文化—嘉興運河孕育的船文化

浙江社科 發佈 2024-04-10T23:31:47.717251+00:00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中國大運河,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從古至今,大運河上舟楫穿梭來往,溝通中國南北。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中國大運河,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從古至今,大運河上舟楫穿梭來往,溝通中國南北。大運河文化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因為運河文化,可泛指世界範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囊括了中國若干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家因素,又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非國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以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

大運河孕育的船文化(嘉興篇)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嘉興運河不但促進了嘉興地域經濟的興盛,更為人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文化遺產。嘉興船文化作為運河文化的衍生物,更是凝聚、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內涵和歷史蓄積。

一、嘉興運河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內涵

嘉興的運河文化源遠流長,其歷史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運河名城:嘉興》所載:「從吳國鑿百尺瀆到秦始皇修陵水道,到漢武帝開河百里,嘉興運河基本形成;隋煬帝敕開江南河,江南運河從江蘇吳江進入浙江境內,經王江涇到嘉興、石門、崇德、長安;元代以後,運河經嘉興、桐鄉、大麻到餘杭塘棲,走下塘河到杭州拱宸橋。」嘉興運河經歷了發展、衰落、復興的歷史變遷,並且與嘉興經濟、社會和文化息息相關。如今的大運河貫穿嘉興全境,流經秀洲、南湖、桐鄉、海寧四區,全長110公里,千百年來,大運河對嘉興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嘉興由偏於一隅的江南小城成為南北運河交通幹線的重要節點,嘉興也因此以「魚米之鄉」、「浙西首藩」、「絲綢之府」而著稱於世。

大運河不僅促進了嘉興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孕育了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及自然人文景觀,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運河就像一條珠鏈,串聯著沿線的長虹橋、落帆亭、月河歷史街區、南湖、三塔等眾多歷史遺蹟和風景名勝。而運河上遊走的船隻更是為嘉興的運河文化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內蘊。嘉興的船文化伴隨著運河的發展而繁盛,船隻作為歷史記憶的見證者,不僅附著著大運河興衰演變的歷程,更是對嘉興文明的探源有著重要的作用。船不僅是簡單便利的交通設施,更是解讀嘉興歷史發展的「活」的範本,展示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嘉興船文化的歷史考察

千百年來,舟船始終與運河聯繫在一起,隨著運河功能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運河的發展而發展。地處東南沿海、吳根越角、古運河橫貫南北的水鄉澤國嘉興,是南太湖流域中國古代舟船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與舟船密不可分的船文化發展已有數千年歷史。

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就有了「刳木為舟」的獨木舟。1979年發掘的的馬家浜文化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了兩件「拖泥板」狀的木器,從年代考證上看是屬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來被考古學家認定為是小型獨木舟殘骸。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製造的舟船數量眾多,有划船、樓船、桴等種類,軍隊亦多舟師。而吳國亦然,嘉興的王江涇即是當時吳國的造艦處,在吳越之間運河開鑿以後,都曾在嘉興運河上進行過爭戰。

到了唐朝時期,嘉興已經成為全國的造船中心之一。在嘉興打造的舟船,主要有「舴艨」「大船」「雙舫」「樓船」等,船多配帆,航行在運河裡利用風力作為動力。在唐朝,每年通過運河運送的糧食約200萬石,十分繁華。到宋元時代,嘉興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造船工匠已能按圖施工,但由於供求矛盾突出,官辦造船業開始衰落,而民間造船業繼續蓬勃發展,按用途分,有座船、仙船、航船、農船、漁船等。而在明清時期,嘉興更是更是糧食生產和漕運任務的主力,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三年,浙江有漕船一百二十艘,每船運糧五百石,五年更新換船。」可見,船隻的貨運能力已有較大提升。

嘉興的船文化歷史悠久,作為嘉興地區的文化符號,對嘉興文化的探源有著重要的作用,承載了地方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的意蘊。嘉興的船文化作為嘉興歷史文化及運河文化的相關遺產,其發生、衍生、遺留下來的各種自然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豐富多彩,這些物質文化不僅僅反映地區多樣的物質面貌,而且是解讀地方文化與歷史的活的「文本」。

三、非遺背景下的嘉興船文化

嘉興的踏白船、南湖船拳已被列入嘉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明代的的嘉興蓮泗盪網船會、高杆船技,更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民俗文化與嘉興地方歷史密切相關,它們的出現、存在和演化都與當地民俗生活緊密相連。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背景下解讀嘉興船文化,可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這些江南水鄉特有的文化景觀。作為嘉興民俗文化遺產品牌的名片,它們對增強城市的知名度,提高文化競爭軟實力,促進嘉興地區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杆船

高杆船別號標杆船,俗稱「蠶花船」,它兼具了水鄉與蠶鄉的特色,是一種漢族傳統的民俗雜技文化活動。表演者需在杆頂上表演,穿著類似蠶寶寶形態的白色表演服,並進行各種高難度的雜技表演,爬高杆的完整動作有順撬、反撬、反張飛、硬死撐、紮腳尖、張飛賣肉、田雞伸腰等18個。之所以要模仿蠶的爬行動作與形態外貌,其實寓意了民眾希冀蠶繭豐收的美好祝願。高杆船技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代後期與民國,在如今已很少看到,它的演出時間多定在清明節前後的蠶花水會,通過表演表達對神靈的尊敬與美好的豐收願望,從中可以窺探出人們的精神面貌。高杆船技融觀賞價值與文化價值為一體,是嘉興重要的民間習俗活動之一。

(二)網船會

起源於明代的江浙滬漁民自發性組織的嘉興蓮泗盪網船會是是江南獨特的水上廟會和「漁民狂歡節」。清光緒年間的《點石齋畫報》有一幅直接反映網船會的圖畫,云:「遠近赴會者扁舟巨艦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涇長虹橋至廟前十餘里內排泊如鱗。」從這段文字描述中,可想網船會的規模之大、盛況之豐。廟會期間,人們會舉行送神活動與一系列的表演,如拜觀音、挑花籃、戲班唱戲等;此外,漁民還會在岸上舉行祭祀活動,祈求打漁平安,漁業豐收等。

(三)踏白船

嘉興的「踏白船」是集地方風俗、文化傳統、民間體育項目等為一體的船文化活動,至今已有百年間的歷史,據清光緒《平湖縣誌》記載,平湖東湖有龍舟(搖快船)水嬉。踏白船名稱的由來頗有典故,據悉在南宋時期,抗金大臣宗澤非常讚賞岳飛的智勇雙全,因此便任命他為「踏白船 ,因此在後世的賽船活動中,人們為了傳承岳飛勇敢堅韌的意志,便將這個活動命名為「踏白船」。嘉興市政府在2009年舉辦了「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開設了「南湖踏白船」比賽,將踏白船這一民間競技類活動重新搬上了歷史的舞台。踏白船是嘉興水鄉一道美麗而動感的風景,它顯示了嘉興人堅韌不拔的意志,為人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

嘉興船文化是運河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保護名城肌理,延續嘉興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嘉興民俗文化遺產品牌的名片,非遺船文化對嘉興打造江南水鄉典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們應大力弘揚、傳承與保護嘉興的民俗文化傳統,通過應用數位化技術、加強政策扶持等方法,保存傳非遺文化的遺產資源,加快建設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資料庫。另一方面,應加快建設文化會展中心,為非遺文化提供展示內蘊的平台,政府應融合市場的需求,通過特色旅遊項目的開放、民俗紀念品發放等方式,使非遺船文化成為嘉興的一個文化「金名片」,更好地服務於嘉興地方經濟的發展。

江南水鄉——嘉興,一座位於運河上的城市,河網密布,船隻可在全城各處通行。嘉興的造船工藝歷經隋、唐、宋的發展,到了元代已有相當的規模和水平。至明代,南湖湖上已是畫舫雲集。明代《陶庵夢憶·煙雨樓》中描述「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載書畫茶酒,與客期於煙雨樓。」,嘉興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咸豐年間的《虹橋畫舫圖》以及董必武的詩:「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中都出現過畫舫的身影。嘉興南湖的「一大」紀念船便是一艘畫舫。這是嘉興的紅色文化資源,運河文化資源。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名稱:大運河璀璨文明之舟船文化

負責人:陳煒

推薦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