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說江蘇㊸ | 「甓社珠光」:九百年前光臨淮揚的「不明飛行物」

紫牛新聞 發佈 2024-04-11T00:01:44.841208+00:00

近期以來,國內外關於不明飛行物的一些事情吸引了大家的不少目光,一些媒體樂此不疲的談論這些所謂「不明飛行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帶來的紛爭。其實,說到不明飛行物,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中,曝光率並不低。

近期以來,國內外關於不明飛行物的一些事情吸引了大家的不少目光,一些媒體樂此不疲的談論這些所謂「不明飛行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帶來的紛爭。其實,說到不明飛行物,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中,曝光率並不低。尤其是一些地方史志、個人筆記,往往記錄下一些奇異的、少見的、當時無法解釋的異事異聞,甚至因此留下了不少典故。我們今天了解歷史、研究科學,往往也要從這些吉光片羽的記載中,抽絲剝繭出對我們有用的信息。

比如,在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中有一則故事《揚州大珠》,這則故事是所謂「不明飛行物」,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最出名的一段記錄。

「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予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沈括說啊,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在揚州西北的天長縣,人們突然發現池塘沼澤邊,漂浮著一顆巨大的珠子狀發光的球狀物。後來,這顆漂浮的神珠向東北飄移到甓社湖和新開湖中,十餘年家,當地的老百姓和過往的旅客經常能看到神珠在湖上漂浮。《嘉慶高郵州志》云:「甓社湖,在州治西三十里。」甓社湖是古代淮揚運河邊的一個湖泊,位於宋代高郵縣西北,大約在今天淮安市金湖縣東南和揚州高郵市之間的高郵湖水域。明清時期黃河奪淮入海,匯集成煙波浩渺的洪澤湖,大量黃淮之水衝破洪澤湖,輾轉從揚州入江,在淮安和揚州之間形成寶應湖、高郵湖等巨大水面,宋代的甓社湖和新開湖等均淹沒其中。

圖源:視覺中國

甓社湖的神珠出現了多年,目擊者也為數眾多。其中,沈括提到了兩位比較有名的目擊者。一位他說是「予友人」,他的書齋在甓社湖邊,他說看到巨珠停在半空,珠房門稍稍打開,其邊緣處像是一條金線,不一會兒,珠房完全打開,內部有半張蓆子那麼大。珠房內發出銀白色的光芒,珠房正中部位還有一顆小珠,燦爛奪目,如同初升的太陽一樣,令人不能直視。沈括提到的這位友人就是高郵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孫覺。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孫覺的老家是北宋的高郵人,實際上是今天淮安市金湖縣東南的閔橋。這一年秋闈,孫覺高中進士,於是人們說,孫覺高中是因為看見了珠光,珠光可以預兆祥瑞。孫覺的乘龍快婿,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專門賦詩一首《寄外舅孫莘老》祝賀,就提到了甓社珠光: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

故應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

沈括還提到了另外一位高郵人崔伯易,寫了一篇《明珠賦》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是字,崔伯易即崔公度,北宋文學家,他的《明珠賦》也完整流傳了下來。「其序云:高郵西北,有湖名甓社,近歲夜見大珠,其光屬天。嘗問諸漁者,皆言或遇於他湖中。有謀之者,則風輒引船去,終莫能致。……則是珠也,若海月之升,含彩吐耀,周隅皆明。……艷奔星之光芒,吸流靡之精英。木散影兮扶疏,草露實兮紅青:林鳥驚而移林,君犬愕而爭鳴!」

不光沈括書中有記載,同時期一位文人龐元英在《文昌雜錄》也記載下了目睹神珠的經過:「莊居在高郵新開湖邊,一夕陰晦,莊客報湖中珠見,與數人同行小草徑中,至水際,見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陰霧中人面相睹。忽見蚌蛤如蘆席大,一殼浮水上,一殼如帆狀,其疾如風。舟子飛小艇競逐之,終不可及,既遠乃沒。」連當時居住在高郵的另外一位文豪秦觀也目睹了此事,他也留詩記錄:「蜿蜒戲神珠,正晝飛霹靂。草木無異姿,靈氣殊鬱積。」

由於神珠經常出沒,後來人們為爭相一睹神珠風采,往往將船守在此處多天等待,甚至在甓社湖邊的樊良鎮建玩珠亭,「玩珠」也成為了風靡一時的旅遊活動。不過十餘年後,甓社湖的神珠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由於目擊者不少,事情又無法得到合理解釋,因此沈括、黃庭堅、秦觀、孫覺、龐文英、崔公度、等不少宋代名士才紛紛將甓社珠光記錄在文獻中。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淮河入江水道和寶應湖、高郵湖等湖泊淹沒,樊良鎮和玩珠亭均沉入水底。不過,高郵湖也因為宋代甓社湖神珠一事而得雅號「珠湖」。「甓社珠光」也成為了高郵的標誌性人文景觀,古今遐邇聞名,讓明清文人無限追憶。明清「秦郵八景」「盂城八景」中,都將第一景列為「甓社珠光」,高郵湖也被稱為「珠湖」。如明代官員胡儼所作甓社珠光的詠景詩,就傳唱後世:

甓社之湖五湖一,百里珠光際天碧。芳州佳樹竹陰連,中有幽人讀書宅。

幽人讀書不計年,夜夜珠光紅滿川。只今一片蘼蕪綠,時有漁歌聞扣船。

近一千年前「不明飛行物」產生的文化活動,形成了「甓社珠光」的歷史典故,也引發人們對「甓社珠光」的遐想,自古以來,迴響不斷。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家鄉》的散文中,也饒有興趣地說:「高郵湖中,曾有神珠。」「小時學刻圖章,第一塊刻的是長方形的陽文:珠湖人」。多虧沈括在《夢溪筆記》中的記載,千載以前的一顆神珠,為江淮大地、運河之畔,增添了一抹美麗的彩虹。羅志

43

【漢語中有52萬個詞語,我們常用的有一兩萬,而其中源自江蘇的占有相當大比重。從一個一個我們熟悉的詞語出發,尋根溯源,可以抵達詞語背後的江蘇歷史,喚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記憶。揚子晚報聯合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在揚子晚報、紫牛新聞App「微史記」頻道、「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上共同開闢「典說江蘇」專欄,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蘇文化,喚醒人們的鄉土記憶。】

校對 徐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