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博物館之城」西安將這樣做

西安日報 發佈 2024-04-11T01:57:30.302712+00:00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既是城市保存先民歷史記憶與文化根脈的寶庫,也是增進公眾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媒介。因此,有人說,「 想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既是城市保存先民歷史記憶與文化根脈的寶庫,也是增進公眾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媒介。因此,有人說,「 想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

近年來,從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頻頻出圈,到國家寶藏中西安文物的吸睛無數,再到無數個新穎、奇特、小眾的博物館紛紛亮相,讓人直呼:西安到底還有多少驚喜等著我們發現?

西安建設「博物館之城」,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接下來還會有哪些舉措?


西安平均每8.2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位居全國前列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和古絲綢之路起點,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為「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安打造「博物館之城」,將作為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西安彰顯新時代國際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標誌。

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會議上,西安首次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構想,2010年正式啟動建設。2017年,西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使其上升為西安城市文化發展戰略。2019年,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方案》(2019—2021)。2022年1月,《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從優化體系布局、夯實發展基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激發創新活力四個方面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

截至目前,西安擁有各類博物館159座,其中國有博物館38座,行業博物館51座,非國有博物館70座,三級以上博物館17座。涵蓋歷史綜合、紅色革命、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科學普及、非遺中醫等40餘個類型。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量達95%以上,全市(包含西咸新區)平均每8.2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位居全國前列。

從博物館性質來看,西安市逐漸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骨幹,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從空間分布上來看,主城區整體集中、城郊局部分散,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學區、主城區歷史文化區、南部自然民俗區三大博物館區塊。

圍繞「精」「惠」「智」「融」「特」做文章

從一定程度上,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在質效提升、核心競爭力培塑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比如博物館陳設方式相對傳統;館城融合特色彰顯尚不充分;科技賦能水平有待強化;文旅深度融合還需拓展提升。

為了讓歷史文化遺產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下一步,我市「博物館之城」建設將圍繞「精」「惠」「智」「融」「特」做文章,兌現城市文化價值,延續城市記憶。

記者日前獲悉,市文物局研究擬訂了《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到2025年,以周秦漢唐為主題的博物館群逐步有序開放,館城融合更加緊密,文創產業大力發展,產品供給豐富多樣,對外交流更為廣泛,文化傳播力不斷提升,全市「博物館之城」建設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精」:實現大館做強 小館建優 微館盤活

重點培育龍頭博物館。加快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大館提升,推進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院一院多館,陝歷博秦漢分館等新館建設,創建1-2家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培育10至15家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博物館。

全面提升區縣博物館。按照「一地一品、一館一品」的思路,支持曲江、臨潼等區縣實施博物館品牌提升計劃,孵化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專題博物館。

大力幫扶非國有行業博物館。進一步完善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扶持政策,在財政扶持、稅費減免、技術指導、人才培養等方面給與大力支持。

「惠」:深化博物館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

實施精品展覽工程。加強文物價值挖掘闡釋,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推出一批時代主題突出、文化特色鮮明的精品展覽,打造全覆蓋、多層級的博物館展示傳播體系。

實施教育傳播工程。堅持以民為本,立足共建共享,開發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博物館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動。

實施對外文化交流工程。依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塑平台等國際交流平台,深化文物「走出去」「引進來」,持續提升西安國際影響力。

「智」:資源數位化 管理智慧化 服務智能化

打造文物數藏新業態。實施數位化牽引工程,推進西安文物數字資源和展示利用新平台建設。大力實施數字資源開放共享計劃,構建博物館文物數字資源體系。

打造博物館展示新場景。深度運用現代數位技術,大力發展線上展覽、雲上國寶、直播導覽等系列數位化服務。推進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數字再現示範,為公眾提供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的數字文化產品。

打造智慧化管理新模式。以服務觀眾為中心,以智慧多元為路徑,以文化體驗為目的,切實提升博物館服務能級和服務水平,建設人民滿意的博物館。

「融」:推動博物館全方位融入社會經濟發展

抓文化IP 打造。擴大文創產品開發跨界融合,打造以兵馬俑、西安城牆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 IP 符號和品牌。

抓文商旅融合。實施「博物館+」戰略,培育孵化「博物館+歷史文化片區」「博物館+酒店」博物館+商場」等文博創意產業,促進文商旅跨界融合。

抓平台支撐。積極發揮陝文投、陝文旅、西安旅遊、曲江文旅四大平台引領作用,推進建設西安中國文物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激活消費動能,擴容消費場景。

「特」: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凸顯城市風格

優化博物館總體布局體系。圍繞「一核兩翼」的文化空間規劃,以歷史文化、自然生態、關中人文三大軸線,構建起多層次、全覆蓋的「博物館之城」館城肌理。

構建地域特色展示體系。圍繞「華夏之源」「周秦漢唐」「紅色記憶」「生態人文」「工業遺產」五大特色,深入挖掘西安精神內涵和特色元素,打造專題博物館群落,推動西安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創新博物館與城市發展體系。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與西安市的發展規劃、城市更新、區域改造、產業升級等緊密結合,探索完善「產、城、人、文」的融合發展路徑,形成西安風格的城市氣質。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昭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旭東

編輯:小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