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起之秀54軍,為何能在歷次裁軍中倖存,成為「二號王牌」?

兵說 發佈 2024-04-11T03:34:26.093690+00:00

作者:相忘於江湖在我軍發展史上,有一個軍堪稱傳奇中的傳奇。這個軍的組建時間較晚,成立於抗美援朝中期。

作者:相忘於江湖

在我軍發展史上,有一個軍堪稱傳奇中的傳奇。

這個軍的組建時間較晚,成立於抗美援朝中期。在此之前,我軍已先後組建了57個軍;

這個軍的歷史雖短,但是下屬3個師的歷史卻非常久遠;

這個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對印反擊戰和對越自衛還擊戰,外戰保持不敗

這個軍經歷了百萬大裁軍、50萬大裁軍,一直到13個集團軍,始終屹立不倒;

這個軍在24個集團軍的時代,就躋身全軍七大甲種軍之列;

這個軍的裝備水平,在全軍中僅次於「萬歲軍」38軍,位居第二;

這個軍就是後起之秀,大殺四方、名將輩出的54軍。

「軍」這一編制,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春秋時期的《周禮》記載:按照當時禮制,每12500人為一「軍」。周天子有六軍即75000人,其餘的諸侯大國有三軍即37500人,中等國家有兩軍即25000人,小國則只有一個軍。

到了唐代,軍事家李靖創立「七軍」制,戰時如果出兵超過2萬人,就劃分為中軍、右廂前軍、右廂右軍、右虞侯軍、左虞侯軍、左廂左軍和左廂後軍。如果少於2萬人,臨時改變編制。

近代北伐軍,曾有過8個軍10萬餘人,一個軍約1萬餘人。

我軍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幾大起義,也成立過「軍」或「師」。如南昌起義對外番號「第二方面軍」,秋收起義部隊對外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廣州起義部隊番號「工農紅軍第4師」。

鄂豫皖的黃麻起義後,稱「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後改稱「工農革命軍第7軍」。

但是,紅軍時期的「軍」並不規範,多的上萬人,少的只有幾千人甚至幾百人。

全面抗戰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4軍。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師、旅上面組建了「縱隊」一級編制。

實際上,我軍的縱隊規模相當於軍,但是幾個野戰軍縱隊兵力相差懸殊,少的僅萬餘人,多的超過5萬人。三大戰役後,全軍縱隊統一改編為「軍」。1949年6月,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共67個軍。

一野3個兵團12個軍,包括起義22兵團2個軍和3個獨立軍;二野3 個兵團10個軍,包括野司直屬19軍;三野4個兵團16個軍,包括起義33、34、35軍;四野4個兵團16個軍,包括起義50軍、51軍;華北軍區3 個兵團13個軍,包括直屬69、70軍。

1952年10月,為了到三八線輪戰,一個新的番號橫空出世,這就是54軍。

54軍由44軍的130師和45軍軍部、134師、135師合編而來。

54軍組建雖晚,但是麾下3個師歷史都很悠久。44軍的前身是東野7縱,首任司令員是文武雙全的鄧華上將,政委是陶鑄,賀晉年、吳富善、高體乾、袁昇平等名將,都曾在44軍戰鬥過。

130師的前身是抗戰時晉察冀3縱,首任師長是開國少將徐紹華。

45軍前身是東野8縱,抗戰時期冀熱遼部隊、部分陝甘寧部隊。

再往前追溯,則是大名鼎鼎的中央蘇區的紅軍瑞金團,長征時發展為紅3師,全面抗戰時期,該部編入陝甘寧邊區警1旅,後來是冀熱遼獨13旅、16旅和18旅(旅長丁盛,政委韋祖珍)。

東野8縱首任司令員黃水勝,政委劉道生,名將丁盛是135師師長。

54軍合併後,由45軍的軍長丁盛、政委謝明出任54軍的主官。

由於44軍主要是130師替代了45軍的132師,因此,44軍軍長方強、政委譚甫仁到軍事學院學習。54軍組建以後,趕上了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反擊戰,雖然配屬20兵團,但打得有聲有色。

九年後,丁盛和130師迎來瓦弄之戰。據說,丁盛希望自己的老部隊、衡寶戰役「虎撲羊群」的135師上陣,但是上級考慮到130師在平叛中的出色表現,最後還是指定130師參加反擊戰。

此前在西藏平叛戰鬥中,丁盛和130師、134師經受了高原氣候的嚴峻考驗。到了反擊印軍的瓦弄大捷,丁盛和54軍130師快刀斬亂麻大出風頭,雖然是配合張國華中將戰鬥,也打得印軍沒脾氣。

改革開放之初,越軍在南疆屢屢挑戰我軍忍耐的底線。

為了給邊境的挑釁行為殺一儆百,也為了給老大哥百萬大兵陳列北疆予以回應,更為了保障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鄧公力主東西線全面反擊。

我軍共動用4大軍區9個軍30萬人,在南疆發起雷霆一擊。

當時,駐地在河南新鄉、隸屬於武漢軍區的54軍,和同為四野系統的43軍一起參戰。同時參戰的還有廣州軍區41軍、42軍、55軍,昆明軍區11軍、14軍,以及成都軍區13軍和50軍。

在這次還擊戰中,表現最好的是55軍和13軍,以至於當時流傳著「東有55,西有149」說法。55軍是參戰9個軍唯一殲敵過萬人的部隊,而13軍殲敵8000餘人,俘敵數百人占全部俘虜四分之一。

而軍長韓懷智指揮的54軍打得也不錯,殲敵4200餘人,160師再立新功。

戰前,軍長韓懷智中將把兒子也送到前線,還特別向所在部隊交待不准照顧。開戰後,由130師改稱的160師發揚優良傳統,在高平地區19天殲敵854人其中俘77人,為54軍再次贏得榮譽。

由於54軍在外戰中的突出表現,百萬大裁軍得以保留。

在新組建的24個集團軍里,54軍成為7支甲種軍之一,和老大哥部隊第1、13、21、27、38、39集團軍並駕齊驅。不但如此,54軍還和四野系統的38軍、39軍成為三大快速反應部隊之一。

更重要的是,43軍軍部和「鐵軍師」127師的加入,以及裝甲旅、高炮旅的升級,讓54軍的底蘊更加深厚,戰鬥力和裝備水平一躍進入全軍前列,成為僅次於第38集團軍的現代化部隊。

隨後50萬大裁軍、20萬大裁軍,昔日王牌26軍、64軍、68軍、23軍、24軍、63軍等兄弟部隊相繼撤銷番號。隨後,20軍、27軍、40軍等昔日王牌中的王牌部隊,也陸續成為歷史。

作為後起之秀的54軍則非常幸運,繼續在軍改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縱觀一路走來的軍改之路,倖存下來的王牌部隊除了歷史底蘊、各個時期有過巔峰之作,還有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外戰成績。54軍在三八線、雪域高原和南疆叢林都有上佳表現,在美韓聯軍、印軍王牌、越軍面前相繼「亮劍」,所以能夠後來居上。

厚積薄發的54軍英雄輩出,除朱老總、林總等開國元勛,還有鄧華、丁盛、韓懷智等中堅力量,更有何其宗、李九龍、張萬年等後起之秀。而不斷整合、增加新鮮血液,更讓54軍基業長青。

【瓦弄戰役中,54軍130師師長董占林(右三)帶領部屬在現地勘察,在後面持衝鋒鎗的是他的警衛員何其宗。這位在54軍成長起來的戰將,在對越作戰中大放異彩】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