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丨三晉之勝丨晉祠

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 發佈 2024-04-11T15:27:15.558325+00:00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

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但不懂歷史典故和古代建築形式,到晉祠也只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而已。那麼到晉祠主要看什麼呢,概括起來就是觀三絕,看三寶,賞三匾。


晉祠三絕——周柏唐槐

周柏唐槐:參天古樹周柏,老枝縱橫,盤根錯節,位於聖母殿左側,相傳為西周時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左右兩株,同年所植,故稱齊年古柏。一株為東嶽寺西南的長齡柏,高15~16米,干粗2米餘,形似卷龍,葉如濃雲,挺拔壯美。另一株就是聖母殿北側的齊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間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橫臥如虬龍,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聖母殿左側。晉祠古木眾多。樹齡最長、最負盛名的是植於周代的兩棵柏樹與漢、隋、唐的三株槐樹。


晉祠三絕——宋代彩塑

宋代彩塑:聖母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晉祠三絕——難老泉

難老泉:在聖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舍,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稱難老泉。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岩,常年水溫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關於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瓮,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


晉祠三寶——聖母殿

聖母殿:全寺的主殿,是為唐叔虞的母親邑姜而建,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重建於1102年(宋崇寧元年)。大殿背靠懸瓮山,前臨魚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難老泉,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殿高19米,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幾近方形。殿身五間,副階周匝,為中國現存宋代建築最早的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角柱顯著升起,形成飛檐。殿頂黃綠琉璃相加,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前檐柱上雕盤龍雕於1087年(宋元祐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八條盤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聖母殿是現存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三寶——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為晉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為沼,圓形為池,因此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魚,故名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古人有「飛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說法,故曰「飛梁」。沼上架十字飛梁,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下斜如翼,翩翩欲飛。飛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經建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魚沼飛梁是宋代的遺存,距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有極高的價值,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晉祠三寶——獻殿

獻殿:建於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萬曆二十年)重修,原為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不弱不費。前檐明間敞門,四周檻牆,上至直欞柵欄。四角結構合理,堅固耐久,店內敞朗,外觀穩固而舒展。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晉祠三匾——難老

「難老」:難老泉在晉祠三絕中已有介紹,這裡不再重複。難老泉亭中匾額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題「難老」匾最為著名,其用筆蒼勁洗鍊,頗具神韻,被譽為「神奇之筆」,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晉祠三匾——對越

「對越」: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台西,建於明代萬曆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雕刻玲瓏,彩繪鮮艷,極富觀瞻價值。相傳,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到:「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台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這就是有「雄偉之筆」美譽的晉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對越」二字。「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一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


晉祠三匾——水鏡台

「水鏡台」:水鏡台位於中軸線最前端,始建於明朝。初來晉祠的遊覽者,會將水鏡台的背面(正對大門的一面)誤認為是正面,其實繞過去一看就明白,這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古戲台。水鏡台是經過多朝的增建,才形成現在殿、台、樓、閣四種融合的風格。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台外,其餘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築式祥別致。背面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正面上懸正額「水鏡台」,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台上,為這座戲台增色許多。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來源:行走在山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