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古玉精品100件(21)

豫東燕哥 發佈 2024-04-25T10:34:09.650436+00:00

● 081● 名稱:玉禮樂圖雙耳杯●年代:元代●規格:通高7.5cm口徑10.8cm 足徑4.5cm●收藏者:故宮博物院這件玉杯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舊藏玉器,據考證是元代的工藝,玉杯通高7.5cm,口徑10.8cm。玉杯所用玉料為白玉,玉質細潤,局部有黃褐沁斑。

● 081

● 名稱:玉禮樂圖雙耳杯

●年代:元代

●規格:通高7.5cm口徑10.8cm 足徑4.5cm

●收藏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杯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舊藏玉器,據考證是元代的工藝,玉杯通高7.5cm,口徑10.8cm。

玉杯所用玉料為白玉,玉質細潤,局部有黃褐沁斑。杯體為圓形,內外均雕有紋飾,內壁至底琢淺浮雕如意朵雲紋,四周共琢有32朵。杯囗沿外陰刻圈紋20個。玉杯外壁均飾有陰紋錦地,上襯出10個浮雕伎樂女,每邊各5人,均手持樂器作演奏狀,神態自如,似已進入樂曲之境,旁邊有銜靈芝鹿一隻。玉杯兩側各有一腳踏朵雲的圓雕仙女為耳,仙女形體豐滿,衣紋自然。小圈足外側琢陰紋雙朵雲三組。玉杯的造型別致,裝飾有趣,且雕琢精絲,拋光細膩,為元代玉制器皿中之珍品。

元代的制玉工藝雖有發展,然而其裝飾紋樣則多承自唐宋遺風,並且出現了反映生活的題材。元代的統治者們告別了大草原、入主中原以後,中原漢民族的文明生活吸引了他們,使他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統治階級在戎馬生涯之餘,對文人雅士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故在當時的王公貴族家中,用伎樂女演奏樂曲亦是常見見到的。這件玉杯上的裝飾紋樣所反映的也許就是這樣的場面吧。

●082

●名稱:白玉葵花杯

●年代:明代

●規格:高3.2cm 口徑7.3cm

●出土地點:1971年山東省鄒縣朱檀墓

●收藏者:山東省博物館

這件玉杯為1971年在山東省鄒縣明魯荒王朱檀墓中出土,朱檀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卒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朱檀墓發掘後出土有大量文物,此為其中最精美的器物之一。玉杯高3.2cm 口徑7.3cm,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玉杯所用玉料呈白色,質地晶瑩潤澤。玉杯造型別致,其外形為一盛開的葵花,花分五瓣相疊成杯體,厚薄均勻,杯壁近似透明:杯口微斂,杯內底凸雕五瓣小花蕊;杯柄和杯托亦由鏤雕的折枝秋葵花枝葉構成。花朵、枝葉布局合理,杯、把比例諧調,加工工藝精緻、圓潤,通體琢磨,拋光細膩無痕,從而使玉杯的整體輪廓清晰,線條流暢,宛若天成。

明代的玉器在琢制工藝、品類、造型上劃有較大進步,禮器明顯減少,而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器物卻有所增加,裝飾紋樣的題材也已日益世俗化。宮廷用玉為專門機構督辦,制玉匠人在題材的選擇、應用上有了更大的自由,琢碾技藝夯了較大提高。這件玉杯系魯荒王心愛之物,其造型在工藝上難度極大,且加工精細,非一般玉工所能為之,極有可能是出自宮廷玉工之手。

● 083

● 名稱:玉龍紋帶板

●年代:明代中期

●規格:最大一件長7.8cm寬4.5cm

●出土地點:1958年江西省南城縣明益莊王朱厚燁墓

●收藏者:江西省博物館

這套玉帶板是1958年在江西省南城縣的明益莊王朱厚燁墓中出上的,發現時結綴在一起,共有19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長7.8cm,寬4.5cm,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

玉帶板所用玉料皆呈青白色,共有十九璞,均扁平形體,其中長方形7璞,桃形6璞,長條形4 蹼,圭形2璞。除長條形的4璞用剔地陽紋飾雲紋外,其餘些以同樣手法飾雲龍和海水江牙紋,有的還在龍紋的左右二方加飾一展翅飛鳥。玉帶板的背部皆平素,並有穿孔,可與革鞓結紮用。紋樣布局勻稱,造型別致,形象生動,玉帶琢磨細膩,光瑩潤澤,可能出自宮廷玉工之手。

玉帶是官服的飾物,自唐代至明代皆有,至清代因輿服儀制才不再使用。歷代玉帶的樣式因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異,《明史》載:「文武官公服,洪武二十八年定;腰帶,一品山,或花或素。」可見官至一品者方可使用玉帶,裝飾可有可無。而在玉帶上裝飾龍絞者,須皇帝才能使用,或是由皇帝特賜者亦可使用。明代初期,玉帶的帶板蹼數並未確定,到宣德後才確定為20璞,玉帶的排列形式按規定分前後兩排,前排共13璞,方形玉璞居中·左右兩邊分別長條形4璞,主形2璞、桃形六璞;後排為方形七璞,等距排列。益莊王朱厚樺為宣德後的人,而出土的玉板僅有19璞,與20璞之制不符,據專家考證,有可能前面中央的一噗為金制而未收入玉器部分。

● 084

● 名稱:玉「合卺杯」

●年代:明代

●規格:高7.5cm 橫寬13cm

●收 藏 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杯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玉器之一,據考證為明代的工藝,杯高7.5cm,橫寬13cm。

玉杯所用玉料呈青色。其基本結構為兩個直筒式圓形器相連而成,囗部相隔,下部卻有孔相通。杯的底部有6個獸首足。杯體腰部上下各飾一圈繩紋,作綑紮狀,一面鏤雕一鳳作杯托,一面凸雕雙螭作盤繞爬狀,兩螭之間的繩紋扎口上有一方形圖章,上刻隸書"萬壽"兩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紋隸書銘文、杯名及落款。一側的詩文為:「九陌祥煙合,千香瑞月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的上部有"子剛制"三字。在另一側的詩文是:"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卺杯」三字。玉杯的琢制工藝非常高明,造型古樸典雅,為罕見的傳世之寶。

合卺,是夫婦成婚之意。《禮記·昏義》載:「共牢而食,合卺而醑」。疏曰:「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

器上暑「子剛制」,必明此器為出自明代萬曆年月的著名玉工陸子剛之手的作品。陸子剛,太倉人氏,後遷居蘇州,據《太倉縣誌》載:「凡玉器類,沙碾。50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器上還刻有同代書畫家祝允明的詩句,使玉杯更加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價值。玉上琢飾轡鳳,並刻有「萬壽」字樣,舵推測,可能是某地方官員進貢繪皇帝特婚用的重要禮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