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城京到長岡京:日本奈良時代都城為何要遷移?

史論 發佈 2024-04-25T11:23:46.074302+00:00

縱觀日本歷史,在平城京之前,幾乎每一個天皇即位就會遷都到另一個地方,在另一個地方建都。公元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到平城京,從此,平城京作為日本的國都,持續了七十多年,經歷了從元明天皇到桓武天皇的八個天皇。

縱觀日本歷史,在平城京之前,幾乎每一個天皇即位就會遷都到另一個地方,在另一個地方建都。原因可能與日本當時的神道教有關,也可能是出於恐懼心理。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到平城京,從此,平城京作為日本的國都,持續了七十多年,經歷了從元明天皇到桓武天皇的八個天皇。

從公元710年至794年這段時間,日本歷史上稱為奈良時代,奈良時代是日本律令制社會繁榮的鼎盛時期,也是日本少有的太平盛世。

那麼,能留住八位天皇的平城京是什麼樣呢?

一、平城京不愧是「帝皇之邑、百官之府」

平城京位於當時奈良地區的中心,北邊是低矮的丘陵,南側是平原,這正好與那時天子須坐北朝南觀念相一致。平城,有平坦的都城之意,且其所處的位置地勢高,氣候乾燥,水往南流,所以平城京地理位置絕佳。

平城京的城建格局模仿了我國唐朝長安城的格局,其面積是藤原京的三倍。平城京整個構架猶如棋盤一樣,中規中矩,道路分布均勻且筆直,東西南北道道相通。

平城京除了皇宮殿宇、大量的貴族豪宅,最突出的是寺院,大小不一的廟宇、有的是從舊都遷過來的,如藥師寺,大安寺和元興寺。有的是新建的。如東大寺,後來,京內又新建了法華寺,唐招提寺,西大寺和喜多寺。

在京東各大寺的周邊逐漸形成繁華的街市,後來朝廷又在京外新設了十二坊,將其置於管轄之下。另外,平城京北部是平原,受西大寺的影響,其北部平原也形成街市。這樣,平城京規模又擴大了不少。

平城京也逐漸成為交通要塞。為了運送建造宮殿、寺院等所需的木材、瓦片等物資,打通與外界的聯繫。以平城京為中心,朝廷修建了通向東海、南海、東山、北陸、山陰、山陽六條陸上道路,與已有的道路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陸上交通系統。

相比而言,水上交通主要依賴於平城京北面的木津川河道,由於平城京北邊是奈良山,經木津川河道運來的物資,需要利用人力或牛馬、車等穿越北面奈良山才能運抵平城京內,無形中增加勞動力成本。

平城京這一水上交通缺陷,也成了以後的統治者遷離平城京的原因之一。

平城京經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成了那個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各方面功能已經相當完善。

二、桓武天皇突然決定遷都長岡京

到了782年,也就是延曆元年,桓武天皇對平城京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奇怪的是,僅僅隔了兩年時間,桓武天皇突然發布了遷都長岡京的詔書,平城京在旦夕之間迎來了被廢棄的命運。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桓武天皇要遷都長岡京呢?

如果從表面上看,遷都長岡的整個過程很簡單,遷都的一個理由是為了水陸方便,但和平城京比起來,大岡京其實也沒有便利多少。但不管怎麼說,桓武天皇突然發布遷都長岡的聖旨,並任命藤原種繼、佐伯今毛人、紀船守等為造宮使,負責新京宮殿的建造事項。

其實,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遠不止表面上這麼簡單。根據史料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佛教僧侶權勢得不到控制,影響到皇權。

在平城京,出現僧侶行基和他的特殊群體,他們的行為,帶來了皇室的恐慌。

在日本的律令中,專門有一條對僧尼的行為加以規範與制約。但是,行基和他的弟子們卻不顧這些約束,他們走街串巷,到處宣揚他們荒誕的說法,其中就有「罪福報應」之說。他們做的事更是離奇,什麼燃指為燈,剝手臂上的皮膚用來寫字等等,聽著都讓人頭皮發麻。那個迷惑民眾的核心人物行基,到底是什麼來頭?

行基的父母親都是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移民。三十七歲時,已經出家二十多年的行基,利用平城京建設的機會,借為那些勞工、腳夫等提供住宿,將他們聚集到自己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被行基吸引,不願再返回家鄉。很快,仰慕行基、追隨他的人達到了上千。

行基和他的追隨者逐漸形成了新的集團,經過多年發展,這個集團不僅超越氏族社會,還插手各項社會事務,如造橋、修路、建房和水利建設。它的權力已經不容小覷。這不能不引起利益者的恐慌。

佛教僧侶因為其特殊的身份,干擾到皇位繼承。

奈良時代,正是我國的盛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交往密切。佛教隨之在日本盛行,日本皇室也深受影響。

孝謙天皇是日本史上第6位女帝,在位期間,深受佛教影響,她本人於754年(天平勝寶6年)接受大唐高僧鑒真為其授戒。孝謙天皇還重用了一名高僧,並有意要傳位給他。當藤原家族的一名高層官員試圖阻止時,孝謙天皇下令處死了那名官員。

這件事發生後,日本統治者不再允許女性登上皇位,他們也剝奪了僧侶很大一部分政治權力。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佛教的盛行,平城京內接連不斷地建造寺廟,耗去大量財力,對國家的財政產生嚴重威脅。

2.倡導遷都者藤原種繼的推動作用

在奈良時代末期,藤原種繼的叔父藤原百川,明里暗裡出謀劃策,幫助確立桓武天皇皇太子的身份,桓武天皇把藤原百川的幫助記在心裡。藤原百川不幸早逝,藤原種繼繼承了叔父的功勞,在二十九個月時間裡,藤原種繼的官階連升六階。可見,藤原種繼得到桓武天皇的重用並得到桓武天皇的極大信任。

如此一來,藤原種繼終於迎來了自己權力上的輝煌時刻,就在他升任中納言後不久,桓武天皇就突然發布遷都長岡的詔書,這其中離不開藤原種繼的推波助瀾。

藤原種繼為什麼要桓武天皇遷都長岡呢?

當時桓武天皇曾經以財政緊張為由,說不再大興土木另建宮殿。但是這話講過沒多久,桓武天皇就頒布詔書要遷都長岡,開啟長岡京的建設,桓武天皇哪裡來的財源?

這就不得不說到藤原種繼了,藤原種繼又哪裡有這麼多錢給天皇造皇宮?這還得從藤原種繼與秦氏的關係說起。

秦氏是中國秦始皇的後裔,應神天皇十四年,282年移居日本,經過了200多年時間,秦氏在日本形成了強盛的勢力。秦氏在日本從事各行各業,積累了大量財富。

秦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秦朝元的人,被聖武天皇看中,得到天皇的信任,因為他出資建造大佛和寺院。而秦朝元的女兒正是藤原種繼的母親,也就是藤原種繼的父親通過與秦朝元的聯姻,借秦朝元的財富來鞏固自家的權勢。

藤原種繼的財力在當時是屈指可數的,可以推測,桓武天皇在財政困難之際依然決定遷都長岡,是因為有了藤原種繼身後的大財團,助力他擺脫當時平城京的陳年積弊。而藤原種繼也正好藉此鞏固自己的權勢,其身後的秦氏也得到很多有形或無形的利益。

3.桓武天皇急於要擺脫平城京

藤原種繼藉助秦氏等歸化日本的外國人的力量來推動遷都長岡京的計劃,這其實很合桓武天皇的心意。

桓武天皇的母親來自百濟王氏家族,按理說,桓武天皇由於母親是外國人,身份卑賤,他是不可能被立為太子,但後來由於藤原百川的熱心擁戴和出謀劃策,桓武天皇被立為太子,最終即位成為天皇。

對於桓武天皇而言,由於母親出身的弱點,從天武天皇直到聖武天皇的皇統,於他就不再有任何聯繫。若繼續待在天武系血統的平城京,桓武很難得到容許與認可,也很難擺脫那些根深蒂固的舊勢力。桓武天皇遷都,更是為了開創屬於自己的新王朝。

三、長岡京遺留下來的謎團

784年(延曆三年)五月,桓武天皇宣布遷都長岡京,當時長岡京還在建設中,是一座半廢半建的城,桓武天皇為什麼不等長岡京建好再遷呢?

在遷都後的第二年(延曆四年),桓武天皇離開長岡京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藤原種繼有天夜裡查看施工現場時,突然被黑夜裡飛來的暗箭射中,不治身亡。

桓武天皇十分吃驚,下令找到行兇的歹徒。犯事的人抓到後,經過一番拷打過後發現,皇太子早良親王(桓武天皇的同母之弟)與這場謀殺有關。首謀者被當即處死,早良親王被幽禁。早良親王內心氣憤,用絕食來反抗,在押送到淡路島途中鬱悶而死。

藤原種繼死後,長岡京的工程就停下來了。那些背後出錢的利益集團見勢不妙,收緊了錢財,不再支持長岡京的建設。

桓武天皇也因為早良親王的死,心存不安。他想通過祭祀天神,去除大岡京土地上的邪惡,為他新開啟的王朝祈福納祥,與中國古代祭祀一樣。

以後幾年,長岡京依然在不停地施工中,好像工程一直沒有完成,長岡京也因此一直沒有熱鬧起來,倒像在走下坡路。

到了延曆十一年(792),皇太子安殿親王(後來的平城天皇)染病,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兩次瘟疫,弄得人心惶惶。占卜得知是早良親王作祟。桓武天皇為了安慰早良親王的亡靈,追封其為崇道天皇,並且專門為其建造了神社加以祭祀。

桓武天皇有了遺棄大岡京的念頭,他到處遊歷,物色新京都,並很快進行新京都的建設,那就是平安京。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而長岡京依然沒有建好。但已經無關緊要了,長岡京終究逃不了被遺棄的命運。為何長岡京沒有成功而平安京卻順利建成?

參考資料:

  1. 《日本歷代都城小史》喜田貞吉 楊田譯
  2. 百度百科 https://m.fx361.com/news/2021/1012/8937697.html從平城京到長岡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