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驚蟄萬物蘇,養生記住這三要訣

廣州中醫藥大學三附院 發佈 2024-04-25T20:18:40.254642+00:00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到來,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出走矣。」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到來,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出走矣。」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是說驚蟄時節,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自然現象。

據我院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主治中醫師羅坤靈介紹,驚蟄節氣雖已進入春季,但是早晚溫差較大,冷暖變化無常,老年人太早減衣很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不宜過早脫去禦寒衣物,應該適當「春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驚蟄之後天氣逐漸變暖,春風漸起,蟄伏中的萬物被春雷驚醒,民間有吃炒豆的習俗,有驅走污衊不堪之物(蛇鼠蟲蟻等)的寓意。在平時生活中各種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也開始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以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多見。呼吸系統疾病中常見的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如治療不當或者休息不足可進一步轉變成肺炎,甚至引發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所以應當少去人口密集處,室內適當通風透氣,減少與致病微生物接觸的機會,勤洗手,早晚可用淡鹽水漱口、洗鼻子,提高自身對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春季的消化系統疾病多因飲食不潔或多食生冷引起,易出現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所以應注意飲食衛生,包括食物衛生和自身衛生,不要吃生冷食物,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驚蟄養生三要訣


要訣一:調養心目,保護肝臟。

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氣生發的季節,因此要注意養肝。這個時候精神要暢快,這樣才有利於肝氣的舒展。肝氣的特徵就像春天一樣,要求調達、升氣、舒發,如果肝的氣機不調達,人就容易因鬱悶而生病,所以春天最怕肝氣抑鬱。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要注意調節情志,調護肝臟,強健體魄。

要訣二:順肝氣,養脾氣。

春季屬肝,春為木,肝氣旺,酸味入肝,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陽氣疏泄,而肝氣過旺會影響脾,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所以春季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在陽氣生發的春季,肝氣上升,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體內積熱,一般不需要特別進補,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故飲食原則應以清淡為主。此時應多吃些當季的鮮嫩青綠色蔬菜,如芹菜、菠菜、青蔥、薺菜、萵苣等,不但可讓腸胃休息一下,也可藉由蔬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加速體內油脂和毒素的排出,以促進新陳代謝。

要訣三:扶正氣護陽氣。

驚蟄節氣,隨著春天的來臨,人的代謝漸漸旺盛,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細菌和病毒等一些微生物也日漸猖獗,很容易發生流行性疾病,這時候人們要保護正氣,以抵禦外來邪氣的侵襲。老年人、體弱多病者和大病初癒者可適當吃一些補益的食物、中藥來扶助正氣。驚蟄時節是春色盎然的時候,應該早睡早起,多到戶外活動,舒展形體。不宜過早地脫去冬衣,要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衣服。


驚蟄食療推薦


驚蟄吃梨是一種民俗傳承。中國有超過3000年的梨樹種植史,也是梨的原產地之一。蜜父、快果、玉乳,這些好聽的名字都是古人許給梨的美稱,而「梨園」也成為戲班的代指。

在乍暖還寒、天乾物燥的時節,吃上一顆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的梨,遠離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梨不僅可以生吃,還能做成冰糖雪梨,燉煮後的梨肉軟爛甘甜,是粵菜中頗受歡迎的糖水。也是因為這個諧音,中國人更有了不與人分吃梨的傳統。

食養方選

五穀粥(《醫心方》)

組成:粳米、陳廩米、小麥、麻子仁、大豆黃卷各20g,白蜜適量。

製作:將粳米、陳廩米、小麥、麻子仁研碎一同熬粥,大豆黃卷炒熟研末,待粥沸時,將大豆黃卷末加入,煮沸即可。粥成後,可加適量白蜜調味。

功效:健脾益胃。

銀耳蓮子羹

組成:銀耳一朵,蓮子20g、紅棗10枚、枸杞20g、冰糖適量。

製作:準備好的銀耳和蓮子都要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泡發以後的銀耳要撕成小塊,泡發以後的蓮子要去掉中間的蓮心,把蓮子和銀耳一起入鍋,加足量清水,燒開以後用小火慢燉,煮到銀耳粘稠以後再加入準備好的紅棗和枸杞以及冰糖,一起燉二十分鐘。

功效:滋陰清熱,養心安神,解毒。


科室介紹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致力於提供「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個體化預防、保健和診療,倡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原則,普及「未病先防、防重於治」的中醫健康理念,集醫療、教學、科研、體檢、康復和保健於一體,匯集各名老中醫、流派經驗和傳統療法,是一個具有獨特臨床療效和中醫特色的診療中心,是中醫養生保健的科研試點和教學基地,是廣東省紅外熱像學會紅外熱像臨床應用合作單位,廣州網際網路機器人遠程治未病中心推廣基地。

科室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採用中醫特色療法技術,按照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及時發現體內存在的潛在發病信息,確定有效的養生保健措施,矯正身體出現的體質偏頗趨向,使之朝著健康方向轉變。

科室具備齊全的診療設備、專業的醫務人員及一流的技術水平,提供健康資料採集、體質辨識、綜合評估、諮詢指導、干預、隨訪、宣教等預防保健服務。


專家介紹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內科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等,中醫經典理論防治心血管病和治療內科急症及疑難雜症。

出診信息

總院:周四、周六上午內科特需門診

骨傷科分院:周一下午治未病科



擅長:制定健康體檢方案,對慢性病的發病風險評估及干預,對亞健康、病前狀態及治癒後康復等人群開展健康管理及健康諮詢、干預指導。

出診信息

總院:周一至周五全天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擅長:傳統療法調理體質,如針灸、埋線、刮痧、耳穴、艾灸等調理體質,尤其肥胖、代謝性綜合徵、月經不調、便秘以及頸肩腰腿痛等。

出診信息

總院:周一至周五全天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08:30-10:30開展體檢10:30-12:00及下午可預約調理治療及健康諮詢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現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參與市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食管炎、胃炎、胃潰瘍、便秘、腹瀉、腸炎、膽囊炎、B肝、脂肪肝等胃腸肝膽疾病等。

出診地點:院本部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出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

08:30-10:30開展體檢

10:30-12:00及下午可預約調理治療及健康諮詢


擅長:擅長純中藥結合傳統中醫外治法治療內科雜病及亞健康中醫體質調養,尤其常見內分泌疾病、脾胃病、情志病及常見痛症的純中醫治療。

出診信息

總院:周一至周五全天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08:30-10:30開展體檢10:30-12:00及下午可預約調理治療及健康諮詢


畢業於廣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從事耳鼻喉科臨床十餘年,臨床經驗較豐富,擅長診治急慢性鼻炎、咽喉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聲帶小結、耳鳴耳聾等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尤擅於診治急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取出等。



供稿:羅坤靈 | 初審:李紅梅

排版編輯(實習生):林於琳

文字編輯:葉美琪 | 校對編輯:李龍浩

審核:王劍 | 審定發布:范琳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