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之北洋水師失敗的真正原因

福從邏輯 發佈 2024-04-25T22:32:06.817417+00:00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成立,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另有威海衛和旅順兩個塞防基地。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廷開始「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日本開啟「明治維新」、主張「脫亞入歐」。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西方史稱之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成立,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另有威海衛和旅順兩個塞防基地。清廷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1895年4月17日,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徹底走向帝國主義侵略道路。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廷戰敗的原因是什麼?歷史學家似乎早有定論,如根本原因是清廷腐敗、封建制度落伍於時代,直接原因包括內外無腦黨爭且瞎指揮、軍費投入與訓練不足、武器裝備落後於日本、戰役戰術問題等。

個人認為:北洋水師失敗的真正原因是當時不應該成立如此大規模的海軍(況且還只是清廷四支海軍之一)。為什麼?

一、強則禦敵於國門之外、掌控制海權,弱則誘敵深入、關門打狗。清廷當時內憂外患且所患嚴重,理應採取積極防禦甚至是收縮防禦戰略。

二、袁世凱「小站練兵」只有一萬人的規模,之後即便在北洋軍閥混戰之際,日本也沒有大規模入侵。可見當時現代陸軍才是軍事勝敗、國家存亡之關鍵。

三、海軍裝備購置投入巨大、訓練維護成本也很大,且當時艦船與火炮更新換代速度快(能買到的,肯定也不是最先進的),先來不如後到。清廷艦船買得早、噸位大,日本艦船小但航速快、火炮填彈發射速度更快,未戰而結局已定。

四、日本舉國之力發展海軍「以國賭運」,是島國對外侵略之必然路徑。清廷發展海軍是自保、炫耀震懾,但在數萬公里海岸線上,這點兵力還是明顯不足,且容易被逐個擊破。

慈禧李鴻章之流難道就是笨嗎?當然不是!但不笨不代表不盲目,不笨不代表不被忽悠。

數千年的泱泱大國、天朝上國夢,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打破的。沒有船堅炮利,就畏敵如虎;有了堅船利炮,就輕敵如狗。如此,焉有不敗之理!

也許不經歷如此的慘敗,說不定咱們今天還是皇帝萬歲萬萬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