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留馨與羅基宏通信彙編

陳溝水 發佈 2024-04-26T01:13:33.834748+00:00

編者:顧留馨與羅基宏先生的通信,跨度從1962年至1984年.是我們今天研究當代太極拳運動發展的珍貴史料。

顧留馨與羅基宏通信彙編

顧元莊

  編者:顧留馨與羅基宏先生的通信,跨度從1962年至1984年.是我們今天研究當代太極拳運動發展的珍貴史料。本彙編通信按發時間排序,全文近二十萬字.將陸續刊出.


留馨老師:

您好!您8月26日覆信,9月7日收到,得到很多指引啟發,十分感激!承寄《簡太》5本諒日間可收到。再版本望能早日讀到為快。您以不斷革命的精神準備作三版修訂,敬佩之至!!您飽學從博而來,不能視為「濫」病,由博返約,博為約用,也體現了量與質的辯證關係。視野不妨寬廣,矚目俱有焦點。您積學除在專業崗位上大加發揮外,從事著述研究工作,也是繼承發揚民族文化遺產極為重要的一面。「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黨提供的一切條件,是任何歷史上不能比擬的。古為今用,今人勝古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不然迷古復古的思想不破除,無疑把一己囚在歷史的牢籠旱,絕對談不上推陳出新了。民族文化是這麼豐富多彩,不正確解決思想方法問題,貫徹黨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政策,將一事無成!我深深地感到,您正為貫徹這一方針而勤勤懇懇地工作著,一分勞動就一分收穫。文化成果是全民的(不,全人類的)寶貴財產。由於您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您治學的態度是多麼的嚴謹,我永遠要學習!

讓我再談一下尊著《簡太》一些籠統的可能是很片面的看法,特別是談到書中美中不足之外。

「前言」中所說的「本書介紹的理論和練法主要是為對初學者用的,但是由於理論和練法應該是總結了歷來太極拳專家積累起來經驗體會,因此有關練好太極拳的要領,大體上也都寫在這裡了。」我感到尊著《簡太》,篇幅雖小很多,實在已能很好體現上述的要求。您完稿時間可能不很長,因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寫作的,但構思的過程是不會很短的,你付出的勞動結出了豐盛果實,我作為一個熱心的讀者,感到手頭有這麼些類似的出版物,沒有一本能挖掘得這麼深而又表達的這樣平易生動。本來用這麼些篇幅來擔負如此繁忙的任務是比較困難的,但到底是勝任了,這是十分難得之處。特別是目前紙張等出版條件比較有困難的時候,能儘先出版和讀者見面。如果您是以學院式專著大部頭形式出現,那只能供專門研究的專家作為傳閱的資料了。《簡太》是擔負了普及和提高雙任務,而且任務是完成得這麼出色!

書中突出地強調了:「中正不偏」這一身法要領,是有的放矢的為了扶偏救弊,和國家體委編的《太極拳運動》一書和拍攝《簡化太極拳》電影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正與前輩教蒙童習字一樣,必端必正。先入為主,姿勢一有偏差,成習慣(勁力定型)之後來糾正就事倍功半,甚至一輩子積重難返了。因為現在的學法,太多注意了多快,忽視了好省,結果身法步法不入格,久了,改拳之難,教師是最有體會的。前輩的學習方法重技擊、講實用,最先是逐式單練的(我鄉間教南拳,常單純練樁步就一冬到二冬,步法有根底,才教出手。不無理由的。)但現在學習目的是健身體育運動,再抄襲先人的方法必枯躁無味。為了達到真正的多快好省,除教學者學習態度教學方法正確之外,良好的教材,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入門引路,如稍有偏差,將失之千里!您書簡要地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先練基本步型、步法,糾正身法的分教難點各個擊破的方法都是十分值得提倡的,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做,要達到多、快、好、省的目的,辦法就很具體了。有關步型步法的二十三個圖,繪製得確也嚴正,使人一看,就象看到顏柳碑帖一樣,典範的要求躍然紙上j

您同時又不偏執地提出了「中正之偏」的主論,概括的面就更廣了。不僅說明了「體」和「用」的矛盾的統一,不會把身法圈在「體」的圈子內,而且使包涵各種流派各種練法的身法加以一般的介紹成為可能。不然不懂得「中正之偏」,只知道「中正不偏」,很多流派的某些身法無從理解,甚至「成見」地認為不對了。入主為奴,不是客觀地對待,也會引入另一途徑。其實「中正不偏」是主,「中正之偏」是從,「中正之偏」從「中正不偏」而來,正與「緊湊」是從「開展」而來的道理是一樣的。我攻研楊班侯傳《亂環訣》,是從正軸螺旋和偏軸螺旋的道理中探討加以實踐體驗出來的。中正不偏與中正之偏之交相為用,與全憑兩手轉(十二莊言為「分筋錯骨」,充分發揮前膊尺、橈活動作用),以意貫注,神為主帥,是全部亂環訣的精華所在。觸處成圓,進進退退,對方都為亂環——無形圈、有形圈、斜圈、正圈、順圈、倒圈……圈——所控制,欲進不能,要退不得,真是上下巧合妙無窮,我真驚慕前輩成就之高,非好學深思之士所能窺為堂奧。古人多停留於感性認識。話又說回來,入門一定要突出強調「中正不偏」,進一步提高,則不能不知「中正之偏」的道理,不然對太極拳的理解和具體實踐將受到不應有的限制。我所有拳書中,覺得演式優美自然,精神中正安舒的最是董老(英傑)的,但其中很多演式恰恰是體現「中正之偏」的良好範例。話又得說回來,如初學者「中正不偏」的基礎沒打得很好,就仿學他的姿式,將畫虎不成還類犬,汕頭市有此偏差的歷歷可數,但多不自覺,甚至加以指出仍大以為不然。這也不奇怪,對「中正不偏」的根本立論不明確所致。「中正之偏」也是太極陰陽對待的理論演引而來的偏中有正,正中有偏,正偏互相滲透互為其根,不然偏者自偏,正者自正,全然占煞,非太極拳立論所取。我常常這樣想,教人習字,必先學正楷如臨黃自元《九成宮》,柳公權《玄秘塔》之類的碑帖,斷不能一學寫字就臨王右軍行書。但練拳的人常違反這一程序而影響了前進。現在小學又提倡臨帖習字,語文背誦,證明傳統的學習方法,不能全盤否定,一定要批判的加以吸收。您第二次來信談到提出「中正之偏」不予偏執,從此也可深刻地體會到您治學態度的嚴謹,用您老人家的話來說是對前輩負責為讀者負責。雖然常常一家之言,未免無偏頗之外,若由認識水平造成的,則不能作過苛要求,如從派系成見等出發,那就是要淘汰的東西了。

您書介紹的某些方法如前信提到的馬步膝微向里扣,另外尾閭正中尾闖骨根向前托起丹田,都不能完全適合於各流派的太極拳。記得您第一次來信曾說「總結各派太極拳的練法,今後顯得重要了」,可見您並沒有企圖在《簡太》中全面地總結各派經驗,而且說明以王、武、李、陳四人為主。據我所知,尾閭托起丹田,是正身法所不能缺少的必要條件,不論是定式或變式時之過渡式。用這樣練法,百會、會陰始終要成條垂直線,提腿上步,隨著下肢的虛實變換,實足一面的腰眼(指胯關節部分),下落抽實,似平托起虛足一面的腰眼。提頂吊襠也較容易領會掌握,運勁腰脊接通任督確是捷徑。用此法行功後,諸身筋骨舒活愉快,走起路來,腰杆比日常直了,兩腿輕快又紮實。但在吳式中,只有虛步坐身時尾閭托起丹田,弓步定式等不是這樣。楊式有些姿式也不盡如此,如海底針、栽捶、指襠捶、下式等。曾昭然在其《太極拳全書》中說:「有人誤解尾閭中正之意義,須知拳譜所以諭人必須尾閭中正者,無非為糾正若干人拱腰扭臀使尾閭不能與脊柱成直線而已,非謂尾閭必須與地平面作垂直線也」(曾為楊澄甫在廣州入室弟子,1961年在海外出版《太極拳全書》,論述楊式拳法甚詳),並有提到弓步定式時,上身必須向前稍傾,不應挺直坐腰如少林弓箭步之身法,前足尖勿過直,宜轉內稍斜。有人前踱,直向後踱競橫擺,此澄甫師所常言「連站也不會」云云。

我的認識是強調百會、會陰垂直的身法作為基本的練法是正確的,但不能否定「中正之偏」的其它流派的有關姿式練法。您書強調了「中正之偏」也提出「中正之偏」百會中極一氣通的理法,是比較全面的。但在介紹具體方法時不能完全適用於各種拳派,這也在於讀者的領悟了,不能拘泥誤解,這就是帶有排他性的。「三尖相照」的問題,作為太極拳某些正面發(擊)的定式的鐵則,則不如當作所有的鐵則如捋、探、撅、打虎、雙風貫耳等也必須如此,那就生搬硬套,不能恰如其份地說明問題了,《簡太》對這一問題,和其它有關出版物一樣,交代得比較含糊,使人誤為一般鐵則,反而無所適從了。很多人讀了太極拳著作中所說「外三合」的要求,和實際演式不能完全吻合,便模糊起來,有些拳師不敢正視拳書中不免有的疏漏之處,也囫圇吞棗,作生硬之解釋,貽誤不淺。

能全面地揭示事物規律的只有唯物辯證法,其目的又在改造世界,認識事物發展規律是手段。我們探討太極拳理的目的也是一樣,為了改造太極拳(發展提高就是改造過程),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因此只有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來學習太極拳理論,才不會陷入主觀主義——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的泥潭中。

《簡太》是總結前輩有關經驗的很好範例,只是在深度上,特別是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這一方面再多做功夫,對讀者幫助一定更大。但這也不能作過分的要求,畢竟一個人的認識是有一個限度的,作過分的要求,「求全」思想,對促使新事物生長是不利的。「深入淺出」只有深入(從感性提高到理性)才能更好地淺出。我渴望三版《簡太》不特在「示其然」而是在「揭其所以然」方面多下功夫。徐老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太極拳淺說》和近來出版的《太極拳》(吳式)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雖然有所偏重,很多重要的命題沒有接觸到,但其中作科學的探討,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前年曾寫信國家體委武術科探問徐老通訊處,目的也是為了請益和對該書提一些參考意見,但覆信說不知道,允為代再查詢未有下文。如您知道,請告知,是盼!

太極拳的行氣運動,由腰脊主宰運用纏絲勁螺旋形動作向著四梢去的叫做『開』,從四梢回丹田的叫做『合』,開合的概念比《五字訣》(李亦畲)之「五日神聚」中闡發更為完整,李說只以腰脊為中心(任督)行氣運勁至上肢兩梢,下肢兩梢未提到,是表達有所著重,不能認作疏漏。但您著中開合概念.的完整人易於領會,同時對「勁起於腳跟」與「發於脊背」(發于丹田實質上相同,不過「發于丹田」更多著意於內勁的運轉)的相互關係就不致混淆不清。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地球上進行的(宇宙航行員進入太空一後例外),不能脫離地心吸力的支配。如果在太空中宇宙航行員在失重狀態中來應用太極拳理論時很難設想的。報載他們睡醒後起來做操必須頭和足分別頂住艙內固定的東西才能伸屈運動,不然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太極拳(其它拳術如此)如足不作用於地,地不反作用於身,什麼勁也發不出來,行氣運勁四梢,下肢兩梢為求得地面反作用為了應敵(有時單腿也可起而發勁,雙腿騰空作勢擊人,但也不離從地面站穩或躍起為之)。故拳論中說的「地盤、天盤」(足和頭)是最根本的,說什麼拳法理法都不能離開這個。特別是離開地盤,便什麼都沒有,拳論中分論各要領雖然不一定提到它,但總的來說,「地盤」是不在話下的。您書「丹田氣如作十分計,上運六,下運四」,不知您立論根據為何?我膚淺的理解,如下多於上,失於填實遲滯,轉動變化不靈,病為雙重,且一般拳擊(太極拳尤甚)雙手作用比較起來對敵的用場大,上肢二梢在近身術中與對方關係直接(雖然善用腿者逢虛足可出擊);手太陰肺經與呼吸機制有關,氣機運轉又以外呼吸為其契機,故用意行氣運勁上下肢二梢不能等量齊觀。但這一法則同樣不是鐵則,如用腿為主,不論單腿或雙腿先後騰空時,行氣運勁上下比例必須倒置。單腿站不紮實,蹬、踢等動作勁不能透出;騰空前必重心先下降,腿曲蓄上彈;雖然提(項)吊(襠)為其鎖匙,從丹田行氣動勁於下肢二梢使產生地面作用,是其關鍵。尊意如何?詳告。

您整理陳鑫「進、退纏絲勁」之說,前我在研究「亂環訣」中深有體會,後來讀到尊著《簡太》,得有力佐證,更豁然開朗。我初步體會順纏逆纏就是進纏退纏,外掤為順(開)內捋為逆(合),內、開、順、外、合、逆相對待,(運行經絡路線,我懵也)。如此螺旋作正軸旋轉為例,順時鐘方向為逆旋,反時鐘方向為順旋(右手如此,左手正相反,兩手交相為用時,順逆互相滲透,順中有逆,逆中有順,左右對待而言也),順(彼)來逆(我)轉,逆者順受,則互相走化矣。比如說你外掤我內捋,你內捋我外掤,生克不已。

您書對內捋外掤的定義,十分精到。觸外成圓,外(開)為掤勁,內(合)為捋勁,引伸走化互相為用,變化萬端,纏繞不已。昔顧魯章(編者:疑為「顧汝章」之誤,待考)《推手講義》中對順抽絲逆抽絲有提到,語焉不詳。「亂環訣」以進旋退旋(順旋逆旋)的應用為主要要求,亂環之「亂」從進退,順逆大小,開合等演引而來,「環」非平面圓周,乃空間螺旋。亂環不離「中定」,「中」是「中正不偏」之中,也是「中正之偏」之中,「中土不離」為鐵則。推手應用中,要內捋必先寓外掤之意,反之亦然,由「如要向上必先寓下」引伸而來。剛柔相濟,從進、退、順、逆纏絲的相反相成的妙用中,最足以具體表現。「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反覆說明剛柔相濟的意義,能做到觸處成圓,對剛柔相濟的領悟就容易具體化了,這是我實踐的體會。曲中求直,「直」是相對來說的,直是觸處成圓的直,沿一條直線螺旋式地前進的。太極拳攻就是防,防就是攻,其妙處也在其中。也是可攻可守、可守可攻的橋樑作用的關鍵所在。

關於來信中談到弓步、馬步的兩膝微0向內扣只適於某些練法的問題,你補充一條「兩大股外往裡合」十分恰切。事實上我在走架或推手時前足尖微內扣,兩膝用意微叉開的同時,兩大股又是外往裡合的。腰胯旋轉,胯根節里縮內抽,吊襠提項,自然撐開而又合住,開中有合,兩足如旋釘入地。按十二莊的說法,足三陽三陰經脈自然掤得緊,兩足紮實身法不亂,陳炎林編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錄十六關要論,「蹬之於足,縱之於膝……」「蹬」字作為『旋』之於足,我認為有理。兩膝微叉開大股外向內合,兩足自然旋著天地。生理上說腓腸筋與脛腓骨的收縮與扭轉,繃緊為其機制。地盤穩固,兩足有根,除丹田氣運行下肢二梢之外,上述操作也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前足尖稍內扣,膝向前挺,其作用與前足尖向前,膝微叉開的作用是一樣的。不過高架子以後者為自然,大架以前者為妥貼。董虎嶺(董英傑子)著《太極拳使用法》中「打手歌」詳解,對「裹襠護腎踩五行」之解釋「裹襠即前腳腳尖微轉內,兩膝略作合併意以護腎部」,陳式、武式如此,也可窺其用意所在了。我認為這只能與緊湊、縝密有關,並不是非此即彼、正確與錯誤的關係問題,尊意見告。

您介紹有關經絡名著,已匯款上海。《內經綱要》有整理性介紹,汕頭已買到。沈松濤繪針灸穴參考圖已買,確精簡易查。前說天柱穴是啞門之誤,承指出,喜甚。近細研《峨眉十二莊》對經絡與太極拳關係能得到不少啟發,當娛樂性閱讀,於身心不無幫助。惜《峨眉十二莊》講解意晦之處甚多,恐作者心中了了,難形諸筆墨,或理解欠深,只能如此。『信中您說的「上膊」似為「前膊」之誤,一般解剖學以肩——肘為上膊,肘——腕為前膊,《華拳》一書也如此稱呼。您說的上膊是不是以前腕之後?由於稱呼不一,您書中第33頁所舉例說明開合及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肘以下」與「胳膊」實指那一段(前膊或後膊)鬧不太清楚,費神加說明一下,以便更好理解原文,煩瑣之至,見諒!

大椎與尾閭作弓梢。兩端喻作弓梢,我以前也作如此想,但我認為上端弓梢應延伸到頸椎一段,增加其調節度和爆發力。董英傑及其子虎嶺著述中,常解說為「身法涵虛」,應包含頸椎調節在內,並非涵胸而已。我在實踐中已深體其奧蘊,後以告吾師,驗之喜甚,從前腰脊僵滯之病自去,化引發放自如。他常對同學說,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學無先後云云。現吾師決大膽翻案,每談必竟日,練拳教拳十餘載,已知學而不思則罔,不求甚解之害大矣。至誠感人,我也不揣冒昧據實以告,並繼續向其請益。

以《簡太》為中心,時作筆記。現仍在休養期間,時間充分,常以學拳自娛。我少其它文娛嗜好,久知偏狹之弊,一時改難。有時因思路拉得太開,構思又無條理,記來蕪雜,久後連自己閱讀都恐費力。有的要形諸筆墨,說明一個問題似要費力很多,暫且簡記備忘,或僅作思考提綱,以備後來構思。《簡太》正反覆研究,全部拳書疏散鄉間已運回,參考也較便當。後如有心得,當整理匯報。三版之前無論如何整理寄奉,作為一個熱心的讀者和未見面的學生(幸勿謙拒),恰然自喜!惜千里迢迢,不知何日得親聆教誨,悵甚!

我42歲,今日生日。無兄弟姐妹,父早亡,家貧農,苦學生,1947年大學畢業前後曾做中小學教師七八年。讀的是社會科學,10多年來(1949年後)做政治文藝宣傳工作一個短時期,任有色金屬礦務局生產、行政等科副科長,月工資115元,愛人同單位工作,生活尚安定,四子一女,老母健在。我身體素多病,入院開刀三次,僅免一死。太極拳及氣功當為養生瑰寶,深信不疑。休養期間,恢復健康為第一任務,思想開朗樂觀(生活安定為主要條件),精神振作,體療起了莫大的作用,行見恢復工作時間可待,太極拳之功不可沒,當終生堅持學習(已將四年),並繼續深研。立志做一個非專業的專門家,希望在這方面作出貢獻。師幸勿面生而見外。二次來信,鼓舞至大,望續賜教。

因拉來太長,其它問題以後匯報。

即此致崇高敬禮

學生基宏上

1962年9月9日

顧老師:

您11月11日信和附來大作《陳式太極拳推手》原稿妥收,勿念!

在渴望中接到復示,格外高興!尤其是儘先讀到這份原稿,是十分珍貴的學>-3資料,我感到很大的幸福!已粗讀一遍,美不勝收,我兩三年來夢寐以求想知道陳式推手的內蘊,這一下可得到了初步的滿足,雖然僅僅是文字的介紹,沒看到附圖特別是實際的表演,基本上可以理解它的內涵。我再經一段時間融會體察之後,必盡~己所知提些那怕是很粗淺的意見作為參考。因明天要到汕頭市醫院去複診檢查,大約月底才能回揭陽來,預計原稿及提 供一些參考意見在下月5—10日之間掛號寄出,請勿念。

您手頭的向愷然《太極拳推手 的研究》,要求您借給我看一看,我對他的有關著述很感興趣,過去讀 過一些。請您用掛號寄來,看後馬上 就掛號寄回,不致耽誤,請放心!

本月6日寄給您一封信(七日寄出)諒已收到。10月號《學術》此地圖書館沒有定閱,汕頭怕也不容易讀到,盼儘可能代我在上海買一本寄來。承介紹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有關著述,我當與該出版社先聯繫詢問一下,諒可以找到。

我打算在春節後要求半休養半工作,如醫生同意的話。我也預感到工作後思考、體驗、動筆的時間一定少了很多,幾年來一些習拳體會,儘可能整理一下,只地處僻壤,參考資料得之不易,有一定水平的良友益師也沒有,自己獨力模索,事倍功半。儘管如此,一定想盡方法來克服困難,認定這是一件有嚴肅意義的工作,不是一般的文娛消遣。您說「忙裡偷閒,是苦事也是樂事,」思想境界風格真高,這是出於耿耿的事業心。

您行將問世的三種著述,為祖國民族體育——武術工作培植更多的艷蕊,在美麗的百花園裡添奇花異卉,是一大盛事!我如果是在上海而將是最大的幸福,因為可以自告奮勇地作您的學徒,業餘時間可以適當給您分勞,做些助手工作,我作為一個專業人才的一般主觀條件是具備了的。此乃余話,說一說,表一表響往之心而已!我真的想要求調到體育研究部門去作練習生,廣泛的學習一些基本功,有紮實的功底,將來提高就不難了。我入院養病前是領導行政科工作,專業性也不強 (一向是搞生產管理,搞行政科只短 短的五個月)。有些同事看我對太極 拳發生這樣濃厚的興趣,而且有可能鑽得進去,都說乾脆要求轉到體育研究部門去新起爐灶,半途出家好了,半開玩笑,話里透真。

對《簡太》學習興趣愈濃,手不釋卷。近胡亂擬訣自娛,非敢示人,老師知我愛我,隨手拈來數行,意晦之處,勿理可也:

開合一解(著意於任督之通):

從上而下謂之合。百會大椎應 長強;納氣華蓋與膻中.當下會陰緊 收藏(依《十二莊》屬意):從下而上 是為開,會陰中極起印堂(「印堂」為 「上丹田之說有其一定的實踐意義,視用在何勢何時」);沉氣丹田與海底,勁貫四梢意舒長。

「兩旋抽胯,腰襠勁生」提壁數月,頃有新得,草訣曰:

兩旋抽胯腰襠勁.陰陽相濟互為根;上下相隨神為帥.先呼後應認周全。

又曰:

兩旋分虛實,主次要分明:主實次為虛,開合吐與吞。先呼後應腎相連,抽胯兩旋力偶演(「力偶」為力學名詞,又稱「對力」,為纏絲勁關竅之一),虛實自有虛實在.相反相成不扯牽。兩旋呼應意為先.陰陽虛實兩無偏,先呼後應意中定.沾粘連隨在繞纏。

丹田勁運四梢解:

下盤穩固腳為根.主宰於腰樞紐全,源動腰脊通上下.下四上六順逆纏。

「下四上六」註:

貴在輕靈不滯遲.八面玲瓏任驅馳,緊拿丹田主宰定.吊襠貫頂順天機(天機——順乎自然之意)。

纏絲勁之螺旋順逆纏繞,與槓桿(斜向一槓桿演引而出)原理密切相問,尤與圓運動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向心力有絕大關係,「空間螺旋線」作為數學中的一種曲線,在纏絲勁中十分重要,它的變化又與軸向和螺距及向心加速度等有關。具體應用上以命門為中心,左右腰隙為兩車輪相對抽換,這與「抽胯」(兩股根節)在生理機制上是一體。所以從身法步法上來找纏絲勁的關竅,有重要的意義。以纏絲勁的沾粘連隨為靈魂,又以內勁為統帥,離開了相應的身法步法等,將不得其門而入。纏絲勁之高度應用:「依著何處何處去」(陳鑫語),我在實踐中已摸到門徑,觸處成圓,化、制就在其中,圓心乃是發點(又稱力點),因敵變化,任何角度,對方重心仍在自己控制之中,「虛籠」之,尤覺變化莫測,近讀到您《詠太極拳》中「虛籠」兩字,心領神會之餘,覺得前輩純功固足驚羨,用詞之精確傳神,高不可攀!「虛籠」應生於離心、向心加速度。《簡太》說「內勁運轉的輕重、剛柔、快慢、虛實,應該是忽隱忽現的,這要靠練者的細心體會,靈活運用」,幾句話,實在是千言萬語,啟迪很深刻!¨虛籠」在似有為有,似有為無之間,使對方不察或察而變,變又不及。不光是師友們對這樣感到神奇,連自己有時也感到「得來毫不費工夫」,乃量變到質變是一種奇特的體驗。書中常說「豁然開通」就是指質變或局部質變而言。

沾粘點作為球體上的任意一點,不拘泥為乎圓周的任意一點,則上下左右內外前後四面八方,逢「點」就是球面之點,又為新球體之圓心,變化萬千,無所妨礙。腰膝抽換,丹田鼓盪,向愷然所謂「尾間有罔,則能粘能走,」腰腿求之是也。「腰」之內涵,應包「丹田」。「源動腰脊」「內勁發源於腹部(丹田)」,《簡太》的精到外,尚有人不解,乃認識的局限性或深度有關。我覺得「因詞害意」過於死咬字眼不去領會精神實質,也會鑽入牛角尖,這是讀者的事,著述者力求用詞準確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太極拳推手作為競技項目來有力地推廣太極拳的作用,我心目中早就有同樣的估計,因為它是一種「近身術」,宜忌很多而且複雜,審慎從事也是非常必要的。國慶上海是否舉行過比賽?我很感興趣,如比賽規則(或是草案)能寄我一讀,那太好了!

沈家楨同志請代致意!盼先抽暇覆信祝健康

學生羅基宏

1962年11月21日

顧老師:

您好!本月21日信諒已收到。

大著《陳式太極拳推手》正在學習研究,受益不淺f儘可能提出管見作為參考,大約下月5日左右由掛號寄出,無誤!

《陳鑫拳經集錄》如原稿有草(副)本,萬望能借我優先學習,在極短期內當妥寄回。向愷然前送那份資料也儘可能借我一讀,至盼。

我楊式太極拳老師蔡悟真先生,十多年前在滬上間接向郝山子先生學過武式架子,日久未練,單式及片段尚能記憶,只路線方向連接不下。我昨請他試演,覺得架子小別具一格,小巧玲瓏,步法靈活身法嚴正,雖未窺全豹,清新風格,顯顯在目,不禁為之神往!特寫此信請您將有關武式架子的學習資料特別是原趟路線方向(請為註明四正四偶方)及連貫之重複架式數目等,(市體育宮武式太極拳學習班如印有資料,那就更好了。請代購數份寄來,款多少必如數奉還)。詳細註明寄來,以便學習,不勝感謝!我月底由汕返揭。此祝健康

學生羅基宏上

1962年11月26日汕頭市

《陳式太極拳推手》原稿學習札記

這是繼《簡太》之後的一篇精心力作,有繼承有發揚,體現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要求:

1.陳式推手作為現行推手法的始宗,文中已用事實具體地說明了發展的途徑。由於時代的需要不同,僅陳式推手本身的前後演變就可以知道服從於「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目的愈來愈明顯,強烈的技擊性也逐漸減弱,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它的技擊特徵,且帶有較濃厚的古典風格。現行推手法是一脈相承,從而創造出一套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人人可學的鍛練方法。窮本溯源,「觀今鑑古」就顯得很是必要了。

2.提倡太極拳推手列為競技運動項目,提高太極拳鍛練效果和鍛練方法來使它更好地為增進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務,這是十分恰當的。它的意義將超出推廣太極拳運動本身而有助於其它某些運動項目的提高,是無容置疑的。這一創舉,必與「中國式摔跤」運動一樣發揮它獨特的競技作用和風格放異彩!

3.制定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是一項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而正確地研究它的歷史的發展又是最首要的,從中可以找出它在保護競技運動,發展競技運動必須安全,這就不會為安全而安全,因噎廢食,片面地限制了技巧的提高。

4.文中闡述概括太極拳推手的特點和方法的八勁八法,一脫過去的槽臼,不把各勁各法互相割裂,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將內部的有機聯繫,加以揭示和剖釋。辯證地把它們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弄個明白,使讀者見樹見林,由著熟到懂勁,有徑可循,這是十分可貴的地方。編著者思想方法的素養和構思的嚴謹於此可見。

5.「推手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但又需以內勁為「統帥」,而「內勁是以練拳架中鍛練出來的」,這樣「體」和「用」的關係就很明確,發揮了前輩走架與推手的統一性的重要立論,使學者不致於產生學了推手便放鬆走架功夫的片面觀點。

6.行文中以象棋中的將、帥親自出戰來喻靠勁的使用,又以士、象來比擬肘勁的作用,生動極了!拳藝語言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門技藝本來是件難事:到此又不見其然了!

幾點供參考或商榷的:

1.作為全書組成部分的一章,篇幅必不宜太長,所以闡發不免受了一些限制。本章的全文分述得較為詳明、綜述得不夠提綱摯領,讀起來較為費力,曾經給我幾個有一定基礎的習拳同學閱讀後,都覺得難得要領,一定要經一再拼湊穿插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這和沒有看到插圖不無一些關係,但行文如果一開始先把陳式推手具體方法更清楚(簡潔)一些,使學過其它推手方法的人讀後便知道陳式的特點異同,然後從分述中再來領略它的內蘊就比較容易了。

2.陳式推手與現行其它推手方法加以簡明的比較是有必要的,幫助學者更易掌握它的要領。太極拳推手的類型主要從步法來分。陳式推手一開始就講求諸身一家,上下粘走,動必進,進必套插。一般走架沒有基礎或未學過定步推手的人學起來,不容易粘走,學習的程序必須提出注意,才不致欲速不達。您同邊(順步)活步推手的手法只宜正圈,怎樣換步換手練習倒圈,這是可以加以說明適當補充的。四正純熟後練四偶的方法,最好簡單的介紹,雖然它是冶「大捋」與「四正」為一爐,但其轉變方式的插襠出隅為樞紐,附圖說明之。

3.擁、捋二勁二法亦是主從關係,作為前四手為主後四手為賓,前四手中又以擁、捋為主,摟、按為賓的必要補充。這是纏絲勁的精要處。搠為主,捋為賓,棚為正旋,捋為逆旋,「逆」從「正」而來。棚、捋統一於螺旋的向心、離心之中,搠屬「離」捋屬「向」。捋時須擁,摟時按時亦需擁,搠勁時時不可無,失棚而又有充沛的內勁,是不可設想的。


4.捋勁作為一種"磨擦勁」似不恰當。勁與力同樣在力學中作為一種"矢量」,而磨擦只能以係數的大小來表示,沾粘勁的如膠似黏,就是螺旋的向心,離心是加速度產生的磨擦而來,不是捋勁獨有的特性。沾粘面的的核心點就是螺旋的軸向線的一點,軸向是直線,是"方",外旋是曲線,是「圓」,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內勁無定

向,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品,"有定向"為"方",二者互變,互為其根。《舌環訣》之"亂",就在不斷的方而易員

而方,使得其賽中,以應無窮。

5,"著"變"勁","勁"變"著"(?)陳微明說:"著乃變化之法也,勁即運入著之中,著有萬而勁則一,無論何著,勁是一個,惟用時之意不同,故勁隨之而變"。事實上就是如此,"勁"不是獨立於"著"之外,在對待上,沒有著,勁無從體現。所以說"體"所以練"勁",著法就是"體",差法孰然後始能懂勁,道理就在這裡,

6.分述捌勁時,如將文中捌、捋兩勁的比較說明放在前面,然後再闡明它的特點,讀起來更易明了。

羅基宏

1962年12月3日

顧老師:

昨天從汕頭回到曲溪(距50公里),接您11月24日由合肥來信,十分高興,我3日在汕頭掛號寄出大作《陳式太極拳推手》原稿和上月28日一封平信(第8號)諒已收到。想來此信到滬,您已從合肥返程了,所以逕寄滬上。

知道您打算將陳式著述借一個短時間給我研習,喜出望外!意想中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緣到滬才能一讀,今乘休養期間,精神比較集中的時候來研讀,是最好也沒有了。想起了「天不負苦心人」一句古語,天,新的涵意應該是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社會制度,同志們新型的人與人的關係,附來玻璃紙一幅,雙掛號寄出時,請妥為包裹,以免受潮,借讀時間,請告知,絕對按時妥為寄還,無誤無誤!向愷然送您那份油印資料盼一齊寄來。

附來的一份推手比賽規則草稿,我十分感興趣。起草這一份東西付出的精力是很難想像的,從無到有,邁出第一步,是最可貴的一步。新生事物的新第芽——冒出地平線上.它本身的生命力就促使它如旭日東開。它是體壇上閃出一顆彩星,引起越來越多的注意之後,太極拳運動的推廣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標誌著黨的人民體育事業的一項新成就,我以最大的熱情來祝頌!

朱謙之的《中國人民的智慧一易經》一文已讀過,著重源流的考證,其中提到「易」(變)的三種方式變易、交易、對易,我初步結合推手去領會,似有些想頭,有待進一步去理解。比賽規則中,一分以下的得分,判分時,比賽仍繼續進行的,是不是?一個回合中,一分以上,是否又在中心點重新搭手,如籃球比賽一樣?一人或二人同時出第三圈外,是否重來7(再搭手),雙方得分是否隨時公平「牌示」?抑或每回合終始公告?想必後者,順盼告知。

《陳氏推手》原稿有復抄,以備一步一步深入研究,學習有得,當續向您匯報。

武式套路名稱等資料盼能寄我學習。近在汕頭看一個同學演孫式,曾在電影上看過孫劍雲本人片斷演式,風格清新活潑而又嚴正。想您有祿堂老親授八卦、形意根底,又有武式內蘊研究,孫架的來蹤去跡,易於深求。武式太極拳尚無出版物,想您已列入工作日程?預慶!

抽暇盼覆示,此祝神舒健康

學生羅基宏

1962年12月519

顧老師:

算來昨天您已從合肥回到上海了。

本月3日5日先後掛號及平信及《陳式太極拳推手》原稿諒已收到。

您們創革的《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我十分感興趣,內容和措詞明確,都已全部看懂了。已向汕頭市僻委推薦,建議在太極拳訓練班推導學習中作學習參考,汕頭已舉辦菩眾性太極拳20多期,取得很大向績。太極拳出版物,供不應求。《簡太》新華書店沒法擺在門市部里,因為一下子賣光了,只得重點分配採取預約的辦法。再版的印數太少僅就各中、大城市也不夠分配。比賽規則,有了初稿,各地再在這基礎一進行修改補充就容易得多了,「萬事起頭難』』!推手作為武術中的「近:術」,列為競技項目,是一樁很復:的事情,所心不敢輕易去嘗試,已:人帶了頭,事就好辦了。有了它,時練習也就有了;隹則,場地設施是這麼簡單。我初步的很不成熟看法有幾點:

1.練習開始時,中心圈2.5公似太小了些,迴旋餘地限制得過緊影響步法的開展。當然這與緊湊要求是適應的,但練習時不妨適放大些(3-3.5公尺)。「先求開展·求緊湊」,小者從大而來,緊湊」展而來。因此初練時場地的規榷有所分別,逐漸縮小至規則的要求一樣。

2.前足移動,主動進攻與毛應作失分(0.2分)論,後足則不這與對方牽動時失平衡的性質{區別;只前足移動,縱使在被動自況下,仍可以身法來補救,獲得重新平衡,後足同時移動的情況就:洋,重心垂線越支持面,作失平衡論是合理的。

3.另一個意見是中心圈人的0.Z失分(對方為得分),乾脆不要,理由是:太極拳攻就是守,守就是攻,全在意(內面)不在外,主動與被動的界線從表面很難嚴格劃分,有時可能故意賣一個破綻,「與之為取」。主動走化的標準很難定,裁判員與運動員的思想活動不一定能相一致。

4.中心圈內0.2分的得失可能是為了使運動員具備有一定的腰腿功夫而設的,但這是訓練方法問題,比賽時作過緊的要求,適足於限制了靈活性。主動走化只許一步,進攻不拘,是從鼓勵積極主動出發的,太極拳本身的特點卻另外一回事,吞中有吐,吐中有吞,吞就是吐,吐就是吞。步法的套插交相為用,不一定是直進直退的,也可能是團團轉,這樣去分前進與吞化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5.中心圈內0.2分的得失,是在比賽繼續進行中判定記錄,說明此等犯規動作無妨礙比賽的進行,運動員在十分緊張的活動中來約束這一類犯規動作比較困難,有時可能不自覺(因力主動與被動的自我界線只在意念的一剎那之間),全神貫注在推對方出界或倒地。這一類犯規,固然環繞一個中心——重心的平衡,但沒有使一方喪失粘走的機會,敗中取勝的可能性很大的,技巧的體現不應受到限制。如果這些規定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提出來的,那就另外一回事。沒經過實踐,主觀臆測,隔靴搔癢,諒之諒之!暫只作一項存疑,留待以後體驗了。要領會規則草案的精神實質,還要一段反覆的試驗研究過程。因為不是紙上文章,太極拳之為「術」也。

6.雙方腿足的互相粘走(套插)規則內不見有什麼禁忌,想使用跌法走化進攻,只要不超出互推的範圍是允許的。禁止以腳踢打膝打,事實上已把與腳管腳的互相粘走區別清楚了,不知然否?

7.評分時所附比條件:積極主動進攻與走化進攻方法多,可以是一件事情。走化不一定是消極被動的,因為太極拳的走化不是進攻,僅以進逼作為進攻,容易片面。有人善用吞法、有人喜用吐法為主,各有特點,但都是進攻。想規則中的積極主動進攻,包括吞、吐兩個方面。

陳氏拳著盼能借讀一個短時間,想已寄出,為念!

近日依照孫劍雲《太極拳》一書學孫式,先依樣葫蘆,再細求其內蘊。武式為其始宗,從孫式中亦可窺武架一般風貌否?孫劍雲是不是在上海?通訊處可代一詢嗎?書中有一些不夠明確之外擬質詢一下。

望抽暇覆信,多多指導。此祝健康

學生羅基宏

1962年12月11日

顧老師:

近來盼望您寄借陳氏拳著,和初戀的人等第一封情書一樣!今天接您郵寄該巨著四冊另向愷然資料一份,附信一封,高興的心情,很難表達!萬分感激,得到您的幫助與信任,將好好地學習,郵寄包裝得很完整,絲毫沒有損折請勿念!

將來能否參加專業研究問題,這不可能短期內實現,只想想而已,但是此志不休,此心不懈!我學習太極拳主要是以恢復健康,對它的感情的深厚非一般可比,但逐漸認識它是一片豐富多采的學問,大可用力。

聽到武式太極拳已脫稿,歡慶歡慶!近依孫劍雲編著學習孫式,很有興趣,自我欣賞,似能領略其內蘊(?)。電影上看過她本人演式片斷,不無一些幫助。武式出書後必依照學習,理為一貫,法不同,乃大同小異,但此「小異」常即為各流派之精要處。「矛盾的特殊性」為事物干差萬別的根本所在,滿足於「共性」的理解,對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藝術流派的領受是不可能的。這不限於文藝、美術等領域,太極拳莫不如此。孫式高架活步,但「塌腰」的要領要特別注意,不然高架活步,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不易做到,容易浮滑過場。百會會陰上下成直,尾間托依丹田,提頂調襠,滿身輕利。孫式摻有楊氏之學,不謬!

您在越南照片,近我托友人在穗舊書店代找購1957年第13期《新體育》,望能如願為償。汕頭57年各期都有,只缺13期,事情往往有這麼湊巧。亦已托舊書店、雜誌門市部代為搜尋。

我的病已進入穩定恢復期,主治醫生對我體療的效果很感驚奇。以前在醫院不敢主張我打太極拳的。我開頭只偷偷摸摸地學,護士知道還常遵醫囑勸阻,說來也是為病人負責。腎臟病人打太極拳,醫生說尚無成熟經驗介紹,故不敢貿然主裁雲。久病成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最深的,不能說只有醫生。我從人的整個機體出發考慮,不光考慮是一個局部的病,結果是對了。近讀《內經綱要》後,更加明確。

您老人家工作如此緊張,望善自珍重!正是開花結果的時候,繼往開來,任重道遠!

祝您健康

學生羅基宏

1962年12月25日

顧老師:

謹將《陳氏太極拳圖說》四冊及向愷然油印資料一份掛號寄回,收到時盼即覆信,以免掛心。多蒙您關切照顧,20天來認真閱讀,得益不淺,衷心感激!

讀後愈感到《簡太》及《陳式推手》原稿親切可貴,您總結諸前輩經驗所花精力使我們後學者十分敬佩,態度的嚴謹,永是為典範!讀陳鑫這部巨著,費精費力,有如沙裡淘金。20天來幾乎全部思想活動都浸在纏絲勁里,用心之專,連自己也感到著了迷一樣。同時又把《簡太》重讀幾遍,愈感到這一步的闡發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視野也比前人廣闊得多,啟發性也大。我對陳著中下步的纏絲勁格外感興趣,我兩年多來的摸索,算是沒有入錯門。我對螺旋運動無能無力(讀《簡太》前)特別著意於下步的纏繞旋轉與上步身法的相適應的問題,我一直認為這是「諸身一家」的關鍵所在。當然意氣為君,是不在話下的。書中說「足之虛實因乎手」,下步為上部身法服務,說明了纏絲勁運用的完整性。書中突出的強調如《簡太》所說的「節節鬆開,處處合住」,這與物理學中的質點運動的離心向心力有密切的關係。人整體作為一個質點在運動中任何組成部分,小至一個細胞亦可視為一個質點。又與平行四邊形成合力原理有密切關係(分力也在其中)。閱讀之初,原打算不摘錄,後來忍不住了,隨手摘錄,滿了兩大厚本筆記簿,閒來好好咀嚼咀嚼。夜深了,先此簡單匯報讀後心情,再次感激您!

祝春節愉快

學生羅基宏

1963年1月14日深夜

顧老師:

2月25日來信收到,很高興!武術書盼常在意,如有機會,隨時轉告書目讓價。英文本太極拳,名稱及編著者,出版時間順請告知。

您年內決定再版《簡太》,一定能作出更大貢獻。我學習筆記內容均整理在那篇「隨談」中(不能稱之為「書評」),如流水簿,蕪雜無章,只留作備忘回憶。讀陳鑫巨著後,一再讀《簡太》和《陳式推手》,倍感親切,您治學嚴謹,拳藝語言豐富多彩,百讀不厭。我練拳勤、恆、著意於逐日功夫。偶有所悟,亦怡然自樂,必先提綱挈領記於小札,作為思考之助。《簡太》所提供思考面很寬廣,深度更無限量。近來在腦際似乎堆聚了不少材料,只覺得東鱗西爪,一時很難難系統化,特別是進一步研讀運動心理學、生理學和動力學之後,提高到理性來認識的東西較前多得多,只覺得自己的語言文字很笨拙,要表達很難勝任,形諸筆

墨比思考活動困難得太多了。「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有時覺得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要闡發清楚,又似乎千言萬也道不清。清醒、糊塗——糊塗、清醒,認識真理的過程是這麼複雜。

陳鑫說練拳先要讀書明理,他的立言當然以實踐為第一要義,但讀書明理之為重要我有很深刻的體會。近來推手練習,使師友們覺得出奇,無法為法,我也覺得有「周中規,折中矩」左右逢源之樂。不著意於形跡,純以意行,太極拳之引人入勝有如此者!近讀巴甫洛夫關於人體各種機能、各種活動都受高級神經——大腦皮質的管理的學說,比以前任何時候讀它都感到有更深的體會。

太極拳的動中求靜,以靜制動,用巴甫洛夫興奮性條件反射與抑制性條件反射和兩者過程的互相交織互相協調地配合使大腦保持精確而調和的闡發來理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太極拳尚意不尚力,高度發揮高級神經——大腦皮質的調度作用,成為太極拳被視為特別珍貴的地方,並不偶然的。

內勁的實質問題,最近使我感到很大的興趣.僅從一個力學的角度來說(當然是遠遠不夠的),勁就是靈巧的力。把勁和力劃一個等號固然不對,把勁離開了力孤立來理解更加不對。兩者是相互區別又互相聯繫的。力,作為它們二者的共性,勁作為特殊性(個性),統一於力的共性(一般性)之中。力的基本要素:1.作用點,2.大小,3.方向,勁也是一樣。

內勁從「功和能」的觀點來說,用特定的鍛練方法,使「能」(主要表象為「彈性勢能」)巧妙地發揮「作功」的本領。特別是人的高級神經——大腦皮質經過良好的鍛練後使人的內抑制過程強化(提高刺激閾),「潛氣內轉」勢能得蓄,形不外露,「勁由內換」,使蓄勁時微妙的預備動作(或稱先行動作)不為人察,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蓄髮是一個有機聯繫的連貫過程,能蓄得巧始能發得妙,這是太極拳的第一等學問。即引即進,依著何處擊,也只能說是蓄髮得巧妙,技術到了高級的境界。

作為人類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是我們行為最高調節器。它對作用於我們的各種不同的刺激物,能夠進行最複雜、最精細的分析,它能夠保證我們行動的自覺性,能夠控制和調節我們的行動。我們在練習推手時,所感受到的感覺和知覺,正如做其它活動時一樣,也反映在第二信號系統中(包括語言和思維活動)。陳鑫說以心行理以理行氣,「理」作為第二信號系統來理解,就不難說明「內勁」的「內」字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是大腦皮質的調度下,人的各種機能各種活動的精確而調和。拳論中意到氣到,意到勁到,意、氣、勁是統一的有機體,雖然「勁」不是代表人的所有的機能和活動,不過是其中之一種而已,由此也就可以全面地理解內勁的「內」字,是「意氣為君,骨肉為臣」的。

在邏輯上講,「內」作為「外」的對稱,不作外形的追求而已,故「勁」的前冠之以「內」,使涵義更為明確,有別於一般的所謂「勁」之呈於外。也就是「內無動外無發」,「外發」源於「內動」。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內動的涵義更複雜了,可以所有的生理機制都有關,因為人是有機的整體。「源動腰脊勁貫四梢」,內勁發於「丹田」等等,不過是從整體中擇其較關鍵的地方來說明罷了。陳鑫說,內勁起于丹田之說不過大體言之,實起於命門。究其實,起於命門,也不過是大體言之。任何把內勁起源於局部的說法都是掛一漏萬的,只為了學者便於捉摸,把蓄勢較為顯著的地方標出來,在指導實踐上有其現實的作用。生理上,骨骼是被動成分,肌肉作為主動成分,這又僅從人的運動器官的作用來說明二者的分工而已。以上兩者與神經系統、感受器,統為動物性機能,是人的生命的表現者,如果離開了血液、循環、呼吸、營養、排泄和體溫調節、內分泌和生殖等植物性機能,人的生命維持者,作為生理的人,是不可設想的。所以從理論上來探討內勁的實質,不能不跳出拳論的圈圈,才不致於停留在感性的階段,才能本質地說明它的客觀存在。

能,存在人體中,牽涉的問題太多了,但用現代的科學的成就已能得到解釋。內勁的勁,最後只能窮本溯源,和「能」不能分開。雖然拳術,作為術,在實踐上不一定要搬出這些論據,但作為學術的探討,「格物致知」,把問題鬧得越徹底越好。話又說回來,作為太極拳主要內容之一的內勁問題,要解決的主要是鍛練方法的問題,只有作為專門研究的人,把科學的命題從實踐中提出來加以理論的解決,使更好地指導實踐而已。

勁,作為靈巧的力,這是從「知已知彼」的前提下來說的。知已是主觀,是內在因素:知彼是客觀,是外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拳論中「力由人借」「四兩化動撥千斤」,這都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關係。這是對待而言,在我為內因,在彼為外因,互相依存,互為對待。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包括了主觀能動性,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因為內因是變化萬端,正如外因是變化無窮一樣的。問題是怎樣使內因隱蔽,人不知我,使外因隨時可以覺察,我獨知人。起什麼作用?就是達到人為我制我不受制於人的目的。其方法就是全部推手應用上要講求的東西了。

近在汕頭邂逅一位周君,潮州人,一向在華中工作,自雲曾在河南大學醫療體育教學部門任過教員工作,學過很多種拳術,太極拳亦有濃厚興趣......(編者:此處刪節813個字符)。周某宣揚太極拳的內勁就是生物電,叫人給他站定來發勁,人們都說有「電感」,我親給他試,什麼都沒有,因我身法視來勁微微涵虛,滑走來勁,什麼電感也沒有。反過來我試別人(只貼發不用松彈),人們說電感更厲害。其實什麼電感,原來是正象陳微明《太極答問》中所說的一種「入勁」(原釋為:掌貼敵身,氣往下沉,掌一閃動,其勁直入內,五臟震動……)。我戴上一雙橡皮手套,如法發勁,人們同樣有電感。橡皮為絕緣體,仍可傳電,荒唐之極,已不政自破,生物電的畫皮已剝開。他們如法互相發勁,不能震動,因怕傷人不許發鬆彈勁,只許用掌松貼,氣往下沉,腰襠下去,襠勁撐圓等。有的稍震即逝,因氣呼出不能轉換之故。我練架子對以上各要領素較注意,內氣轉換自然調順。常坐式站式單臂角力,他們年輕力壯的均無能為力,我只覺得自己呼吸調順,便以用意,用懂勁的方法,變也變不完,趣味極濃。人多驚奇莫解,其實它在太極拳的技術系統里不算一回事。前述的震動,是作用和反作用造成的,對方抵抗,一方剛柔相濟的內勁(圓中有方,方中有圓),一往一復,每一循環,其震幅微微擴大(對方不走化的話),內部受震更大。不敢多試,只為打破「生物電」而設,各人均恍然大悟。我醞釀已久的關於內勁的看法問題,通過這次事情,未免多去想了一些。未知能著邊際否?請您百忙中談些您的看法,使我不會走得太偏。

我認為提之使來不能不來的「提」,主要是捌勁的妙用,用得純熟,對方不論是吐是吞,仍可用捌法引彼之勁還其之身,用纏絲勁,沾而上撥,以斷其根,一遇抵抗即下采或變換其它的方法。如能提之使來不得不來,放之使去不能不去便易如反掌了。小到無圈時,連捌的表象也不易找到,但其勁別仍是嚴格存在的。我實踐體會,只要明確對方用勁作用線的方向和輕重,不難引出其焦點,捌之傾跌雙足離地。任何一個圓圈,即時即勢,圓上通過圓心的對稱點(即直徑)上總是有一個角度是「死點」(引用內燃機曲軸連杆傳動活塞——氣缸——有「上死點」的道理,同屬力學的力矩作用),人的中心(上下一條線)是重心所寄(重心是點,一定在中心軸上),掌握了對方的中心,重心不必他求了。陳鑫說的「轉關」,他詮釋為敵人氣盛極之處即為已轉關處,就不離力矩的道理。換句話說,對方直接牽動自己中心(重心也在其軸上)的時候,就是自己控制著他的中心的時候。靜中求動,後發先至,就是陳鑫《爭走要訣》中所說彼此在九分九厘分判勝負的時候,就是爭上游的好機會。

李亦畲說「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動將了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如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高度發揮了以靜制動的妙用,關鍵也就在於恰好不先不後的「轉關」,於彼將轉關未轉關之際,接入彼勁。神氣要十足,運勁要九分,有餘不盡,是利用神氣十足的余勢(力學稱慣性),便是因勢利導為運勁十足,便是太過了。陳鑫解釋「中氣」兩字概括為「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很精到的。以上所述,在實踐中我已很好的加以解決,而且逐漸熟能生巧,但用文字來向您表達,未能道出其本來生動內容,正如陳鑫嫌其繪圖死煞一樣。纏絲勁的具體運用,萬變不離其宗,是螺旋的軸向線,即為對方來勁的合力或分力線,無論合力分力,作用線都通過對方的中心軸。曲中求直,在圓上任一點求一條切線,切線即為發點和落點的方向線。「虛籠詐誘,只為一轉」,「轉」就是曲中求直,向愷然說的「出擊」同義。直就是圊上任意一點所取的直線,這一直線就通過對方的前後(上下……等)死點,也必然是通過對方的中軸線上。太極拳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什麼消息,歸根到底為了求得一條作用線,摧到他的重心,出彼支持面,並防止其任何恢復平衡的措施。明白的說,在不丟不頂中來討對方丟、頂得消息。丟,頂就是凹凸,有了凹凸之處,便乘隙而入。太極拳沾黏勁一通,百勁皆通,誠非虛語。

寫得太囉嗦,下次續陳。《簡太讀後隨談》一稿,我愈來愈覺淺薄,未利用,倒減我內疚。容再版後再抒心得,或較有所見。

敬禮

羅基宏1 963年 3月26日來信(下)

前您來信中說兩腎的抽換,確切些說是兩胯關節的抽換,其扭轉是軸橫截面的剪應力,是「對力」的作用造成的。您說腰為抽換的主軸,是總虛實所在,是很中肯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腰間更深的含義,為此總虛實。近來我習拳意守「命門」,無非亦注意此意虛實,執一端拒萬殊,萬殊又歸一本。拿住丹田之氣,守命門之後,《簡太》介紹的「運四梢歸丹田」的開合的方法,更能具體的掌握。您說尾間托起丹田,這是使丹之氣能拿得緊。腰勁下去,襠勁撐圓,《簡太》將腰襠作用之組合,命為「腰襠勁」,十分精到。李亦畲說「兩腰前節有力」也是對腰襠勁來說的。他是承接「兩肩鬆開,氣向下沉」的。《簡太》歸納松肩主肘的作用:l.寬舒胸部,2.背脊有力,3.氣不上浮,4.手臂引伸,回縮力量加大,5.動作靈活圓轉,是李說「兩肩鬆開,氣向下沉」的具體發揮。太極拳的「松」,實踐上以「松肩」為要義之一,很多人習拳一輩子沒過這一關。董英傑說「字義易懂,功夫實難」,這也說明功夫要上身,空談無補於實際。他說:「學一點好東西是要費點精神的」,話很平凡,意思可很深長。意守命門的練習方法,是方法之一種,不一定必須用這種方法,我使用此方法後,覺得開始是意導體以體導氣,不久自然變為「以意領氣」了。練習吳式時,前進意屬會陰(尾間),回收守祖竅(兩眉或兩目之間)控制兩端(參照胡耀貞方法)」,因武式步法、身法有其特點,放長身肢,收放的幅度也較大,用上法亦極自然,守命門倒受局制。法雖不同,用意無別。練孫式及汕頭之所謂「陳式」仍以守命門為宜,其道理正在體察中。以上都是法,無法為法,指脫規矩而合規矩,已習慣成自然之後,法亦在其中。學習不能沒有方法,循規蹈矩,就是先接受前人、他人經驗後才談得到溶化創新。我學拳在學習方法上的體會是,學習過程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以為熟讀了幾本拳書就會打拳,固然是不正確的,但是不要別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摸索,也不見得就行的。這兩方面都會吃虧。別人的指導,別人的經驗是十分需要的,特別是成年人,對別人的理性認識容易領會,但是要真正領會別人的經驗,還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在實踐中也要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到理性認識,這樣再來指導實踐。在學習每一個動作中,都包涵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兩個階段,只有真正認識了它的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術,學太極拳如此,我想學習其它技術也是如此。蓋叫天說,學藝就是事兒里找事兒,不找事兒就沒事兒(不斷深化,精益求精),老藝人行功數十年如一日,大雪天,一大早還要走很長距離的矮步,又說基本功就是功夫。名數學家華羅庚經常溫習中學時的數學,說功夫都在裡面。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和青年演員談鍛練心得時說,「梅花吞自苦寒來」,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基本功底,練功是一輩子的事情。

又來談內勁運轉的一個問題,蓄的過程就是走化的過程,太極拳的攻守不能嚴格分開的,是其特點,也是它複雜性使人較難入手的地方。前輩強調推手找勁不宜太早,太早喜用力,不能得其精意,是有根據的。抵抗是人的本能,通過推手來改造它,改造成先化後打,說來簡單,做起來不大容易,教法不善或學的人過於求急,欲速不達。正確的推手的基本練習是達到「內動外發」的途徑,聽說定步推手之作為鍛練腰腿之重要基本功,是楊氏以後的事,這是有見地,同時又是大眾化的學習方法。再前輩,對平日走架先下死功夫,已有功底,採用單式練習亦有其優點,故一學推手即用活步沒有妨礙,因腰腿功已有基礎。後來的人,一般沒有這樣的深功,用定步推手來補課,鍛練腰腿與走架並舉就更為必要了。當然推手的練習靈敏的感覺,只要一開始學習推手,就包涵這一目的要求。

太極拳的內勁從鬆柔練出,愈鬆柔長內勁愈速,這與血行有利於充分提供肌肉予能量有關,沒有努責填實之弊。另外有一個密切關係的是與「彈性限度」的原理分不開。關節軟骨層,韌帶、韌膜、肌腱的伸縮有其一定限度,太極拳要求鍛練到筋長力舒,「不求皮堅內厚,寧要筋長三分」,都是通過鍛練達到擴大彈性限度。彈性、韌性用太極拳的正確方法來鍛練,得來很自然,無揠苗助長之弊,非用強拉硬壓死練的方法可比。彈性是溫柔之中而又倔強,韌性是倔強之中而又溫柔的性格,太極拳剛柔相濟,就是巧妙地解決這些矛盾,使它們對立而又統一。太極拳推手應用,和材料力學中講求安全係數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抗壓抗拉抗沖抗扭抗震抗彎等,都必須留有成倍的餘力,以防不測。人的髖、膝關節韌帶是人體韌帶中最強有力的,但外傷事故常在此等部位脫臼,就是超過了本身的限度引起「殘餘變形」(不能恢復原狀)或「塑性變形」(斷裂等)。太極拳最可貴的地方是不尚氣力,純以神行,刻刻都在積極地保護提供彈性各種機能不受損壞,可以說安全係數主要不是從材料的強度上來著眼,而主要地以意識來保護。太極拳推手比賽嚴格限制了可能產生危險後果各種方法,加上本身的特點就是尚技術不尚氣力,所以成為較柔美、溫和、機智的競技項目而別具一格。

前輩在推手中兼練「擁勁推手」(又稱老牛勁),主要就是加意鍛練韌性,其方法正如陳微明《太極答問》中說「初學鬆開練習數年,使全體毫無僵硬之處,後可練擁勁推手,雖用擁勁,須隨腰轉」。我們的師友中有的曾學過南拳,曾試以其力方法加來,我以纏絲勁韌性制之,似未甚麼著意,很輕易就可制其力而使之落空。我經反覆體驗,彈、韌屬性雖不同,二者都以鬆柔為基礎,彈固要柔,韌亦不過是「柔而固」,二者個性都統一於柔的共性之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在虛實的變化。

「太極拳處處有虛實,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然明此一虛實,處處亦皆此虛實也」(引姚馥春語),道理是這樣,但在具體應用中全持感覺靈敏。大腦接受和發出一個信號,極速可達干分之一秒,簡直是難以想像。據測定太極拳運動員的動作反應速度是333.2毫秒。(長拳運動員是330.4毫秒),而不從事運動的人是400毫秒,相差很懸殊。所謂反應速度,包含應答的準確性。蘇聯研究說明,經過三個半月有規律的訓練以後,開始學習擊劍人的肌肉——運動感受性銳敏程度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這裡說明一個問題,正規的有規律的基本功主要放在走架,這是傳統的鍛練方法,雙人對練都擺在走架有一定基礎之後,這是很自然的。走架為體,是識字造句之為作文的體一樣。很多人一經學習推手就放鬆走架的功夫,和李亦畲走架和推手統一的說法比起來,是南轅北轍,教學者不能不經常注意的。

聽勁,又人稱「秤勁」,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相通的,「中正不偏」,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和提高感覺靈敏性有絕大關係,宋書銘之特別注意中土,中定為母,與陰陽五行學說「五行土是尊」是同出一源。我這樣說,走架是體,是知己功夫,但首要的是解決「人」和「地」的關係,這是指的主要是地心吸力,即平衡的癥結所在。支撐面與重心垂直線的關係正確的調整(在動中來調整),全靠架子的姿勢正確,「中正不偏」「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為根本要則。蜘蛛結網,自己必坐鎮中心,那個方向稍有動靜,無不應付裕如,蛇在盤曲時,頭必在正中,善捕蛇者,必令其行動解曲之時才措置之,因盤曲時應付面最廣最為敏捷。有人說天津郝家俊專家推手時不特身樁擺很正,連五臟六腑都擺得正,這樣,一觸到別人的手,就能感到對方的氣脈向那一方傾斜。根據質點運動慣性原理,人的任何一個極微之部分或大至全體,都可分別視為一個「質點(地球……也作為一個質點),運動使質點產生慣性,假如內臟作為質點來看待,它雖隨外體運動而運動,但自身仍有它的慣性,何況內臟與胸、腹腔連結是以網膜,膈膜等為絡帶的,不是固著性的。這裡就牽連到進退轉換,內臟運動伴隨而生的自身的慣性也影響著整體的平衡的問題。《簡太》「擰腰落胯」,強調松腰,氣沉丹田,尾閭托起,項懸身正,胸助肌弧形松沉等,都是為「中定」服務的。氣下沉,意向前,下沉使水平轉動的慣性抵消,不致搖動根本,推手運用,刻刻見功。能做到中正不偏,感覺就能比較快練出來,當然神舒體靜為其主要前提,但也得形神合一,才有意義。我學推手的體會是,對方如何誘逼,我執一以制之,一,就是守中土,萬變不離其宗,中土是母,因此心裡更鎮定,應付就裕如。不輕易過他人界限,千方百計引其入已界,根據「空間螺旋線」的數學原理,充分利用上下立體空間,少擴占底面積。我學提放,就是以上述原則,和充分用「足弓」的彈性(實足的一面沉實,托起虛一面的腰眼的方法統一,扁平足的人無足弓,體重落在脊椎、骨盤上,故易疲勞),突然捌——采,采——捌等兼用,使其雙足離地,然後就擒縱在我了。過去我有一個觀念,以為聽覺的學得與時間成正比,後來發現很多學了幾十年仍十分遲純,便懷疑起來,確切些說,方法才是主要的,當然必須假之以時日。鄭天然說:『推手有三大境界,一、不知不覺,二、後知後覺,三、先知先覺」,三個顯著過程,是可以找出來的。運動生哩學的說法,先知先覺(有語病,但不必因詞害意)」是「運動型」反應速變,後知後覺屬「感覺型」反應速度。蘇聯短跑健將起跑反應都屬運動型的,幾乎快到與起跑信號差0.1秒,注意力主要不是集中在等信號,更主要的在起跑的第一動,運動型則主要集中在起跑信號上,然後才轉到第一動的起跑。很多一級運動員都仍屬感覺型的。太極拳的急則急應,高級的技術就屬運動型的(先知先覺),這就全憑苦練勤下種了。和身體的素質氣質亦有關係。鄭說先知先覺在靈敏覺察捉摸對方蓄髮的預備動作上(或可作「先行動作」),我體會能多從「藏往」上下功夫,「知來」就有了根底,人性、物性、反面,正面都有誘導作用。所謂「反求諸己」是也。「內動外發」,功夫無窮盡,使人不知我悶葫蘆賣什麼藥,陷入迷陣,和奕棋的道理大概亦差不多。對方「消息」不明朗時,守中以俟其變,這是法寶,但以柔化為其根本,不相牴觸,則消息必能傳到。如對方緊守門戶,用「擠他虛實現」的方法,不是可以緊守得了的。

一扯扯得太散了,雖然是漫談,也該有點邊際,不覺寫了七千字左右,本擬再寫,只好帶住。有些見地,可能很幼稚,在老師面前,暢所欲言,意在引玉,迄抽暇多賜教益。

有什麼關於拳論,技術學習資料,望經常借閱,身在行外,樓台不近水,望多照顧。您第一封信以「用科學新知闡發太極拳傳統經驗理論,以提高其科學水平」等相囑勉,激勵很大,耿耿於心,未敢或忘,來日方長,繼續學習,在大海灘上拾美麗的貝殼一樣來求科學真理,雖是眾人的事,自己也在眾人之中。

您或您們研究室可有孫祿堂《太極拳學》和王新午舊作《太極拳闡宗》?

下一階段對巴甫洛夫生理學說作比較細緻的研究,不限於拳的參考,尤重對「唯物論」學習的參證。

祝您 健康

學生羅基宏

1963年3月26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