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名遷移現象,從陝西榆林到銀川,為何說銀川市是鮮卑語地名

鵠書 發佈 2024-04-26T05:05:57.430452+00:00

銀川市和陝西省榆林市看似沒多大聯繫,實際上他們有非比尋常的緣分,比如銀川之名就是經過了「從榆林市橫山區到米脂縣再到銀川市」的這樣一個漂移的過程,可以說榆林是銀川的地名之源,那這個情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個是塞上江南,一個是陝北重鎮。

銀川市和陝西省榆林市看似沒多大聯繫,實際上他們有非比尋常的緣分,比如銀川之名就是經過了「從榆林市橫山區到米脂縣再到銀川市」的這樣一個漂移的過程,可以說榆林是銀川的地名之源,那這個情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人認為這銀川之名的遷移與崇尚白色的党項人從今陝西榆林遷至寧夏有關。銀川市域在史書中常以靈夏、銀夏、麟夏等地名出現,雖然得名的時間不長,其實它也個是歷史悠久的地方,其建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元鼎五年(前112)所建北典農城(呂城)。


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為建制市並擬定名為銀川市,但是銀川市直到1947年才正式成立;自此銀川又成為我國縣級以上行政區的地名。為何說是又呢,因為銀川最早作為我國縣級以上地名是在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中「銀州銀川郡」的記載:天寶元年(742)將銀州改銀川郡,郡治仍在銀州之治儒林縣。

銀州的歷史更為悠久,北周保定三年 (563) 設置銀州,治於驄馬城(今榆林市橫山區岔鎮無定河南岸大寨梁),領儒林、扶寧、真鄉、開光等4個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銀州因乞銀谷為名,舊有人牧於此谷,虜語稱馬為乞銀;另說乞銀是鮮卑語,為驄馬之意,北魏曾有官署叫作乞銀曹。此外銀川的原名飲汗城及古時位於靈武市的薄骨律鎮的地名在相關民族的語言中都有驄馬的意思。

隋開皇三年 (583) 置儒林縣作為銀州的附郭縣直到唐朝末年。北宋元豐五年 (1082) 銀州從驄馬城移治永樂城 (今米脂縣龍鎮鎮馬湖峪村),崇寧五年 (1106)銀州廢為銀川城、金代為銀川寨(另說1224年被廢);這也意味著銀州與銀川之名從今天的橫山區遷到了米脂縣。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至四十六年(1618,三邊總督劉敏寬在《秋日楊楚璞中丞撫臨良晤長城關四首》中有「俯憑駝嶺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之句;這是寧夏境內有銀川這個名字的最早歷史記錄。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銀川仍是指一片區域而不是指城鎮的區劃地名。


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才才改變,雍正四年(1726)兵部侍郎通智到寧夏主持修鑿惠農渠道和昌潤渠,所寫的《惠農渠碑》在開頭即說「黃河發源於崑崙,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而北;由地理位置來看,此時銀川已成為寧夏城(今銀川市)的別稱了。

乾隆十八年(1753)創辦的銀川書院、稍後的《銀川小志》以及民國初期出現的銀川書局、銀川舞台,這些足以證明銀川在逐漸取代寧夏城的名字。銀川市的設立也標誌著「銀川這個名字用作行政區地名時,完成了從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到米脂縣龍鎮鎮馬湖峪村再到銀川市的遷移變化過程」。


銀川市的定名並非得於朝夕,時間就持續了十九年:1928年寧夏省之初就曾對省會名稱作過討論,有人認為其著名的賀蘭山下而主張叫賀蘭市,也有人贊同取寧夏城之意而命名為寧夏市,還有人覺得朔方市、懷遠市也不錯。

綜上,銀州是以驄馬得名,銀川郡沿用了銀州之名;因此追根溯源的說今天銀川市也並非漢語地名而是鮮卑語言地名。此外銀川市的地名由來還有不同的民間看法,《中國地名語源詞典》記載銀川因流經市境的黃河為名,還有「寧夏土質鹼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寧夏古名銀川」等說法。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