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牛郎織女,你只看愛情,卻沒關心兩人職業?與一時代產業相關

記聞歷史 發佈 2024-04-26T05:20:02.475438+00:00

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絢麗多彩的服飾在各個國家流行,勾勒出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然而中國古代,帶有顏色和裝飾的服裝卻是貴族的專屬,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

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絢麗多彩的服飾在各個國家流行,勾勒出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

然而中國古代,帶有顏色和裝飾的服裝卻是貴族的專屬,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

而底層階級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粗衣麻布。

好在紡織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

古代的中國經濟雖然落後,但是蠶桑業的發展從未斷層。

「嫘祖」、「織女」的傳說,我們耳熟能詳。

事實上,在先秦時期,蠶桑業便有了雛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養蠶絲質的技術和手藝也不斷精進。

現在讓我們回溯千年歷史,在時間的長軸上,感受蠶桑絲織的獨有魅力。

周之桑耕,功於後世

戰國至秦漢時期,中國蠶桑業的重心,主要分布在東方地區。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秦國逐漸強大。

他們在周人耕織的基礎上,開拓了西北地區的經濟。

其中,蠶桑業也遷移到了該地區,形成秦時西北方蠶桑業的繁榮。

可以說,秦國蠶桑業的發達,與周朝留下的寶貴耕織經驗密不可分。

周人經營的蠶桑業,是國家發展和社會經濟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豳風·七月》中曾有:「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描述。

這說明。蠶桑產業在周朝前期便具有了一定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雙重地位。

除此之外,在東周晚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上農》中有:「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的言論。

其中「農」的內涵主要強調的是「耕織」。

如果中國古代史是一本厚書,那麼周朝的位置一定是第一、二章。

作為較早的人類文明的時代,周朝社會經濟來源主要以「耕織」為主。

耕種和紡織可以說是周朝立國的基礎。

不過。只依靠古籍記載說明性並不是很強、

在寶雞竹園溝西周墓出土的16件玉質蠶蛹,以及1件玉質形器,側面佐證了周朝蠶桑業的重要地位。

除此外,還有豐鎬遺址內張家坡西周墓中出土的大量玉蠶,以及絲織物的殘留。

這些實質的文物無疑是周人經營「蠶桑」的重要依據。

秦商新法,承上啟下

上文所述,周朝對於農桑經營之事,有一定的經驗累積,並創造了一定的成就。

而這些寶貴的經驗悉數被後來的秦國所沿用。

秦國立國是在周孝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

因其善於養馬,為周孝王提供了大量的優良戰馬,被封為諸侯,從此便有了秦國。

作為周朝的附屬諸侯國,早期的秦國無論是經濟、軍事、農業等各方各面都被天子周王所影響。

農桑蠶耕方面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流逝,周朝國力漸衰,又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等昏君。

致使周天子有名無實。

中國大地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混亂時代。

雖然時代局勢進入了戰亂的年代,但周王朝的農耕蠶桑經驗被秦國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對其經濟具有很強的開啟、推進的意義。

漢朝學者班固,將先秦時期的農家總結分為兩個類別。

其一出自掌管農桑耕種的官吏。

即,農稷之官。

他們主張播種百穀,勸耕農桑,以民足食,被稱之為「后稷學派」。

其二出自當時的庶民。

他們的思想有點類似現代的絕對平均主義。

其主張以君臣並耕來平均貧富差距,拉平勞逸作息。

企圖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被稱之為「神農學派」。

秦國所奉行的是第一種后稷農學。

而山東六國則以神農學派為主流。

這便構成了秦國與其他諸國之間的差異。

《呂氏春秋》為嬴政在位時期,秦國丞相呂不韋所著。

其中《上農》 部分的四篇論述,便是依託於周朝時期的后稷農學所著。

不僅如此,春秋時期,秦國有貴族子弟被取名為「子桑」。

由此可以在側面反映出,當時秦國重視農桑耕種的事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秦公一號大墓的主棺被發現,並確定了墓主人為秦第14代統治者—秦景公。

雖然秦景公墓葬被嚴重盜掘破壞,但是還是出土了近3000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如墓主人的衣著、棺槨內壁的圍帳,以及在墓室角落發現的一塊長10厘米,寬15厘米的深灰色絲織品等等。

這些物品都在昭示著,秦景公時期,秦國便擁有了技藝高超的絲織水平。

周幽王之後,西周滅亡,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

此時的秦國國力依舊為七國之末。

直到秦孝公即位,衛鞅赴秦,展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巨變。

以至於改變了秦國的未來。

《史記·商君列傳》中描述商鞅變法關於農桑耕種的有:「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這裡要著重注意一下後半句。

《周禮》中對於「怠」、「疲」民的懲罰是這樣的:「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貧者,則糾舉而收錄其妻子,沒為官奴婢,蓋其法特重於古也。」

顯然,商鞅新法基本沿襲了周朝律法。

其堅持農桑為庶民之本,耕織乃黎民立命之業的原則,將「桑」、「織」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不僅在制度上重視農桑,還將勸民農桑作為官員行政考核之一。

並且《商君書》中,將「織」與「耕」置於同等地位,一併言之。

由此可見,在商鞅新法之下,「耕」與「織」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商君書·畫策》中有言:「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男耕女織是平民保證基本生活條件所必須的生存形式。

商鞅再次強調這一點,並確定「「女事盡於內,男事盡於外」的基本原則。

以此來滿足「衣食」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

其實,男耕女織通俗來講,就是男人耕種,女人織布。

這也是中國較為原始的生活畫卷。

除此以外,農桑之重在秦國還有一種更加具體和明顯的表現。

那便是,秦國東出,一步步進取天下的謀略,被稱為「蠶食」。

在唐朝學者張守節的《正義》中是這樣解釋「蠶食」的:「蠶食桑葉,漸進必盡也。」

這與秦國東出天下的策略完美契合。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桑耕織對於秦國政治的影響。

秦自孝公開始勵精圖治,奮六世之餘烈。

終於在公元前221年一統六國,君臨天下。

可惜的是,天下易取而難守,秦朝二世而亡。

但是秦雖滅,制度未亡。

這些堪比金銀的珍貴內容盡數被劉邦的漢朝所沿襲。

《氾勝之書》,農之大成

西漢著名農學家氾勝所著《氾勝之書》中言道:「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法。民事人所忽略,衛尉懃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這段文字充分表明了上位者對於農桑的重視,並認為農桑之道是具有極為重要的經濟意義的。

《氾勝之書》不僅給西漢庶民表述了發展農桑的重要意義,還為其指明了具體的技術引導。

「五種桑,因取椹著水中濯洗,取子陰乾之。治肥田十畝荒久不耕者,先好耕治之...」

像這樣具體的耕種方式,書中羅列了很多。

這也是《氾勝之書》之所以能夠傳世的原因。

只此一部書,便能夠看出漢朝對於農桑耕種的重視絕不亞於秦國。

除傳世農書之外,在今陝西西安漢昆明池遺址中還發現了漢代織女石刻。

而牛郎織女的故事更是傳頌至今日。

只不過,人們似乎只被其中真摯感人的愛情打動,忽視了織女本身是掌管絲織的天神。

在昆明池遺址之所以會立一座織女石刻,有一部分是用以宣揚美好的愛情故事。

而更多的卻是,當時的人們對於絲織手工業的崇拜。

畢竟信仰在中國古代相當於今天的科技。

它能夠給予眾人最大程度的動力。

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絲織技術越來越完善和精進。

像是我們熟知的金縷玉衣等。便是當時絲織發展的巔峰體現。

結語

綜上所述,自周代開始,統治者對於農桑的重視從未下降。

直到秦商鞅變化之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代社會,蠶絲已經成為質量較高的成衣材料。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式各樣的新技術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現,構建了絢麗繽紛的色彩世界。

不過我們需要牢記的是,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美好,是遙遠千年前的古人一點點繼承發展而來的!

參考文獻

《詩經》

《史記》

《商君書》

《氾勝之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