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的發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蕭魏講歷史 發佈 2024-04-26T05:28:32.599054+00:00

大明朝在洪武到永樂約的50年間,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之下,兩淮鹽業在宋元時期產量、稅額以及消地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在明朝具體會有什麼樣的全新表現,對國家政策的貢獻又如何,兩淮鹽業到底起到了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眾所周知,在古代,鹽是立身之本。而兩淮鹽業在歷史的長河中,並不單單是為了產銷區的民眾提供了所需的食鹽,更是為重要的鹽利這個巨大的剩餘價值,合法的暴利被牢牢的控制在了統治集團的監控之下,絲毫不可能外泄。

大明朝在洪武到永樂約的50年間,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之下,兩淮鹽業在宋元時期產量、稅額以及消地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在明朝具體會有什麼樣的全新表現,對國家政策的貢獻又如何,兩淮鹽業到底起到了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明朝政權建立初期,鹽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政權,同時作用的支撐就是經濟支柱的蓬勃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自古至今,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兩淮鹽業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政權的穩定提升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劉濞在漢初被封為了吳王,將都城懂在了廣陵,「無賦於民」而「國用富饒」說的就是劉濞在封國內組織了眾多的流民在沿海地區大力的煮鹽,劉濞也因此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潤。

而到了唐朝時期,朝廷用了大量的鹽利鞏固了政權,同時平叛治亂,安邦定國。理財大家劉晏從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執掌東南鹽鐵,他想到了設立十監四場的方式來進行管理控制產鹽、銷鹽、牚榷鹽利,而且十監中就有四監位置在江蘇的境內,在四場中的江蘇泗州漣水就占據了一場。

那個時候的全國鹽利收入可以占到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這麼多,而且兩淮鹽業的利潤就占到全國鹽利的12%之多,在二十餘年後的順宗時期就將聯合用藥增加到了32%,是全國鹽利的三分之一。

緊接著到了南宋時期僅得兩淮、兩浙的鹽利,就近乎可以維持政權達150餘年,而北宋時期的兩淮鹽課達1500萬貫之數。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元也深知把控住了鹽業就是把握住了經濟命脈,蒙元在占領中原長達近98年的時間當中,元朝的國家財政收入,鹽利一度達到了十分之八,充分證實了兩淮鹽業獨當天下之半的勢頭有多要緊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擅長的是帶兵打仗,收入讀書時間並不多,但是也可以通過史書了解到兩淮鹽業的發展歷史,智慧過人的朱元璋在與元朝統治者對弈多年的歲月中,深切體會到了兩淮鹽業的巨大作用和無窮的力量之源。

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起家於江蘇沿海,北到了山東濟寧,南則到浙江紹興,西延安徽北部,東至海。張士誠拉著農民起義隊伍把軍隊養的兵強馬壯就是得益於鹽利。朱元璋對於張士誠的實力和他失敗的原因看的非常清楚,胸無大志偏安一隅的張士誠是不可能贏了朱元璋,但是張士誠的鹽業獲利卻是實實在在的。在二人焦灼對壘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了布局鹽茶課,為軍餉籌集資金做準備。

登基後的朱元璋更是兩淮鹽業的發展做到了最大化,朱元璋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刺激了從洪武到永樂兩淮鹽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兩淮鹽業對大明的發展做出了的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明朝初期鹽業對鞏固政權的重要意義

在洪武三年至二十九明太祖朱元璋率兵北伐八次,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兵征漠北五次,13次北征伐元,歷時54年的時空跨越,消耗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軍費開支,對於這巨大的國家財政支出,兩淮鹽業對此做出了巨大歷史意義上的貢獻,就是為了元朝在敗北之後,為靖邊固防,降低北部邊境依然衝突發生。

各路的農民起義揭竿而起,推翻元末的統治戰亂,這對於明朝初期的建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此時此刻的明朝國力尚未恢復,還在重建中,各地的戰亂平叛諸事繁多,國家的安全戰事是尋常事,這個時候朝廷就需要有大量的財政支出招兵買馬提升軍事力量。

衛所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的。制度嚴謹,分戶嚴明,安排妥當,在戰時就可以為兵積極參加戰鬥,在平常的時候就是農民,努力勞作開荒種地。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穩定軍心,也下令家眷子女都可以隨軍,並且朝廷給以房屋居住、田地耕種,口糧果腹,而且免除了徭役。衛所兵員數量龐大,再加上家眷子女,更是人與激增,這時軍糧等物資就會產生供應不濟的時候。這時鹽業的作用就得以凸顯。

隨著明朝朱元璋的衛所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到了永樂時期的兵力數量都無可計數,但是明初的北蒙屢犯、南疆不靖、內亂不斷,這時候明朝強軍之舉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軍力保障。

明朝政府為了鼓勵各路商人運軍糧進入衛所,就想到了用鹽業的經銷權作為商人獲利的誘餌。而且能夠引得商人紛紛為利而來的具體辦法就是當時的官府榷定,將兩淮所產之鹽售價均高於其他各鹽區所產的鹽。在這種利益誘惑之下,商人看到了機會,就入局了。這種召商運糧換取鹽引之策謂為「開中法」,後來在明朝各代的延續和演變中,其他鹽區的食鹽也先後效仿加入,入倉的形式也由開始的單一的糧食一步步的增加到了軍馬草、軍被服等。這對以山西的大同和太原設置衛所,就有了軍糧供給的渠道,衛所的外援就來了,解決了軍屯自足的難題。

兩淮鹽業經銷權已從商人入納軍糧、軍馬草等來換取利潤在有了九年已經延展的扶持成熟了。同時發展到個別地區入納黃金才能換取的地步。 至於以鹽一引換取商人納草數量,兩淮鹽 業為最多,也是由兩淮鹽業開了以茶、馬入納獲取鹽引的先河;以至於到了後來發展到,有很多人情願多納糧草等實物,來換取鹽引以便可以獲得更大鹽利了。

明朝建設都城中,鹽業起到重要作用

明朝修建南京作為其未來的都城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被尊稱吳國公5年了。部隊駐守與南京,朱元璋開始了修築好南京的城牆,就是為了可以鞏固好這個抗元平亂的根據地,並下令建造了吳王新宮在靈秀之地鍾南山。

後期的連年征戰掠地多年時間裡,朱元璋就是一坨了南京這個根據地吞併了陳友諒、擊敗張士誠、並且受降了方國珍等等一系列重要戰績。朱元璋開始了向蒙元統治集團發起了大決戰,這也奠定了明朝的建國的思想基準,為朱元璋大軍北進中原吹起了號角,大軍開始進發。

天下大定,朱元璋政權已得,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並沒有按照政權的規劃開始繼續建造南京城,而是選擇在了臨濠,這裡是他的老家,對於朱元璋來說有著深刻的私人情感,同時對於深信風水學說的朱元璋來說,他認為臨濠定然是尚好之地,朱元璋開始了他的有機化學榮耀故里的情愫開始在臨濠大興土木,可以說是動用了舉國之力休憩臨濠,耗時耗力耗財。

對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來說,此舉可是奢華至極了。期間為天子祭祀天地和祖宗的郊廟施工完成,在洪武八年已經修建六年的洪武八年期間,已經修建六年的臨濠,在朱元璋的深度思考下,停止了建築。

次年朱元璋下令繼續在南京建造首都,臨濠停止後,南京都城的皇宮在吳王新宮的基礎上擴建完成了這項巨大的浩瀚工程。

南京城的城牆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牆,對原城牆的增建、加固加高都是傾盡了巨大的心力。南京城牆所用大磚由各地窯造貢入,由於濠州的工程剛剛結束了停建,緊接著就開始了南京首都的建設工程里,這個時候的老百姓困苦不堪,連年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朱元璋也思考意識到了,減租賦,清政於民。

北京宮殿在北京元大都府內宮遺址上開始興建,是在永樂四年開始修葺,前前後後花費了15年的時間,動用了數十萬工匠、役夫建造,終於在永樂十八年的時候迎接永樂帝聖駕入住。太祖成祖時期,共計13次的北伐,明朝財政開支巨大,同時伴有平叛而戰事不斷。

值得讚譽的是洪武、建文、永樂三位皇帝都有濟民之心,蠲免天下租賦、賑災救濟於民、接濟貧弱的事情常有發生,讓老百姓在羸弱的生存環境李,感到了欣慰。在洪武時期,災禍連年發生,國庫空虛的狀況下,兩淮鹽業成了救命稻草,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產量巨大的兩淮鹽業,在當時除了供開中兩淮鹽業的商人輸米支取之外,還是御膳食材專供皇家的食材。在當時,幾個產量巨大的鹽區都貢獻了財政力量,緩解了經濟壓力。

糧食跟食鹽一樣,都是生存重要的支撐。北京皇城時期在永樂朝營建時期,充分是幾十萬勞動者最大的事情,糧食入不敷出,常常有了上頓沒下頓情況發生。由此官府就想到了用食鹽換取糧食,招商納糧之策,維持著工程的延續。

在永樂十年的時候,兩淮鹽業運使鮑渾「傳達」聖意:

「近年朝廷 以營造召商中納北京鹽糧,乞仍令各處罷中,往歲所中鹽者,亦令停支。」

等鹽商納糧中得兩淮鹽業經營權之後,運走了全部所中食鹽,先一步解決了北京皇宮建設者的吃飯問題, 所產食鹽在這個時候從能夠繼續發售給淮安、揚州人民食用。這樣的傳達詔諭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淮鹽業官價台高,鹽商們必定會以更多的糧食來換取兩淮鹽業的銷售權,這樣的話,糧食輸往北京皇宮建設工地上就會就要多一些,保障了工程的修建者們不會不斷糧,這樣工地就不會停工,不會影響工程完工。

總結

在明朝洪武、永樂時期,國家所實行的兩淮鹽業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刺激了明朝鹽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兩淮鹽業出來銷售。站在歷史的發展角度去看兩淮鹽業在對明朝的政治穩定、經濟財政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並載入了史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