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孔雀王朝

史海觀復 發佈 2024-04-26T21:16:34.396195+00:00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鐵器時代的一個地理範圍廣泛的歷史強國,在公元前 322-185年由孔雀王朝統治。帝國起源於印度次大陸東部印度恆河平原的摩揭陀王國,首都在帕塔里普特拉。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鐵器時代的一個地理範圍廣泛的歷史強國,在公元前 322-185年由孔雀王朝統治。帝國起源於印度次大陸東部印度恆河平原(今北方邦東部比哈爾邦)的摩揭陀王國,首都在帕塔里普特拉(今巴特那)。

這個帝國是印度次大陸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在阿育王統治下的鼎盛時期跨越超過 500 萬平方公里。

塞琉古-孔雀王朝戰爭

公元前 305 年,皇帝錢德拉古普塔領導了一系列戰役,以奪回亞歷山大大帝西歸時留下的領土。塞琉古一世為保衛這些領土而戰,但雙方在公元前 303年實現了和平。

亞歷山大的一位將軍塞琉古 (Seleucus) 獲得了巴比倫尼亞 (Babylonia),並從那裡擴展了他的領土,將亞歷山大近東的大部分領土囊括在內。塞琉古於公元前 312 年在巴比倫定居,這一年被用作塞琉古帝國的奠基日期。

他不僅統治巴比倫尼亞,而且統治亞歷山大帝國整個廣闊的東部地區。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文化的主要中心。在希臘-馬其頓政治精英占主導地位的地區(主要是城市),它保持了希臘風俗的優勢。

公元前 305 年,塞琉古一世試圖重新征服印度西北部,以便為不斷壯大的塞琉古帝國宣稱擁有這些地區。

關於旃陀羅笈多與塞琉古爭奪印度河流域和犍陀羅地區的戰役鮮為人知——這是一個非常富有的王國,幾十年前就臣服於亞歷山大大帝。

塞琉古輸掉了塞琉古-孔雀王朝戰爭,兩位統治者通過和平條約和解。

希臘人將一位馬其頓公主嫁給錢德拉古普塔,並割讓了幾塊領土,包括帕羅帕胺(現代的坎博賈和犍陀羅)、阿拉霍西亞(現代的坎達哈爾)和 格德羅西亞(現代的俾路支省)。

作為回報,錢德拉古普塔送出了 500 頭戰象,這是一項軍事資產,在公元前 301 年的伊普蘇斯戰役中塞琉古戰勝西方希臘化國王時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除了這個條約之外,塞琉古還派遣了兩名希臘大使,即梅加斯蒂尼和後來的德瑪科斯,前往帕塔利普特拉的孔雀王朝宮廷。

後來,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托勒密二世菲拉德爾福斯派遣一位名叫狄奧尼修斯的大使前往孔雀王朝宮廷。因此,希臘化世界與孔雀帝國之間的聯繫得以延續。

賓杜薩拉下的擴張

錢德拉古普塔從公元前 322 年開始統治,直到他在公元前 298 年自願退休和退位,支持他的兒子賓杜薩拉。賓杜薩拉(公元前 320-272 年)是錢德拉古普塔和他的王后杜爾達拉的兒子。

在位期間,賓杜薩拉將孔雀王朝向南擴張,查納基亞是他的顧問。他將 16 個州置於孔雀王朝之下,從而征服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賓杜薩拉忽略了友好的德拉威王國的喬拉斯,由伊拉姆切滕尼國王、潘迪亞斯和蕉賴統治。

除了這些南部邦外,卡林加(今奧里薩邦)是印度唯一獨立於賓杜薩拉帝國的王國。

阿育王大帝

賓杜薩拉於公元前 272 年去世,其子阿育王(公元前 304-232 年)即位。作為年輕的王子,阿育王(公元前 272-232 年在位)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官,鎮壓了烏賈因和塔克西拉的叛亂。

作為君主,他雄心勃勃、好鬥,重申了帝國在印度南部和西部的優勢。但事實證明,他對卡林加(公元前 262-261 年)的征服才是他一生中的關鍵事件。

儘管阿育王的軍隊成功壓倒了由皇家士兵和平民組成的卡林加軍隊,但估計有 100,000 名士兵和平民在激烈的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超過 10,000 名阿育王自己的部下。數十萬人受到戰爭破壞和後果的不利影響。

當他親眼目睹這場災難時,阿育王開始感到懊悔。雖然完成了對卡林加的吞併,阿育王信奉佛教教義,放棄戰爭和暴力。他派遣傳教士週遊亞洲,將佛教傳播到其他國家。

作為統治者,阿育王通過禁止狩獵和暴力體育活動以及結束契約和強迫勞動(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卡林加,成千上萬的人被迫從事苦役和奴役)來實施不傷害原則(「不傷害」的原則) )。

阿育王在維護和平的同時維持著一支龐大而強大的軍隊,同時擴大了與亞洲和歐洲各國的友好關係,並贊助了佛教傳教活動。他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活動。

這些工程包括佛塔的建造,或佛教宗教建築,包含文物。阿育王統治時期建造的一座著名佛塔是位於印度桑吉的大佛塔。

40 多年的和平、和諧與繁榮使阿育王成為印度歷史上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在現代印度,他仍然是一個理想化的靈感人物。

阿育王的法令

也許阿育王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他制定了他的法令,這些法令是在公元前 269 年到公元前 232 年之間設立的。刻在石頭上的阿育王法令遍布整個次大陸。

從西至阿富汗,南至安得拉邦(Nellore 區),阿育王的法令陳述了他的政策和成就。雖然主要是用 Prakrit 寫的,但其中兩本是用希臘語寫的,還有一本是用希臘語和阿拉姆語寫的。

阿育王的詔書將希臘人、堪布加人和犍陀羅人稱為構成他帝國邊境地區的民族。他們還證明了阿育王的使節向西遠至地中海的希臘統治者的旅行。

阿育王的詔書也提到了他的帝國的社會和文化屬性,強調佛教,但沒有譴責其他宗教。

孔雀王朝採用精心組織的官僚體系,能夠維持西亞和南亞大部分地區的安全和政治統一。這包括一個共同的經濟體系,支持其廣闊土地上的穩定農業,以及成功的貿易和商業。

通過這種包括強大軍隊在內的中央集權,帝國的統治者將印度次大陸先前支離破碎的地區聯繫在一起。

統一與軍事

孔雀帝國的創始人錢德拉古普塔從公元前 324-297 年統治,之後自願退位,支持他的兒子賓杜薩拉,後者從公元前 297 年統治到公元前 272 年去世。

這導致了一場繼承戰爭,賓都薩拉的兒子阿育王擊敗了他的兄弟蘇西瑪,並於公元前 268 年登上王位,最終成為孔雀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

在孔雀帝國之前,印度次大陸分裂成數百個王國。這些地區由強大的地方酋長統治,他們的軍隊規模不大,經常進行自相殘殺。

孔雀王朝軍隊消滅了地方首領、私人軍隊,甚至土匪團伙,這些人試圖在小範圍內強加自己的霸權。

孔雀王朝軍隊是當時最大的常備軍事力量,支持帝國的擴張和防禦。據學者稱,帝國擁有 60 萬步兵、3 萬騎兵和 9000 頭戰象,而龐大的間諜系統則為內部和外部安全目的收集情報。

雖然阿育王放棄了進攻戰爭和擴張主義,但他保留了這支常備軍,以保護帝國免受外來威脅,維護西亞和南亞的穩定與和平。

行政

孔雀王朝分為四個省,帝國首都位於現代印度比哈爾邦恆河附近的帕塔里普特拉。阿育王詔書是阿育王在位期間(公元前 268-232 年)的一系列銘文,列出了孔雀王朝四個省會城市的名稱:東部的托薩里、西部的烏賈因、南部的素萬那吉里和北部的塔克西拉.

組織結構始於皇帝和他的曼特里帕里薩德或部長會議的帝國層面。省政府的首腦是庫瑪拉(Kumara),即皇家王子,他作為國王的代表在基本上是地區總理的摩訶摩提亞斯的協助下管理各省。

通過這種複雜的官僚體系,帝國管理著各級政府的各個方面,從市政衛生到國際貿易。

中央集權和稅收

王朝之父錢德拉古普塔在印度建立了單一貨幣、地方長官和行政人員網絡以及公務員制度,為商人、農民和貿易商提供正義和安全保障。

通過孔雀王朝紀律嚴明的中央權力機構,農民免除了地方國王的稅收和收割負擔。相反,他們繳納了嚴格但公平的國家管理稅收制度。

該系統根據阿爾塔薩斯特拉的原則運作,這是一部關於經濟政策、治國方略和軍事戰略的古代印度論文。

阿爾塔薩斯特拉以梵文寫成,秉承印度教哲學,包括有關政府性質、法律、民事和刑事法庭、倫理和經濟主題的書籍,包括市場和貿易、農業、礦物學、採礦和金屬、林業等。

儘管在徵稅方面實行軍團制,但孔雀王朝資助了許多公共工程項目以提高生產力。像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阿育王贊助了數以千計的道路、水路、運河、招待所、醫院和其他類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孔雀王朝的持續統治下,政治統一和軍事安全促進了共同的經濟體系,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並首次在西亞和南亞促進了廣泛的貿易和商業。

貿易和商業

孔雀王朝的政治統一和內部和平促進了印度貿易的擴張。根據阿育王統治時期的印度-希臘友好條約,孔雀王朝的國際貿易網絡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現代邊界上的開伯爾山口成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貿易和與外界互動的要點。希臘國家和西亞的希臘王國成為貿易夥伴。貿易還通過馬來半島延伸到東南亞。

印度的出口產品包括絲綢、紡織品、香料和異國情調的食品。外界通過擴大與孔雀帝國的貿易獲得了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

結論

在公元前 232 年去世的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大帝統治之後,50 年的弱勢國王繼任。隨著阿育王高度集權的政府失去權力,孔雀王朝失去了對其領土的控制。不同的文化和經濟開始分裂,儘管國王維持佛教為國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