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忠委員:在小學高年級開歷史課,提高分辨力增強國家認同

新京報 發佈 2024-04-27T05:26:46.782650+00:00

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3月4日開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劉顯忠建議,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獨立的歷史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從小培養歷史思維。

新京報訊(記者沙雪良)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3月4日開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劉顯忠建議,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獨立的歷史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從小培養歷史思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劉顯忠。受訪者供圖

  • 為什麼要單開歷史課?

培養歷史思維、增強分辨力、增強國家認同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劉顯忠認為,學習歷史可以鑑古知今,增長見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感受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但在我們現在的小學,雖有包含歷史內容的課程,卻沒有專門開設歷史課程,各種內容混合在一起學,把相互聯繫的知識割斷,無法對歷史有系統的學習和認識,不利於學生興趣的培養。

鑑於歷史在延續文明、增強民族意識、增長個人智慧等諸多方面的功用,劉顯忠建議,完善已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小學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獨立的歷史課程。

劉顯忠認為,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開設歷史課,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可以豐富小學生學習的內容,為中學系統學習歷史做準備,也有助於學生對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成語、典故、歷史事件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從小培養歷史思維,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社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自己的國家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這不僅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與發展有很大作用,還可以讓學生產生歷史感、時間感,對歷史進程有宏觀認識。及早給孩子普及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常識,還有助於提高孩子們的認識能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分辨能力。

「歷史教育是增強國家認同的主要途徑。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劉顯忠認為,學歷史有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現代性和文化多元不斷帶來人們認同危機的背景下,開設歷史課,講述各民族如何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有助於提升各民族的歷史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國家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 如何給兒童開歷史課?

增強趣味性、故事性,考核形式要靈活

劉顯忠提出,由於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的差異,小學的歷史教育內容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對於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歷史課,劉顯忠認為,教材、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都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材編寫應該通俗易懂,既要有思想性、科學可靠性,又要有藝術性和故事性、趣味性。同時,歷史教材內容應注意與語文課內容的銜接與呼應,這對歷史和語文的學習都有好處。

關於教學,劉顯忠提出,應該注重史實,論從史出,寓教於理,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說教。在講解歷史的過程中,可以把小學各門學科的發展簡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初步了解各門學科的演變過程,掌握這些學科歷史方面的最淺顯最必備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把課堂教學和參觀博物館、檔案館等現場教學形式結合起來,以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考核可以靈活,採取開卷形式,讓學生自己對一些問題進行總結歸納等。」劉顯忠表示,歷史知識的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設歷史課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讓小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初步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因此考核上不應鼓勵死記硬背。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

關鍵字: